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青麦1号(原代号08778、高原778)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中心于1999年配制杂交组合"(高原602×青春533)F1×(民和853×95-256)F1",通过多年系统选育和多点鉴定,于2005年出圃的一个旱地抗病中筋春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麦1号,审定编号为青审麦2012001。1特征特性青麦1号属春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27~139d。幼苗直立,叶绿色、无茸毛;株高110~120,成株期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耳白色,旗叶  相似文献   

2.
高原 31 4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农业中心通过有性杂交培育的春小麦新品种 ,2 0 0 1年 1 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原代号为 95 - 31 4,现定名为高原 31 4,属小麦 Var.graecum Korn的变种。品种组合为 :高原 60 2× {[ST1 42×【 ( 82宁 1 82×  相似文献   

3.
<正>青麦5号(原代号09168)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中心于2002年配制杂交组合"(高原602×青春254)F_1×(民和588×95-256)F_1",通过多年系统选育、多点鉴定,于2007年出圃的一个旱地丰产中筋春小麦新品种。2015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青麦5号,审定编号为青审麦2015001。1特征特性青麦5号属春性,中熟。芽鞘白色,幼苗直  相似文献   

4.
高原437(原代号97-437-17)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91年以高原602为母本,91宁34为父本有性杂交,F2~F6代采用系谱法经多年多点选择,于1997年出圃的旱地早熟优质中筋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9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青审麦2009001.  相似文献   

5.
正青麦10号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培育,于2007年配制组合(高原437×高原448),通过系统选育、多点鉴定,2011年出圃,2019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编号为2019-1-0120。1特征特性青麦10号属春性,中早熟。芽鞘白色,幼苗  相似文献   

6.
抗旱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高原67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原671(原代号94-671)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90年以抗旱性和抗逆性突出的宁春10号为母本,以品质优良的意大利冬小麦“路浦”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旱优质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0年1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高原671”。  相似文献   

7.
高原584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中心郜和臣研究员等培育的节水型春小麦新品种,原代号91D58-4,1999年11月25日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高原584”,2003年2月26日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定。1 品种来源 高原584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其杂交组合为[(80642×高原338)F_1×(80-143×高原 472)F_(3~5)]F_2×多年生一号。1991年定型,属普通小麦 Lutescens AL.变种。  相似文献   

8.
高原412(原代号97-412-10)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中心1992年通过配制杂交组合"(高原602×181)×临汾5309",经多年系统选育、多点鉴定,于1 997年出圃的一个旱地优质丰产春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9031. 1特征特性 高原412属春性早熟品种,成熟期比定西35号早5d,幼苗半直立,芽鞘白色,叶色深绿,茎秆清秀,株高84~95 cm,抗倒伏,落黄好.穗纺锤形,穗大粒多,无芒,白壳,穗粒数29~33粒.千粒重39~43 g,容重772~776g·L-1,籽粒红色,全角质、透明,腹沟较深,冠毛少.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抗旱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高原448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采用有性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其系谱是:青春533/高原602。原代号为94-448,1999年11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高原448。该品种现已成为青海省灌区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是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全省灌区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对照品种。1特征特性芽鞘白色,幼苗直立、绿色、无茸毛。叶色深绿,叶耳白色,叶相中间型。株型紧凑,株高90.47±2.77cm,单株分蘖数1.39±0.26,分蘖成穗率(50.00±9.10)%。穗长方形,穗长9.78±0.44cm,每穗小穗数18.60±0.88,每穗粒数39.90±3.74,穗…  相似文献   

10.
墨引1号(原代号99-22)、墨引2号(原代号99-36)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承担国家“948”项目即《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春小麦新品种(系)引进和栽培试验研究》项目,通过引进、定向选育而成的两个春小麦新品种。这两个品种于2000~2003年参加青海省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4年2月19日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分别定名为墨引1号、墨引2号。  相似文献   

11.
高原115(原代号96-115)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于1992年以(太谷核不育系×91-233)F1为母本,{加拿大11号×[繁6×(R211×苦瓜)F4]F5}F5紫黑色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品种。2001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1 主要特征特性1.1 属性及生育期 高原115属春性、中熟品种,播种至成熟135±13d,出苗至成熟121±8d,其中出苗至抽穗66±6d,抽穗至成熟55±4d。1.2 植株性状 幼苗半直立,芽鞘紫色,苗色深绿,叶耳浅绿色,旗叶长34.90±1.50cm,宽1.70±0.24cm,叶相中间型,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91.80±2.10cm,基部第一节间长4.30±0.60cm、第二节间长7.30±0.80cm,穗下节间长43.70±2.60cm,茎粗(第三节)0.58±0.06cm;单株分蘖1.20±0.37个,分蘖成穗率45.00±10.40%。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良青海省现有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以青海省春小麦主栽品种青春533和高原602为轮回亲本,以具有1Dx5 1Dy10基因且综合性状良好的宁春4号为非轮回亲本,利用与1Dx5基因共分离的PCR分子标记对BC<,1F<,1、 BC<,2F<,1和BC<,3F<,1植株进行目标基因检测;将筛选到的具有1Dx5基因的BC<,3F<,1植株进行自交,获得了BC<,3F<,2种子,利用SDS-PAGE电泳对BC<,3F<,2种子进行HMW-GS分析,分别从青春533×宁春4号和高原602×宁春4号的BC<,3F<,2中筛选出5粒和2粒具有纯合5 10亚基的种子,且中选植株的农艺性状基本接近轮回亲本.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青海省春小麦收割后田间堆放期间产量和品质的变化,选择近年育成的春小麦品种“高原205”(白粒,易穗发芽)、“高原115”(紫黑色小麦)、“高原448”(红粒)和“高原314”(白粒)以及曾为青海省主栽品种的“青春533”(红粒)为材料,收割后以农民常用的田间堆放方式进行堆放,每隔9d对其进行采样,测定产量、SDS沉淀值和降落数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放时间的延长,收获产量逐步下降,平均产量从第1次采样(Od)时的504g/m^2减少到63d后的384g/m^2,收获产量平均值与取样时间直线回归F值为20.91,大于F0.01(6.90);SDS沉淀值变化较小,F值为0.90,小于F0.05(2.13);降落数值在取样时间点上差异极显著.F值等于46,72,大于F0.01(2.87)。高原205的降落数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高原448、高原115、高原314和青春533的变化是在O~18d间上升,然后下降。总体而言,田间堆放对收获产量和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14.
高产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高原14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高原142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99年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高代品系筛选而来,组合为:BABAX/4/BOBWHITE/CROWN//BUCBUC/PAVON/3/VEERY#10/5/BABAX.经在该研究所平安育种试验站筛选与鉴定,2002年定型,2007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青种合字第0222号(青审麦2007001).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育适合青海高原种植的春小麦糯性新品系,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80株青春533×糯麦1号F2代材料的Wx基因缺失情况,同时测定了不同Wx基因缺失类型F2代材料的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在80株F2代分离群体材料中,单缺失WxA1或WxB1或WxD1基因的材料分别为8份、11份、9份;同时缺失WxA1和WxD1基因的材料为10份,同时缺失WxB1和WxD1基因的材料为12份,同时缺失WxA1和WxB1基因的材料为9份;WxA1、WxB1和WxD1基因全部缺失的材料为8份。Wx基因的缺失数量与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有密切关系,缺失1个Wx基因(部分糯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青春533)降低5.28%~11.35%;缺失2个Wx基因(部分糯小麦),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降低10.73%~19.81%;缺失3个基因(糯小麦)的直链淀粉含量为0.97%,比对照降低30.53%。高原春小麦与糯性小麦杂交的F2代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幅度要比前人所研究的材料下降幅度大,并且WxB1单缺失引起直链淀粉含量下降(11.35%)比WxA1和WxD1双缺失所引起的下降幅度要大(10.73%)。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春小麦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磷素利用效率(包括地上干物质磷素利用效率和籽粒磷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的差异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并发掘磷高效品种资源,以8个在甘肃、青海水、旱地种植的地方品种和现代品种为材料,以2个土壤含水量(70% FC和40%FC,FC指田间最大持水量)为处理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地上干物质磷素利用效率、籽粒磷素利用效率以及磷素收获指数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现代品种“青春533”无论在正常水分还是在缺水条件下都能保持较高的籽粒磷素利用效率,而“青春533”和“高原602”则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表现出较高的磷素收获指数;旱地地方品种“结巴”在70% FC(正常水分)下具有较高的地上干物质磷素利用效率,旱地地方品种“和尚头”在40% FC(缺水)下表现较高的地上干物质磷素利用效率和籽粒磷素利用效率。虽然不同品种磷素利用效率、磷素收获指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尽相同,但多数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磷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增加,尤其是旱地现代品种“定西24”、旱地地方品种“和尚头”以及水地现代品种“阿勃”的籽粒磷素利用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在干旱条件下增加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临麦36号是甘肃省临夏州农科院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于2004年通过国内外高产、优质、抗锈优异材料的引进应用,拓展遗传多样性,利用三交和聚合杂交,经北育南繁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2-0292[9414×(M75×88鉴12)]/00J26。该品种于2010-2012年参加甘肃省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4年3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4003。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武春3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春3号是原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国家春小麦品种西北水地组区试中表现高产、优质、高抗条锈病、适应性广等优点.2007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武春9号是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2年以引进种质永2638作母本、I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中筋春小麦新品种。永2638引自宁夏永宁县繁种育种所,I8为自育种质(永434×石1269)×[(中7906×ROBLIN)×21-27]。该品种于2016年3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6002。1特征特性武春9号春性,中熟,株高76cm,生育期  相似文献   

20.
大豆品质区划是优化大豆种植环境和优质品种布局的重要依据,对于大豆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根据5个大豆品种在东北三省11个地点种植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和年推广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97份大豆品种的品质指标,依据大豆品质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对东北三省进行了品质区划.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年份效应、地点效应、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基因型×地点互作、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依据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兼顾行政区的完整性,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五个大区,即北部高油大豆产区(Ⅰ-1区)、中西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1区)、中部高油大豆产区(Ⅰ-2区)、中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2区)、南部高蛋白大豆产区(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