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超高产小麦株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超高产小麦株型是“立体株型”。即穗层,叶片不在同一层次,而在群体中呈立体分布,使植株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姿态;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充分光能,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育种、理想株型、杂种优势为出发点,探讨培育偏高秆、偏大穗粳爪交组合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必须突破现有矮秆株型概念。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挖掘提高生物产量与净同化率的潜力入手,从而提出适当增加秆高、降低单位面积穗数〔270~345(万/hm2)〕,培育植株偏高(115~120cm),穗偏大(3~4g/穗),抗倒伏,适于不同生产水平和各种不良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根系、分蘖、穗粒优势及后期光合优势的新组合。栽培上采用大垅双行稀植,早促早控,提高中、后期群体质量的配套技术,以实现大面积单产9.75~11.25t/hm2的产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宪国 《玉米科学》1996,4(2):042-045
利用方差分析、F测验以及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试验调查结果和室内考种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了在一定的耕作和栽培水平条件下,四种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差异显著.各种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叶向值均不呈相关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单位叶面积产量、穗长、单株生产力、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百粒重呈明显正相关,并且相关显著。通过紧凑型和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群体冠层结构的分析,证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群体冠层结构较为理想,试验结果表明,在我省现有的耕作和栽培水平条件下,可以大面积种植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超级稻的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超级稻”,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解释为“新株型育种” ,而中国水稻育种家则指出其科学内涵是“理想株型 +杂种优势利用”。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相比 ,超级稻适当地增加了株高 ,增大了穗型 ,而降低了分蘖力和总穗数。总体上看 ,超级稻明显地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总生物产量 ,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由于株型的变化 ,超级稻的田间群体结构已不同于半矮秆水稻品种。一、新株型对病虫害的影响一般来说 ,在半矮秆水稻田发生的病、虫害同样会在超级稻田发生 ,危害情况也常相似 ,只有那些与水稻株型及其田间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例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cm左右,穗长10cm以上,穗颈长30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cm,旗叶宽1.4~1.6cm;倒二叶长19~25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cm,倒三叶宽1.3~1.6cm,高效LAI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玉米株型性状QTLs作图群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紧凑株型对于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满足玉米生产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以株型紧凑和松散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豫82、豫87-1为亲本,组配和构建F2∶3家系,以其作为株型性状QTLs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通过对株型6个相关性状,株高、穗位高、叶长、叶宽、叶夹角、叶向值在郑州、三亚两个地点的研究表明,亲本自交系在株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后代F2∶3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各株型性状均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说明所选材料适合作为QTLs定位与分析的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7.
福优964的特征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优964具有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省肥易种等特点。在高产栽培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单产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形成高产的贡献率最大;每穗总粒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成显著的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产量又与插植密度成显著的正相关。生产上,应合理密植,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并发挥其内在的大穗优势、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博优210     
博优210是华南植物研究所选育成的早制晚用的弱感光晚稻组合。1产量表现博优210的株型结构较理想。株型紧凑,植株适中,茎秆坚实,耐肥抗倒,叶片厚直,不易披露.叶色青翠,植株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协调.后期熟色好,青枝腊秆,是一个农艺性状比较理想的杂优组合。据阳江市农科所1993年晚稻品比调查,亩最高苗数38.75万苗,有效穗数21.75万穗,株高87cm,每穗总粒97.8粒,结实率91.87%,千粒重21.5g。博优210适应性广,各类日均可种植,根据华南植物研究所1992年晚稻品比亩产544.5k…  相似文献   

9.
株型改良在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和日本著名的优质米品种秋田小町(弯曲穗型)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材,分析后代群体株型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IL群体中株型性状发生了显著的分离,大多数株型性状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在后代群体中可以重新组合,但不同株型性状间的相关性有显著的不同。植株较高的株系,穗子一般较长,颈穗弯曲度较大,叶片狭长,枝梗数少,着粒较稀,这与秋田小町的株型特点很类似;反之,植株较矮的株系,穗子一般较短,穗型较直立,叶片短宽,枝梗数较多,着粒较密,这与辽粳5号的株型特点很类似。这一现象可能与控制某些株型性状的基因存在一因多效或基因连锁有关。尽管出现概率偏低,中日水稻品种典型株型性状仍可以相互结合,育种者通过杂交后定向选择的方法,可以创造出综合二者特点(如长剑叶-短密穗型或矮秆-长穗型)的水稻新株型。  相似文献   

10.
高产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新品种“鲁单052”选育单位: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生育期;夏播97天,套种105天。植株性状:株高250厘米,穗位高90厘米,叶片上冲.株型紧凑,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性:高抗大、小叶斑病和青枯病等多种病害.茎叶保绿性好。穗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青稞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株型紧凑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福清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7~18万亩,近几年来因受市场经济影响,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现种植面积只在10万亩左右,亩产徘徊在150kg。小麦高产地区生产实践证明,小麦不是低产作物,在福清市气候条件下,只要采取合适的栽培技术措施,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夺取小麦高产是可能的。现就福清市主栽品种晋麦2148进行调查分析。一、小麦高产的几种类型小麦的亩产量是由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这三个因素乘积的大小反映了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实践证明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是协调好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使穗数、粒数和粒重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小麦控株增穗栽培模式在源流库方面的特点,对5个品种的控株增穗栽培与常规栽培两种栽培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控株增穗栽培的单位面积穗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均明显高于常规栽培;控株增穗栽培模式在产量形成期总叶面积系数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缩小上三叶面积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使非叶光合面积增加,最终提高总的光合源,同时群体的总粒数和总维管束数也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而且控株增穗栽培的分蘖急增速减特点突出.因此认为,控株增穗栽培在源、库、流方面较对照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沿江地区超级稻武粳15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为材料,设置氮肥运筹试验,分析在同等施氮条件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对超级稻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穗肥之比按6∶4或5∶5施用,可提高武粳15单位面积穗数、颖花量、粒叶比,优化株型和群体,增加拔节-抽穗、抽穗-成熟的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夏玉米理想株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使用金得乐(EC)化控试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紧凑型玉米的群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挖掘夏玉米的增产潜力。试验设3个密度,每个密度设4个EC试剂叶面喷施处理,不喷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不同化控处理下,6叶展期叶面喷施EC试剂2.25 mL/L与对照差异不明显;6叶展期喷施2.25mL/L、12叶展期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叶茎夹角增大,穗位层叶间距缩小,株型趋向平展型;6、8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降低不明显,穗位高降低,单株叶面积、叶茎夹角缩小,株型更为紧凑。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调整株型是解决群体结构郁闭突破点,确认整体紧凑、穗位低、穗下层叶间距小、穗位层及穗上层叶茎夹角小、叶间距大、群体结构持续时间长为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16.
从大豆产量形成生理特点探索特异高产株型的创新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苗以农  朱长甫 《大豆科学》1999,18(4):342-346
从大豆与禾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生理的比较研究中,找出限制大豆产量形成的株型结构和生理特点,探索特异株型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花序和结实器官着生在植株茎顶端或腰部,产量是由单位穗数、一穗受精粒数、每粒重构成的,功能叶片着生在植株上部或中部,靠近结实器官,受光好,光合产物运输及时集中,有利于结实器官的发育。大豆的籽粒产量是用单位面积上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计算的。从理论上推测,株数、荚数、荚粒数愈多,籽粒愈重,产量也愈高。但实际生产中,以上几个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超高产直播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穗型高产水稻品种单产700~850kgg667m^2超高产稻田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弯曲穗型品种新稻11号(珠光)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半直立穗型品种99—28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现单产700~850kg/667m^2超高产直播栽培水平的技术途径:弯曲穗型品种是靠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个体,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半直立穗型品种是靠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确保苗足穗多,充分发挥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的优势,提高穗数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杂交玉米穗三叶面积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不同株型杂交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研究,探讨了单株穗三叶面积与种植密度及单株粒重两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用大区对比法对申丰牌高效生物肥施用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申丰生物肥无论苗期施用还是基施、追肥,均可使水稻根系发达,秧苗素质好,能增加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每穗颖花数,水稻增产5.796。使用方法简便、省工、省时、经济效益明显,建议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