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便携光合系统测定仪对美国无芒雀麦和肇东苜蓿叶片动态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苜蓿单播与混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幅度不大,无芒雀麦净光合速率呈双峰型;6月2种牧草的光合速率日动态曲线均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7月为单峰型,没有午休现象。2种牧草单播与混播蒸腾速率变化趋势相似,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抽穗期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单混播均最高,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略高于单播叶片,但在光合午休期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分别以4.5kg/hm~2和15.75kg/hm~2混播的情况下,研究混播草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关系以及牧草的生长动态,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类草地的生产规律和利用特点,为畜牧业服务。结果表明:(1)苜蓿和无芒雀麦的AGR(绝对生长率)均呈双峰动态模式,第1个峰值出现在开花到成熟期,第2个峰值出现在果后营养后期,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二个峰。在开花(扬花)期以前,无芒雀麦的AGR高于苜蓿,但之后却是苜蓿高于无芒雀麦,杂草的AGR值也呈双峰曲线,但第1个峰值在抽穗扬花期,第2个高峰在完熟期;(2)苜蓿和无芒雀麦的RGR(相对生长率)呈双峰动态模式,峰值分别在春季分蘖期和果后营养中期,杂草则呈现由高到低的动态规律;(3)混播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呈双峰曲线,地上生物量峰值分别在完熟期(1137.45gDM/m~2)和果后营养后期(985.63gDM/m~2),生产最快在4月中旬到6月中旬期间。根冠比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V型动态模式,最大值在越冬期,最小值在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研究无芒雀麦与草原二号苜蓿的混播比例、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生长高度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bt+ct2。苜蓿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W=atb。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积累模式在单、混播中分别为W=aebt和W=atb。单播及不同比例的混播组合,其地上生物量结构各异。生物量和叶片集中分布的空间不同。茎/叶、叶面积指在不同数混播小区的数值各异。苜蓿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无芒雀麦。混播较天然草原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增产作用。且混播较单播增产显著。混播区的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总能和可消化能含量均高于单播,而粗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则低于单播苜蓿,但高于单播无芒雀麦。无芒雀麦与苜蓿越冬苗的比例为1∶1,生物量比1∶1(播种量30kg和10kg/hm2)为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4.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5.
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种牧草在单播和混播(分别占单播量30%和70%)的情况下的生长动态进行分析,探讨2种牧草在不同播种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单播或混播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长均呈"S"型动态模式,可以用回归方程来表示,生长最快在4月15日到5月15日的抽穗扬花期和现蕾开花期;(2)成熟期混播牧草的生物量为1137.45gDM/m~2,比无芒雀麦单播提高了11.16%(P0.05),比苜蓿单播下降了2.83%(P0.05)。研究结果提示,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和各自的单播相比,有利于无芒雀麦的生长和牧草生产,而对苜蓿的牧草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河南省黄河滩区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和羊茅二种禾草的混播草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混播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地上生物量峰期分别在完熟期以及果后营养中期;地下生物量的峰期分别在种子完熟期和果后营养后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期(现蕾期)到完熟期期间,紫...  相似文献   

7.
以4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为试验材料,通过单播及分别与无芒雀麦混播,研究不同单播及混播组合在低温条件下根系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4个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苜蓿根系随着自然降温其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含量均增加,翌年春随着自然温度的回升而降低;MDA含量则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先升高后下降而后又升高,通过各抗寒生理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混播有利于提高抗寒性能。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科尔沁沙地草原2号杂花苜蓿+Carlton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基肥和追肥中N,P和K元素营养配比对混播草地头茬草N,P和K含量的效应。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K肥能提高无芒雀麦的含K量和苜蓿的含N量。高P或高K处理均使无芒雀麦的含N量下降。施N肥能提高无芒雀麦的含N量,而对苜蓿含N量影响不明显。高N处理(基肥30 g/m2,追肥45 g/m2尿素)降低了无芒雀麦和苜蓿的含K量,同时也降低了苜蓿的含P量。N,P和K营养配比为N 9.0-13.5 g/m2、P2O57.2-12.0 g/m2、K2O 12.0-18.0 g/m2时牧草N,P和K含量较高。随着草地使用年限增长,无芒雀麦的N素含量下降,苜蓿的K素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按总项目要求,1984年和1986年在项目区内进行了建立人工草地的试验。1984年种植的人工草地有混播、单播两种类型。混播有肇东苜蓿与羊草、阿拉钢坤苜蓿与羊草、肇东苜蓿与无芒雀麦、阿拉钢坤与无芒雀麦四个组合,单播有肇东苜蓿、由康草木樨、黑龙江草木樨、卡尔顿无芒雀麦四个牧草品种。1986年种植的人工草地,是润布勒苜蓿与卡尔顿无芒雀麦混播和分别单播。播种前进行翻耙整地,播种期在六月中下旬。播种量单播苜蓿、草木樨均为15千克/公顷;混播的卡尔顿无芒雀麦和苜  相似文献   

10.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 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相似文献   

11.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C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草原2号杂花苜蓿+Carlton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基肥和追肥中氮,磷和钾配施对草地群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和钾合理配施有利于草原2号苜蓿和无芒雀麦生长。在配施中,草原2号苜蓿与磷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氮肥和钾肥效应最显著。高钾组合与高氮组合显著降低了草原2号苜蓿产量(P<0.05)。对于春播的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了保持混播群落组分种群的稳定性,较适宜的施肥组合是N2、P1、K2组合(基肥:尿素20 g/m2、过磷酸钙30 g/m2、氯化钾20 g/m2;追肥:尿素30 g/m2、过磷酸钙50 g/m2、氯化钾30 g/m2)。一年龄草地头茬草和二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44.47%和71.10%,占全年总产量的63.62%。二年龄草地三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39.23%,59.73%和37.76%,占全年总产量的46.64%。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人工草地高效生产和稳定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于2002~2017年8月中旬(生物量高峰期)刈割前进行刈割频次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ein.cv.Caoyuan No.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影...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郭彦军  倪郁  韩建国 《草业学报》2010,19(2):169-174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速效磷含量均在3mg/kg以下。人工草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人工草地土壤O-P无法检测出含量(除扁穗冰草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磷素较低的石灰性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都是植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混播,播种当年对混播草群进行刈割处理。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增加,两种牧草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部总含糖量逐渐减小,而根系还原糖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年刈割两次,首次刈割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试验处理中,苜蓿根体积和干重呈先减后增趋势,首次刈割在盛花期根体积和干物质含量均最低,而无芒雀麦变化不明显。随首次刈割时期推后,两种牧草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 草原3号苜蓿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次数对草地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孕穗期刈割,刈割两次,草地稳定性最好;刈割一次有利于苜蓿生长,但降低无芒雀麦的比例;刈割三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无芒雀麦在刈后15 d内再生速度最快,不受刈割期的影响,苜蓿再生草快速增长期与刈割期有关,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与无芒雀麦同步,再生速度也相似,在孕蕾期和盛花末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出现在刈割后15~30 d内.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草地生态系统沾源野外观测站,以马铃薯地为对照,研究了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地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地种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提高了土壤的脲酶、酸、碱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且0~10 cm土层酶活性变化较10~20 cm土层显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受生长季节影响较大,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5种人工草地(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但因季节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哪种人工草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