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肥水利用的影响,在驿城区水屯镇开展了"小麦-玉米"节水节肥效应研究。通过研究滴灌、喷灌、微喷和地龙四种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产量、氮肥增效、灌水利用效率等节水节肥增效技术的影响可知,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提高灌水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效果,且有利于实现作物高效用水节肥一体化。因此,实现"小麦-玉米"节本高效最佳的途径就是灌水与追肥同步进行,即水肥一体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华北地区是极度缺水、贫水地区,而农业用水又占较大比重,其中,小麦为高耗水农作物,前人在小麦节水方面进行过生物节水、化学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多种形式的探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2011年石家庄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在石家庄地区18个农业县(市、区)的480.148 hm2麦田、105眼机井进行了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两节"(节水、节地)、"两省"(省工、省时)、"两增"(增产、增效)的明显效果,但也有部分麦田减产,且在微喷带带宽、设备安装拆卸、喷水次数、用肥次数、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石家庄市在华北地区属于首家进行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大面积多点试验示范区域,许多经验和试验结果可供今后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3.
小麦、春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市实验林场进行了小麦、春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传统高产模式下的地面灌溉撒施肥料比较,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效等方面效果突出。其中冬小麦节水48%,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88 kg·m~(-3),春玉米节水4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5.71 kg·m~(-3);冬小麦氮肥节省25.8%、春玉米氮肥节省28.5%;冬小麦投入成本累计增加79元·(667 m2)-1,春玉米减少1元·(667 m2)-1;冬小麦增产24.3%,春玉米增产18.1%;冬小麦增加效益144.2元·(667 m2)-1,春玉米增加效益200元·(667 m2)-1。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在石家庄地区的18个农业县(市)105个试点开展小麦微喷灌技术试验,对使用微喷灌技术的小麦进行了田间用水量研究,同时进行了产量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小麦微喷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业节水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壤质土壤节水较常规灌溉节水在30%以上,沙质土壤较常规灌溉节水在60%以上,并具有明显的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5.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马铃薯膜下滴灌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集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地膜覆盖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成功地解决了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水肥利用率不南,浪费严重和马铃薯单产低等一系列问题,缓解了该旗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试验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667m2节水165m3,节水率为55%,节肥(纯养分)6.84kg,节肥率为33.5%,提高肥料利用率10个百分点,节电33°,节电率为34.2%,节地33.35m2,节地事为5%,省工4个,增产510~594kg,增产32.9%~35.5%,节本增收715~740元,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当地推广和使用膜下滴灌技术毒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业用水大省。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为63%,随着新技术和新政策措施的推广,农业用水占比略有下降,但仍然矛盾突出。为准确评价农户参与节水的意愿,对河北省黑龙港中低平原小麦玉米种植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参与节水意愿主要的因素有政府对节约用水补偿措施、掌握节水灌溉技术难易程度、节水技术对经济效益影响度和农业节水知识的培训。并从加强农业节水补贴、简化技术,加大对新技术的培训和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微喷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小麦灌溉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3套不同的微喷灌溉系统,通过实验认为1.6m×50m的微喷系统最适合小麦灌溉。该技术具有易控、节水、节时的优势,特别适合小麦播种出苗和节水调控灌溉,是一项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抗旱节水冬小麦新品种衡136主要性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136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培育的抗旱节水冬小麦新品种。在当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的背景下,为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突出问题,以2008~2011年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肥组、河北省黑龙港流域节水组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以及2011~2013年度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河北麦区节水高效品种筛选试验结果 (衡水)为素材,对衡136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稳定性、抗旱性、水分利用率和抗寒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旨在推广抗旱节水型小麦品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或限水灌溉条件下,衡136一般产量为6000~7500kg/hm2,春浇1水时最高产量可达到9 000 kg/hm2以上。该品种具有节水抗旱、抗寒、丰产稳产性好、产量三因素协调、适应性广等优点,抗旱指数为1.130,水分利用率在0水、1水和2水灌溉条件下分别较对照品种石4185提高17.3%、14.9%和10.5%,节水性强。  相似文献   

9.
正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实施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应用该技术种植,蔬菜、水果可节水40%,节肥30%,增产10%~20%;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可节水40%,节肥20%~30%,增产20%~50%。该技术适宜全国设施农业及水浇地农业区,广泛适用于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等作物。其技术要点如下。一、灌溉施肥系统的选择灌溉施肥系统由水源、首部系统、  相似文献   

10.
富平县旱地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补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陕西省富平县建设标准化旱地小麦水肥一体节水补灌技术示范区133.33 hm~2。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补灌技术,总结形成一整套抗旱保墒增产小麦技术规程等模式,改善耕作制度,实现旱作区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结果表明示范区小麦较大田节水40%、节肥20%、增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压采地下水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平原是我国农业主产区,长期以来,该区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大量抽取地下水维持,区域的水资源安全乃至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当前为实现地下水压采,该区域提出了以节水为核心,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量、低耗水作物的农业措施,而小麦又是该地区的主粮作物,同时也是高耗水作物,因此,在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和调整种植结构方面明确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安全的关系对于实现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对小麦产量、耗水量的影响,进而探讨不同生产方式对小麦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分析认为各地在推进压采地下水措施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节水模式或节水技术,而不是简单地调减小麦种植面积乃至退出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为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2016-2020年,河北省响应国家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要求,在黑龙港区域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全覆盖的方法,监测黑龙港及周边区域2015年和2020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评价休耕前后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及减少地下水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监测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较2015年减少168.77万亩,减幅6.94%。按冬小麦灌水量200m3/亩测算,2020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约节约灌溉用水量3.38亿m3。  相似文献   

13.
为河北省小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2001—2016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和《河北省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汇编》的数据为资料,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河北、山东和河南省的小麦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河北省的小麦总产及单产呈不断增加趋势,小麦生产效率优势指数高于河南省和山东省,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较低。针对河北省小麦综合优势较弱、生产总成本投入较高和净收益较低等问题,提出了适当调整小麦生产成本投入,充分发挥生产效率优势,统筹耕地保护,加强用地监管,培育小麦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农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优化生产结构等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了1995—2020年有关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文献发文量、被引量、高影响力期刊、作者、研究单位、高频词、试验站点,以分析其研究态势,并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可视化与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该模式中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关键节水技术,包括了工程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微喷灌)、生物节水技术(品种选育)与典型农艺节水技术(优化灌溉制度)等,系统分析了各节水技术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的相关发文量在近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缺乏高被引论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发文数量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总发文数的27%、10%和10%,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活跃度;2)从高频词来看,该领域主要聚焦于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光合特性、生长特性、模型模拟等。但相关领域也存在问题,如主要作者、一些研究机构间合作不够密切,田间实验站点分布不均匀且缺少长期稳定的定位观测试验等;3)对于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文献计量研究表明,喷灌、滴灌、微喷灌、选用抗旱节水品种等技术,可降低田间耗水量7%~13%、产量不同程度增加2%~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5%~28%。优化灌溉制度,减少灌溉次数,且根据不同降水年型保证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需水,可降低田间耗水9%~25%,产量降低2%~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6%~9%。综上,为进一步保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安全,应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分考虑周年的水分利用,合理优化周年的灌溉制度,构建整合配套的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和灌溉设备与技术。  相似文献   

15.
Wheat was the first crop grown in Egypt, and it remains highly important. Egypt is the largest wheat importer in the world and consumes an extensive amount of bread. It is imperative for wheat scientists to decrease the large ga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eat yields in Egypt increased 5.8-fold(6.7 billion kg) between 1961 and 2017 due to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the use of better planting methods such as the raised bed method, ideal sowing date, surge flow irrigation and farm irrigation systems, laser levelling, fertilizers, and intercropping with raised bed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variety evolution over more than five decades in Egypt have been analyzed. In particular, we have focused on the technologie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causes for per unit area yield increase.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study the issues that have arisen during wheat production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smar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1981, the yield was 3 300 kg ha–1 an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varieties,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adop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yield reached 6 500 kg ha–1 by 2017. The production growth rate was 4.1% annually, and the total grain yield increased 4.3-fold, from 1.9 billion kg in 1981 to about 8.1 billion kg in 2017. The use of new improved varieties, new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modern irrigation techniques contributed to 97.0% of the increase in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1.5% of the increase in yield was due to planting area expansion. Therefore, the increase in total yield mainly depended on the increase in yield per unit area. Wheat production in Egypt has been improv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 use of these new techniqu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high-quality seed varieties, and the use of the raised bed method instead of the old method of planting in basins have mad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s to increased yield. In the future, wheat yield could be further increased by using the tridimensional uniform sow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varieties that are resistant to rusts, deficit irrig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that are highly adaptable to mechanized operation and have high yields. Based on our analysis, we propose the m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s to increase wheat yield in Egypt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6.
黑龙港地区为河北省重要粮食产区,但水资源严重匮乏,其中粮食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已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灌溉施肥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进行灌溉而只靠自然降水进行小麦和玉米生产时的水分生产潜力及其受肥力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旱地小麦、玉米及周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719.8kg/hm^2、6404.3kg/hm^2和8124.1kg/hm^2。分别是补灌2水处理的22.45%、65.12%和46.44%;平均WUE分别为0.728kg/m^3、1.161kg/m^2和1.031kg/m^3,分别较补灌2水处理低66.44%、26.66%和42.56%。在旱地小麦和玉米生产中,水分是主要限制因素,仅靠自然降雨时肥料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缺水的黑龙港地区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大学在严重缺水区河北沧州吴桥实验站,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这一技术体系中,冬小麦节水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是:在充分利用土壤贮水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资源;采用农艺措施,调整产量结构,补偿水分胁迫对高产的不利影响;中后期适当灌溉补水,增加光合产物积累量和提高经济系数.通过应用本套技术,可在实现相等产量指标的前提下节约灌溉水75150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到1.5kg/m3以上.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是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014年柴达木盆地用水总量为9.8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占85.6%,节约用水潜力较大。根据柴达木盆地德令哈灌区典型地块小麦灌溉用水量的监测试验,发现小麦种植灌溉用水量远低于该地区相关统计数据,渠道渗漏和管理粗放是传统小麦种植用水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可以考虑通过提高渠道衬砌率和强化灌溉管理等方式来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9.
论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小麦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小麦生产是华北农业突出的区域特征,华北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心地区。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转折阶段,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也在其中。此期,华北小麦生产正处“由手工或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化”的重大转折期。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一时期促进华北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井灌的推广、麦作改进和小麦的商品性生产,其制约因素则主要为水资源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灾害和战争的频发。  相似文献   

20.
以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河北低平原区春季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春季灌水呈二次曲线关系,即在灌水较少时产量随灌溉增加而提高,当产量提高到最大值之后,随灌溉量增加而出现滞长或降低趋势。合理的灌溉量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盲目增加灌溉量不仅不能增产还会增加灌溉成本和造成水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