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了解曲周县麦田春季杂草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制定科学的草害防治措施,2014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曲周县10个乡(镇)麦田春季杂草的发生种类和密度;采用农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部分麦田杂草严重发生的成因;还结合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管理措施(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春草秋治)对麦田杂草发生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曲周县麦田杂草种类主要有播娘蒿、荠菜、麦瓶草、节节麦和麦家公5种;基于不同杂草在各乡(镇)的发生密度,认为播娘蒿、荠菜、麦瓶草、节节麦、麦家公的防治区域重点分别在曲周镇和槐桥乡,槐桥乡和依庄乡,南里岳乡,南里岳乡和曲周镇,槐桥乡;不合理增加秸秆还田量和增施有机肥均会增加播娘蒿的发生密度,而采用春草秋治技术会显著降低播娘蒿、荠菜和节节麦的发生密度。在曲周县及其所在的华北平原,应加强春草秋治技术的应用,并合理调节有机肥和还田秸秆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2.
经过调查,摸清了我市麦田杂草种类有11科22种,采用田间均度、田间频度、田间密度、相对多度4个参数对杂草调查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荠菜、播娘蒿、猪殃殃相对多度在35以上,为优势种群。明确了荠菜-播娘蒿群落的发生规律,为麦田杂草防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过调查,摸清了我市麦田杂草种类有11科22种,采用田间均度、田间频度、田间密度、相对多度4个参数对杂草调查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荠菜、播娘蒿、猪殃殃相对多度在35以上,为优势种群。明确了荠菜-播娘蒿群落的发生规律,为麦田杂草防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商丘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确保安全生产是当前小麦生产上的首要任务.麦田杂草是小麦生产的一大危害,既影响小麦生产,又吸收田间土壤中的养分,影响小麦产量.因此消除麦田杂草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麦田杂草的主要种类 麦田杂草主要有节节麦、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播娘蒿、猪殃殃、刺儿菜等.  相似文献   

5.
GF-1727新型除草剂防除麦田阔叶杂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在春季小麦拔节前防治猪殃殃、播娘蒿等杂草效果比较理想,以播娘蒿为主的麦田使用GF-1727 900 mL/hm2为宜,防治以猪殃殃为主的杂草使用1 200~1 500 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麦田播娘蒿发生动态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锋  李美  高兴祥  李健  李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2559-2568
【目的】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中国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发生最严重的阔叶杂草之一,严重威胁冬小麦生产安全。研究旨在明确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田间消长动态及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选取播娘蒿发生严重的冬麦田,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浅旋耕,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播娘蒿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消长动态。设置小麦播种量67.5、135.0、202.5 kg?hm-2 3个密度处理,在不同小麦播种密度下,播娘蒿结合人工接种方法,分别控制为0、10、20、40、60、80、160、320、640和1 280株/m2不同密度处理,试验小区内播娘蒿分冬前、初春、返青期3次定苗。比较不同小麦播种量下不同密度播娘蒿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应用Excel作图分析播娘蒿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原因。【结果】小麦播后1周至11月中旬为麦田播娘蒿出苗高峰期,周平均气温在13.5-14.8℃,冬前出苗量占全年出苗总量的96.7%。3月下旬周平均气温上升至8.0℃左右,播娘蒿开始快速生长,4月上旬后平均株高开始超过小麦,5月中旬播娘蒿平均株高趋于稳定,达到115.6 cm,高出同期小麦43.4 cm。越冬期播娘蒿和小麦的平均单茎鲜重变化缓慢,4月上旬后,播娘蒿单株平均鲜重迅速增加,5月上旬达到最大值50.2 g,约为单茎小麦的4倍。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而实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在小麦播种量为67.5 kg·hm-2条件下,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428.9万穗/hm2降至27.8万穗/hm2,减少了93.5%。小麦播种量在135.0 kg·hm-2时,当播娘蒿株密度从0升至640株/m2时,小麦穗密度则从549.3万穗/hm2降至188.1万穗/hm2,减少了65.8%。小麦播种量在202.5 kg·hm-2时,小麦穗密度从669.3万穗/hm2降至321.5万穗/hm2,减少了52.0%。当播娘蒿密度为320株/m2时,小麦67.5、135.0、202.5 kg·hm-2 3种播种量下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4.7%、71.9%、64.9%。小麦播种量为67.5和135.0 kg·hm-2种植密度下,当播娘蒿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分别为2 396.3、1 680.2 kg·hm-2,损失率分别高达97.5%、87.9%,濒临绝产。【结论】播娘蒿的出苗、株高和鲜重的变化与时间、温度密切相关,通过适时进行防除,能够有效控制播娘蒿的危害,适当密植能够减轻播娘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60%单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防治麦田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开大学农药工程中心研制的60%单嘧磺隆水分散粒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剂量45~90g/hm^2,药后30d对麦田阔叶杂草防治效果达96.27%~97.78%,能有效防除播娘蒿、荠菜等麦田阔叶杂草,在当前杂草群落以播娘蒿、荠菜为主的北方麦区,该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疏勒县麦田杂草发生种类越来越多,除草剂品种迅速增加,在应用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药害、除草效果差等问题。根据小麦田间杂草种类,选用适宜的除草剂,针对阔叶杂草(播娘蒿、灰藜)和禾本科杂草(硬草、野燕麦等),选择在春秋季不同时期开展不同药剂对小麦防除杂草效果试验,以进一步筛选出针对性强、防效好的除草剂类型,为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9.
20%双氟·氟氯酯WG防除麦田阔叶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20%双氟·氟氯酯WG防除麦田常见恶性杂草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的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笔者以当地常用除草剂奔腾作为对照,于2014年11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双氟·氟氯酯WG可以防除冬小麦田常见恶性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婆婆纳等,冬前使用推荐剂量5 g·667m~(-2),高效、持久且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麦田杂草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每年给小麦造成减产近50亿kg。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麦田杂草有200多种,常见的有100多种。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生长期不同,管理水平不同,杂草发生种类、数量均有很大差异,其中黄淮麦区多以阔叶杂草为害为主,如播娘蒿、芥菜、麦瓶草、猪殃殃、麦家公、黎、扁畜等。笔者根据黄淮麦区小麦不同生长时期的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从3月份至小麦收割期间,田间杂草密度一般为20~500株/m~2。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型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衡水市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衡水市麦田禾本科杂草主要为雀麦和节节麦。其中,雀麦普遍发生,且在多数地区已经上升为主要杂草,在衡水郊区、景县、深州市和饶阳县的相对多度分别为76.5%、11.9%、45.3%和16.2%;节节麦发生不均,在景县的相对多度为40.2%,是仅次于播娘蒿的第2位主要杂草,在饶阳县节节麦的相对多度为2.7%,在衡水郊区和深州市没有发现节节麦为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观察对冀东冬麦区雀麦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描述,修正和完善了文献记载的不足,重点突出了直观性,使农民能够在麦田里容易地识别出雀麦。通过定期田间调查,明确了雀麦在冀东冬麦区的发生规律:在冀东冬麦区雀麦属越年生杂草,绝大部分在秋季出苗,占发生总量的97%以上;雀麦分蘖力强,单株平均分蘖达10.6个。同时进行了啶磺草胺7.5%WG 3个剂量处理(135、180、360 g/hm2)对雀麦的田间防除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啶磺草胺7.5%WG是目前防除麦田雀麦的理想除草剂,春季在雀麦7叶期前用啶磺草胺7.5%WG 135~180 g/hm2+专用助剂225 mL/hm2,对雀麦鲜重防效达97%以上,对混发的荠菜和播娘蒿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并且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磺酰脲类高效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防除冬小麦田间杂草效果进行了研究。所用处理有巨星、ND1、甲磺隆、绿磺隆以及其不同的混配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冬小麦田间主要杂草播娘蒿、离子草、藜和荠菜等阔叶杂草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防效,防除效果均在87.5%以上,对一年生杂草黎的防效达95%以上。在试验剂量下,各处理对小麦高度安全,且增产作用明显,达17.1~30.3%。并在麦收后,复播大豆、赤豆、玉米、谷子、白菜和白萝卜,观察了各处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 7级目测法调查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6 9个样点的 6 38块麦田共计约 5 4 5hm2 的草害情况 ,数据转化成综合值后 ,进行主成分分析 ,并赋予生态学意义上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 ,决定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麦田杂草发生、分布和危害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土壤性质 地带性气候因素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生境相似 ,杂草群落有趋同性 ;可将 6 9个样点划分为 3个聚类群 ,即沿海旱茬麦类群、内陆旱茬麦类群和稻茬麦类群 ,各聚类群均有相应的优势杂草 ,粘毛卷耳、波斯婆婆纳、刺儿菜、猪殃殃等为沿海旱茬麦田优势杂草 ,内陆旱茬麦田的主要杂草是播娘蒿和麦家公 ,稻茬麦田的杂草优势种为硬草、棒头草 ,并就该地区杂草发生的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西麦田节节麦的发生、防除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节节麦在山西冬麦田的初发时间、分布、为害情况及防除措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防除技术对策。调查发现,节节麦在山西冬麦田最早出现为害的时间是2001年,截止目前,全省节节麦的发生面积已超过6000hm2;节节麦在山西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的平川麦田,晋城城区和泽州一带也有零星发生;节节麦为害小麦,一般造成小麦产量损失5%~8%,个别严重地块甚至毁种绝收。现有的防除技术成本高,效果差;采用播前种子处理、深翻压草、适时拔除及科学化防等技术措施,可有效解决节节麦防除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过去10年,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种类、数量和发生区域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其演替原因,为制定小麦田杂草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域调查300个调查地,每个调查地选择3块区域,每块区域采用倒置“W”型9点取样法,从2009—2019年10年间分3次调查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分布,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7大区域杂草群落组成,分析杂草群落变化规律。【结果】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有如下特点:(1)播娘蒿、荠菜一直是山东省冬小麦田的优势杂草,3次调查中播娘蒿优势度始终排在第1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0.68%、22.49%、22.24%,荠菜也始终排在前3位,相对优势度分别为15.49%、15.77%和14.51%。(2)优势杂草种类越来越多,2009—2010年度调查时,相对优势度≥10.00%的只有播娘蒿、荠菜两种,后两次调查时,则分别为3种(增加了雀麦)和5种(增加了雀麦、节节麦和猪殃殃)。(3)禾本科杂草分布区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大。2009—2010年度恶性禾本科杂草雀麦和节节麦主要分布在西北平原区、北部滨海区、中部山区;2013—2014年度扩散蔓延至南部山区、胶潍河谷平原区;2018—2019年度时已遍及全省。且危害程度逐渐加大,3次调查中雀麦相对优势度分别为7.66%、16.39%、17.94%;节节麦分别为3.08%、7.61%、11.38%;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和野燕麦虽然总优势度不高,但也在逐渐增大。(4)婆婆纳、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分布越来越广。3次调查中猪殃殃优势度分别为8.29%、8.94%、10.00%,逐年上升,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大,在山东省各个区域均大面积分布,尤其在西南平洼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山区分布最多,在西北平原区分布面积也很广;婆婆纳优势度分别为1.08%、1.18%、2.05%,主要分布在西南平洼区和南部山区,在其他区域也已有分布。(5)山东省7大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群落变化最大的是胶东丘陵区,物种多样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9—2010年度时,反映物种多样性的香农指数仅高于北部滨海区,列第6位;2013—2014年度,超过西北平原区和胶潍河谷平原区,列第4位;2018—2019年度,仅次于南部山区,列第2位。【结论】耕作制度的变化、恶性杂草的传播入侵以及单一除草剂大面积连续应用明显推动了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变化。因此,在山东省冬小麦田杂草防控中,应推广化学除草剂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根据田间草相精准选择除草剂以及不同机理除草剂轮换使用等杂草综合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冬麦主产区麦田杂草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为制定区域性杂草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调查新疆北疆主要小麦种植区域奇台县和额敏县的冬小麦田杂草。【结果】小麦田杂草共计60种,隶属于20科52属,以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主;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 Beauv.为新疆北疆区域麦田的优势杂草,区域性常见杂草有2种,为灰藜Chenopodiumglaucum L.和卷茎蓼Polygonum convolvulus L.;3个调查区域内杂草的危害程度存在差异,额敏县麦田杂草种类有47种,奇台县南部丘陵区域和中部平原区域杂草种类分别有32、31种;从物种多样性来看,额敏区域杂草香农-威纳指数最高,为2.51,辛普森指数则是奇台中部平原区域最高,为0.19,额敏麦区麦田杂草群落的均匀度高于奇台区域,均匀度指数为0.65。【结论】稗草在新疆北疆冬小麦种植区域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生长、产量有较明显影响,其次为灰藜和卷茎蓼,在局部区域出现,但对发生地小麦造成一定影响,其他一般性杂草均在部分田块发生,对该区域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小。3个调查区域内额敏杂草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而奇台县中部平原区杂草优势种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264-1273
 【目的】研究植物篱对于农田地面蜘蛛种群的影响。【方法】于2005-2007年两个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节在四川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资阳试验站的1号试验地(坡度20°)和2号试验地(坡度12°)利用陷阱法对香根草(1号地)、紫穗槐(1号地)、蓑草(2号地)和苜蓿(2号地)4种植物篱类型对农田地面蜘蛛活动密度(种群密度和活动性的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植物篱处理植物篱带地面蜘蛛的活动密度在冬小麦生长季节均显著高于对照裸地,植物篱处理植物篱带地面蜘蛛的活动密度在夏玉米生长季节也高于对照裸地,但是只有蓑草和苜蓿植物篱带与对照裸地差异显著。植物篱处理农田地面蜘蛛的活动密度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节与对照处理农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植物篱带在冬小麦生长季节可以作为地面蜘蛛重要的越冬场所,但是植物篱带的出现并没有显著提高临近农田地面蜘蛛的活动密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麦田宝盖草在各种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强,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当平均密度x> 4.1822株时,其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种子集中散落所致;x< 4.1822株时,聚集原因主要是种子夹杂草籽或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田间调查以棋盘式和平行跳跃法取样为宜,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