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前言酶分子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利用它的某些特征可以进行遗传和育种上的研究.酯酶同工酶由于具有作物品种间的相对稳定性,多年来在国内外被用于多种作物品种资源分析考查;杂交优势的成因和预测;遗传基因定位;雄性不育机理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许多结果.中川原正弘(1975)、林健一(1975)、周光宇(1979)、朱英国(1982) 等先后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遗传的生化指标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水稻品种资源开展研究,提出了栽培稻起源地及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易琼华(1981) 等研究了酯酶同工酶酶谱与水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指出利用互补酶带作为杂种优势预测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酯酶同工酶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已大面积推广,且已引种到美国、东南亚及亚州其他国家试种,并获得成功。大面积籼型杂交水稻是以我国早籼优良品种为不育系,东南亚IR系统的优良品种为恢复系配制而成的。对于水稻不同类型不育系与不同类型品种杂交F_1代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前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表现为显性互补和父本(恢复系)显性两种类型,而以显性互补为主。为了进一步分析杂交水稻优势形成的原因,本项研究运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杂交水稻两种类型的杂种酶谱植株进行后代的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探索杂交水稻中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变异规律,了解亲代和子代基因关系,从理论上探讨杂种优势形成的实质,为研究水稻的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中国特种稻(包稻)分子进化研究的初步结果。本研究利用分布于我国不同省份的有色稻品种,试图以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带为分子指标,运用分支分类学的基本原理,编制出 PAUP2.4. 1、PAUP30和 Hennig86三个计算机软件包,用手工操作法对酯酶同工酶谱带进行分析和分子进化树的制作。研究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中1、4、7类型为基本型,所有有色稻都是由具有这种基本型酶谱带的色稻演化而成。根据分析和推论,共制作出5个分子进化树,进化步骤最少的为8,最多为12。  相似文献   

4.
对32个国内外西瓜品种(栽培、半栽培和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在不同的品种类型、不同部位差异明显;用衰老部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生长活跃部位酯酶同工酶分析亲缘关系效果较好;亲缘关系相差愈远酶谱差异愈大,野生品种同工酶谱带数多干栽培品种,其中的28个有代表性品种根据老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聚成8个种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五个大豆品种的子叶、种皮、下胚轴、胚根、叶片及根瘤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四种同工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的几种同工酶酶谱均有差异,下胚轴和胚根中的同工酶酶谱相似,种皮和子叶中的酯酶及酸性磷酸酯酶品种间差异较大,叶片和根瘤中的过氧化物酶表现明显差异,品种间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苗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多于抗病品种;酯酶同工酶抗感品种无明显差异。成株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抗感品种无明显差异,但个别酶带有所加强或减弱;感病品种的酯酶同工酶酶带数多于抗病品种。两种同工酶在苗期和成株期测定的酶谱类型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酯酶同工酶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 万亩) 以上的40 个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16 条酯酶同工酶酶带中有7 条酶带呈现多态性,其余9 条酶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无差异,为四川栽培小麦品种的基本带。40 个小麦品种具有7 种酯酶酶谱,其中32 个品种具有完全相同的酶谱,该酶谱为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优势酶谱。另外,8 个品种具有6 种酶谱类型,表明这些品种在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子特异性,可以作为这些品种鉴定的同工酶指纹。  相似文献   

8.
按照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分离并提纯的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的9个不同选系,所配制的杂种之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各种酶谱类型选系的杂种平均产量都超过对照生产种。其中酯酶同工酶5A型所配的杂种产量最高,平均比对照增产9.19%,6A型所配杂种平均增产6.66%,5·6A型所配杂种增产6.5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同工酶技术提纯杂交水稻恢复系所起到的复壮效果,也再次证明水稻杂种酯酶同工酶5·6A互补与杂种优势之间存在相关性的论点。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结合酶的显色,对26个水稻种和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获得9种酶谱类型。研究结果认为A1、A9、A10是基本酶带。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栽培稻来源于普通野生稻。并可能是来源于E8-3、Oryza sativa f.Spontanea和O.rufipogon。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85个家蚕品种的蛹期血淋巴酯酶同工酶酶谱,并对部分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蛹期血淋巴酯酶同工酶酶带类型丰富,最多显现13条酶带,可区分为A、B、C三个染色区。利用酯酶同工酶酶谱对部分家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别依中国系统、13本系统、欧洲系统各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1.
四川阿坝州苹果属植物两种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阿坝州18个苹果种及类型的叶片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8个试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有7种表型,同一种不同类型的酶谱基本一致;酯酶同工酶有6种酶谱表型,种内酶谱表型分化明显,由此认为,变叶海棠是花叶海棠与山荆系中某种的杂种后代,而不是原生种:小金海棠和马尔康海棠为姊妹种,起源于于变叶海棠与陇东海棠的杂种后代。  相似文献   

12.
褐稻虱酯酶同工酶酶谱模式为3条酶带。即A、B和C.取食感虫稻种的具有A、B和C3条酶带;取食抗虫品种的只具B和C2条酶带;取食中抗品种的只具A和C2条酶带.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稻虱体内酯酶酶带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栽培半夏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的4种类型半夏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的同工酶进行比较,并根据同工酶分析结果探讨半夏种内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谱在不同类型的半夏之间有着很高的多态性,除少数共有特征谱带外,各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谱带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中国特种稻分子进化研究的初步结果。本研究利用分布于我国不同省份的有色稻品种,试图以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带为分子指标,运用分支分类学的基本原理,编制出PAQUP2.4,1,PAUP30和Hennig86三个计算机软件包,用手工操作法酯酶同工酶谱带进行分析和分子进化树的制作。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不同部位酯酶同工酶酶带和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冰,对供试水稻不同品种9个部位6231个样本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重复性较好的酶带共有17条,不同部位酶带的条数各不相同。酶带和酶谱类型与品种形态特征有密切关系。同一个部位的酶带因品种而异,分为所有品种都出现的基本酶带及不是所有品种都会出现的鉴别酶带两种类型,以鉴别酶带条数为n,用M=2n可以估计该部位酶谱类型的数量M。各条酶带表达了不同等级的差异水平,各部位酶谱类型可以作为水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3种不同栽培类型的白芷进行同工酶分析。[方法]通过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选育的3种不同类型(表型)的白芷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其亲缘关系。[结果]过氧化物酶共得到15条谱带,其中7条是3个类型白芷的共有特征谱带;酯酶同工酶中得到12条谱带,其中6条是共有的特征谱带;聚类分析表明,3种不同类型的白芷间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为白芷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可靠且快速的生理生化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7.
应用薄层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寄主47株白僵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依据各谱带等电点和扫描距离,确立了酶谱的三个区带。通过聚类分析和酯酶型分类,证实不同寄主的白僵菌酯酶同工酶谱差异显著,同一寄主而不同地区的白僵菌酯酶同工酶谱有一定的群体差异。与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比较,薄层等电聚焦电泳用于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分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同部位酯酶同工酶酶带和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供试水稻不同品种9个部位6231个样本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重复性较好的酶带共有17条.不同部位酶带的条数各不相同.酶带和酶谱类型与品种形态特征有密切关系.同一个部位的酶带因品种而异,分为所有品种都出现的基本酶带及不是所有品种都会出现的鉴别酶带两种类型.以鉴别酶带条数为n,用M=2n可以估计该部位酶谱类型的数量M.各条酶带表达了不同等级的差异水平.各部位酶谱类型可以作为水稻品种鉴别和分类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在果蔗生长中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不同的取样时期和植株不同器官,对8个果蔗品种利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电泳得出的叶片、根组织不同生育时期POD、EST同工酶酶谱进行聚类分析,并检测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间同工酶谱的遗传相似系数存在差异,特别是外引黑皮果蔗(Badila)与中国地方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2)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或根部的POD同工酶和EST同工酶酶谱的聚类图都存在着差异;(3)叶片中的POD、EST酶谱在各个生育时期均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叶片是这两种酶基因表达的最重要活性部位,因此叶片可以作为同工酶分析较为稳定和适宜的采样部位。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南京市八卦洲乡的4个芦蒿农家栽培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蒿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都很丰富,2种酶同工酶带型在芦蒿中都存在明显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利用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可以鉴定芦蒿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