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麻类作物的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麻类作物生产坠入低谷。文章阐述了我国麻类作物的生产现状,分析了我国麻类作物生产布局与结构,剖析了我国麻类作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从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加大新技术和新成果推广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麻类作物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1978—2009年统计资料,对我国麻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年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1985年我国麻类作物、红黄麻种植面积与年产量快速上涨,1985—1990年又急速下降,1990—2009年我国麻类作物、红黄麻种植面积与年产量保持缓缓萎缩;我国麻类作物生产日益萎缩的原因为麻产业效益低、劳动强度大、麻类产品价格不稳定。研究认为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契机、利用占补平衡、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提高麻类作物生产规模与麻类产品质量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麻类作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几种主要的麻类作物基因工程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麻类作物在该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经济作物田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麻类作物田节肢动物的种类构成调查。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结果表明:密山裴德地区麻类作物田节肢动物种类有45种,分别属于3纲、12目、30科。  相似文献   

5.
本刊读者对冯奎义著"麻类作物"提出不同意见的还有陶忠、村野等人,我们选择了张祥熙的"评麻类作物"刊登;希望读者们有不同意见的都参加讨论。希望本书著者能在本刊迅速发表对于批评的认真答复。  相似文献   

6.
安徽麻类作物生产布局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安徽省麻类作物生产布局不够合理而导致生产不稳定、单产低、品质差的问题,本文对该省麻类作物的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红麻的最适宜种植区为沿淮河两岸,苎麻的最适宜种植区为皖南山区北缘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和大别山区的东南山麓。  相似文献   

7.
麻类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类作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成功依赖于对基因库资源遗传变异的数量、分布及其进化关系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分子标记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利工具。目前关于麻类作物的遗传背景知识相对有限,但是对于作物育种又是必需的。一张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可以用于重要性状定位、重要基因克隆、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6种麻类作物包括红麻、黄麻、亚麻、苎麻、大麻、剑麻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麻类作物的型孔轮式排种器排种性能试验[作者]沈字峰;吴明亮;龙超海;谢伟;付亚鑫;胡新蕾[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麻类作物研究所;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为探究型孔轮式排种器对麻类作物种子的适应性关系,并为设计多功能精量播种机提供理论依据,在排种性能试验台上分别进行了亚麻、大麻、红麻和黄麻种子的排种性能试验。研究了排种器转速与播量、排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排种器单位时间的排量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张祥熙同志在本刊第二期对我所写的麻类作物作  相似文献   

10.
麻类作物主要包括苎麻、亚麻、红麻、黄麻、剑麻、大麻,是我国继粮、棉、油、菜之后的第五大作物群,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麻类作物是极具特色的经济作物,其中苎麻、亚麻、大麻为纺织工业的精纺纤维;红麻、黄麻、剑麻为粗纺纤维。苎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0~20万公顷,纤维总产达到25万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并总结了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研究分析了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的积极作用,阐述了我国麻类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内部机制及制度建设、加强成果推广、强化与地方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对推动体系建设和我国麻类作物生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以2008—2020年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资助发表论文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和Excel等分析工具,以可视化的方式对发文数量、文献来源、学科分布、研究层次、作者分布、机构分布等8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促进多元主体职能分工、加强科研与产业热点结合、促进麻类学科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强化依托单位支撑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麻类学科发展态势,以期为加强麻类体系建设和促进麻类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环保型麻地膜保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保型麻地膜具有强度较高,在土壤中降解性能良好,无污染的特点,是塑料地膜良好的替代产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保水是麻地膜覆盖作物增产的重要机理之一,研究麻地膜覆盖对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和麻地膜覆盖秋玉米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能增加土壤对降雨的储蓄能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马兰  龙超海  吕江南  刘佳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14+9622-9614
为了规范黄、红麻剥皮机的作业质量,并为评价黄、红麻剥皮机作业性能提供技术参考,探讨了黄、红麻剥皮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研究结果亦可为大麻等麻类作物剥制机械作业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强光和高蒸发量增加株高,却减少有效株数,不利高产优质;生长中后期总日照时数较多则利于茎粗、皮厚、鲜皮出麻率和产量提高并降低原麻含胶率;雨日和雨量较多能增加有效株,提高支数;较高相对湿度使茎粗、皮厚、有效株、鲜皮出麻率及产量和支数提高、原麻含胶率下降。总辐射量大抑制除株高之外其它经济性状发育,造成低产劣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pH值,研究在不同土壤pH值条件,埋入地下的环保型麻地膜降解性能及其周围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弱碱性土壤中麻地膜降解速度快于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且在碱性条件下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放线菌的数量增加最为明显,放线菌的数量与麻地膜的降解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麻育秧膜是一种用于水稻机插盘育秧的新型膜材料,大量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机插育秧盘底面垫铺麻育秧膜可显著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提高秧苗素质,然而其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检测分析了麻育秧膜的微观形态特征,通过直接测定秧盘底面氧浓度,结合模拟演示方法,探索了在水稻机插育秧盘底面垫铺麻育秧膜对盘底氧供应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盘底垫铺麻育秧膜可迅速补偿盘底面氧气消耗,外界氧气进入盘底小孔后,依赖麻育秧膜进行微孔扩散,转移到整个育秧膜面并与底层根系表面直接接触,最终显著增加可直接接触到氧气的根系数量,进而增加根系摄氧,从而达到类似于增氧栽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麻地膜降解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以及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分别在春、夏、冬3个季节条件下观测RC麻地膜、JC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JC麻地膜分别设2层(JC2)、4层(JC4)、8层(JC8)、12层(JC12)、16层(JC16)、塑料地膜4层(P4)、8层(P8)、12层(P12)共9个处理,另设未使用地膜作对照(CK),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在土壤中能充分降解,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降解;麻地膜降解可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孔隙度,改善土壤三相比例,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培肥土壤。麻地膜埋入明显促进红麻根系生长,改善根冠比,提高了植株的养分积累量;红麻的日生长量、株高、茎粗、皮厚以及干物质量均高于对照,红麻干皮产量均明显高于CK,并且有随着麻地膜埋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势。塑料地膜的埋入则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影响了红麻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因此,麻地膜的埋入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机插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研究麻纤维膜作硬盘育秧的衬垫基布以及用于上部覆盖等育秧方式对其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处理的秧苗相对矮小,但根系发达,盘根能力强,根干重高,根冠比大。麻纤维膜作基布主要是促进了秧苗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分支数、根交叉数、根尖数等指标的增大;在麻纤维膜覆盖中,主要是促进了秧苗根分支数、根交叉数、根尖数等指标的增大。麻纤维膜作基布与其对照(无麻纤维膜作基布)相比,有显著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稻育秧中,无论是麻纤维膜作基布还是用于上部覆盖,均能实现省工、节本、增根、壮秧、增产的目的,可在机插水稻育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徐昕  李富强 《农学学报》2015,5(4):111-114
麻是最早被使用的纺织原料,作为越人的后裔,广西植麻用麻历史悠久,但是未曾有专文论述。文章在考古实据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考证了广西植麻用麻的历史。广西的麻纺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它不断得到发展。在汉代,麻已普遍称为人们的衣着用料,且用作纺织纤维的种类较多,有大麻、苎麻、黄麻和蕉麻。在宋代,从选材、脱胶、灰冶、上浆及织作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工艺,以苎麻为主,兼有蕉麻。此时织物称为贡品及闻名的商品四处流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广西麻织史的回顾,对了解古代广西的纺织面貌及社会经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