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通过不同播种期对济麦22的出苗状况、生育期、茎蘖生长、产量结构、抗逆性、丰产性、综合性状等影响研究,从中找出连云港市济麦22早茬口的最佳播种期为10月2日,适宜播期范围为10月14~20日,迟于10月20日播种对济麦22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信阳直播油菜的最佳播期,根据当地油菜生产特点和直播油菜高产栽培规律,开展了关于直播油菜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甘蓝型油菜品种信油杂2906,设置5个不同的播种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信阳地区油菜播种最佳时期为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单28在密云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07年以春播玉米新品种中单28为试验材料,在密云县河南寨镇下屯村密云县种子执法监督站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共设4月15日、4月30日、5月15日、5月30日、6月14日和6月29日6个播期处理。通过对不同播种期的生育期、植株性状、抗逆性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单28在密云地区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15日左右。  相似文献   

4.
冬油菜在北京怀柔地区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油9号为指示品种,对8个不同播期冬油菜的越冬成活率、生育特征表现、经济性状、籽粒产量等指标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月29日、9月5日、9月12日播种的冬油菜,冬前叶片数超过12片,根颈较粗,越冬成活率在88.7%~96.8%,籽粒产量平均为2398.5 kg/hm2,其中8月29日和9月5日播种的越冬率和产量最高,越冬率分别为96.8%和96.0%,产量分别为2469.0kg/hm2和2545.5kg/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差异;9月19日和9月26日播种的油菜,越冬成活率平均较前4个播期降低19.5%,籽粒产量降低42.3%;10月2日以后播种的油菜不能在怀柔区安全越冬。播期试验初步表明,冬油菜在北京怀柔区的适宜播期为8月22日至9月12日,最佳播期为8月29日至9月5日。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杂交油菜品种油研585免耕直播适宜播期,结合水旱轮作与秸秆还田,开展了免耕直播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油菜品种油研585的播种期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和产量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该品种在试验地区以10月5日为最适宜播期,能表现出最好的增产增收潜力.采用水旱轮作与秸秆还田,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用量,实现绿色高效,促进粮油菜...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研究,明确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组织了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和扬油6号不同播期下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扬油6号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强的耐迟播能力,在10月23日以前播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密度对扬油6号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较高的密度(60万株/hm2、75万株/hm2)对扬油6号的产量水平较好的补偿作用。同时,随着的密度的提高,株高、茎粗等性状也明显下降,更利于机械收割。说明扬油6号对机械化作业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展不同播期与播量下果园套种绿肥油菜早春顶凌播种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阿瓦提县绿肥油菜顶凌播种的播期及最佳播量。试验设置播期和播量2个因素,共13个处理,于油菜盛花期采集植株样品并翻压还田,1个月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植株干重、鲜重、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试验表明,随着播期延后或播量增加,油菜干重、鲜重及养分吸收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播期2月29日,播量2.0 kg/667 m~2处理各指标表现较好;果园套种绿肥油菜可降低土壤pH与土壤水溶性盐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播期2月29日,播量1.5kg/667 m~2为较理想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油菜新品系159GP10进行了不同播期(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与不同施氮量(N 0、90、180、240、360 kg/hm2)对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下,生育进程前期所经历天数相差较大,初花后,生育进程天数变化不大。不同氮肥处理下对油菜生育进程也有较大影响,不施氮处理成熟期最早,比360 kg/hm2处理的成熟期提前8天。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绿叶数、最大叶长和叶宽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但是植株根茎粗以180 kg/hm2最高。不同播期处理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施氮的减少,油菜单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主序长、全株角果数都相应减少,特别是全株总角果数减少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播期处理下,产量以10月10日处理最高(3315.84 kg/hm2),产量表现为10月10日9月30日10月20日10月30日;不同氮肥处理下产量以180 kg/hm2最高(3157.18 kg/hm2)。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动态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个不同播期对驻玉309生长动态及主要性状影响的研究,对不同播种期间的生育期、株高、干物质积累、主要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驻玉309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在豫南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至6月20日,为该品种在豫南的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综合评价并推荐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在低纬高原山区推广应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1—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播期的免耕山地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播期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提早播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传统播期(10月10日);(2)不同播期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3)不同播期间的产量效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山地油菜最优播期因不同气象年度而有差异,暖冬年最优播期是8月10日—9月10日,冷冬年最优播期是8月30日—9月30日。综合评价5年10个播期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推荐低纬高原山区免耕山地油菜最佳播期为8月30日—9月10日。  相似文献   

11.
川中丘区不同玉米品种春、夏播茎秆抗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川中丘区玉米的茎秆特性与抗倒能力及其产量的差异,鉴选抗倒伏与耐夏播能力强的品种,以四川省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春、夏播2个播期,比较研究了吐丝后7 d茎秆的形态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与倒伏发生情况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夏播较春播更易发生倒伏;不同品种的茎秆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以及籽粒的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夏播与春播相比,植株的株高和穗位变高,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压碎强度和折断强度下降,抗倒伏能力减弱,产量也降低,但这种变化的幅度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单30是一个较好的夏播品种,抗倒能力强,产量也较高;而正红505耐夏播能力相对较弱,但春播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春播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确定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川油5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蚜虫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以及有效分枝角果总数逐渐减少。群体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密度为10.50×104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2715.52 kg/hm2,当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和10.50×104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10.5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日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丰产对策,以3个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为材料,采取毯苗机插栽培方式,在四川的南部、射洪、安州和大邑4个生态点,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机插杂交籼稻的全生育期、产量和日产量存在差异;随着播期从3月下旬推迟至5月上旬,机插杂交籼稻播种至拔节期天数缩短,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增加,平均全生育期从159.5 d逐渐缩短至150.7 d,平均产量从10,260.45 kg hm~(–2)逐渐下降至7795.83 kg hm~(–2),平均日产量从64.58 kg hm~(–2) d~(–1)逐渐下降至51.95 kg hm~(–2) d~(–1)。气象因子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日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存在差异,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日产量与全生育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平均日最低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南部、射洪和大邑与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四川盆地西平原区和中、东北丘陵区,冬水(闲)田或蔬菜茬口水稻最佳播期在3月下旬,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麦(油)茬水稻应在前茬收获后尽早抢栽,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选择F优498进行机插栽培可获得较高日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稻麦周年生产条件下小麦种植适宜播期和基本苗组合,于2012—2014 年在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播期和基本苗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 月10 日、10 月17 日、10 月24 日、10 月31 日和11 月7日、11 月14 日)和基本苗(180 万/hm2、270 万/hm2、360 万/hm2、450 万/hm2、540 万/hm2)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出苗率主要受播期影响,迟播降低明显;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逐渐变小,全生育期缩短,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基本苗处理对出苗率和叶龄影响不大。相同生育阶段,同一播期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茎蘖总数增多,相同基本苗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茎蘖总数减少。播期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间以及穗长影响明显。单产随着播期推迟先升后降,不同播期和基本苗处理对产量构成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因此,淮北地区稻茬麦遇冷冬适宜播期在10 月17—24 日,遇暖冬适宜播期在10 月17—31日,最佳基本苗360万/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两熟条件下夏玉米适宜播期,以‘仲玉3号’、‘蠡玉16’和‘成单3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夏播播期,对玉米的倒伏状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籽粒品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播期、品种与播期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玉米根倒率、总倒折率、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且播期对实际倒伏、收获指数、产量和有效穗数影响大于品种。品种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品种和播期均显著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大于播期。四川盆地油菜-夏玉米模式中,油菜收获后夏玉米贴茬早播,有利于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兼顾高产和优质目标,5月1日至5月15日播种宜选用‘成单30’,晚播品种宜选用‘仲玉3号’或者‘蠡玉16’。  相似文献   

16.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冬小麦‘陇中一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土壤水分、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适当迟播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在不同播期、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也存在差异。从4 个不同播期分析,平均土壤含水量为最迟播期(S4,10 月11 日)的最高;产量以最早播期(S1,9 月21 日)的最低,9 月30 日—10 月11 日之间产量相近。多重比较表明,播种期越迟,土壤含水量越大,播期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播不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7.
(方法)本试验在宽幅播种条件下,以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计常规播期10月10日和适期晚播10月20日2个播期处理,各播期下分别设置225、375和525万/公顷3个种植密度,(目的)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茎秆重心高度、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和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以期明确适期晚播对密植高产冬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抗倒性能。各播期间适度密植(375万/公顷)可通过提高穗数获得高产,且在两播期间无显著差异。适度晚播显著提高各密度冬小麦抗倒指数;在晚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重心高度提高的幅度、基部节间机械强度降低的幅度显著低于常规播期,从而使得适期晚播密植小麦的抗倒能力仍可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适度密植小麦可通过适期晚播平衡其产量和抗倒能力,本试验条件下,采用375万/公顷的种植密度,在10月20日播种,可协同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熟品系苏1785和晚熟品种苏香粳100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降低,晚熟品种产量在播期间和年度间产量变异较早熟品种大,稳产性较差。2个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总粒数随播期推迟均呈降低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播期间的差异因生育类型不同而异,早播使早熟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迟播则使晚熟品种千粒重显著下降。迟播对早熟品种抽穗前光合势的影响程度高于晚熟品种,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反,迟播条件下晚熟品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下降迅速,不利于茎鞘物质的转运和灌浆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首要气候因子,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日均气温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相关不显著,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有效积温>降雨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豫东地区大蒜适宜的播种期,给当地大蒜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中牟大白蒜为材料,安排了18个播种期,测定大蒜不同播期下的出苗率、茎粗、株高、死苗率、抽薹率、二次生长率、蒜薹及蒜头产量等指标,分析播期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不同,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不同。较早播种的大蒜出苗慢,单株生长量有优势,假茎粗、株高大,死苗率高,苗期虫害严重,总体产量不高。播种过晚,出苗快,出苗率高,出苗后生长势强,适宜生长期较短,二次生长率较高,总体产量低。综合性状结果表明豫东地区10月4日前后播种,蒜头及蒜薹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为试验推荐的豫东地区大蒜标准化生产适宜播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