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布朗李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ing et Schrenk]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氮源以脯氨酸最好。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为20~25℃;pH值范围为2~11,最适pH 6~8。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形成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25℃和7~8。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0~30℃;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分生孢子在饱  相似文献   

2.
dxqxq@sohu.com     
 对布朗李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ing et Schrenk]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与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SA+1‰酵母膏。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氮源以脯氨酸最好。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为20~25℃;pH值范围为2~11,最适pH 6~8。子囊果和子囊孢子形成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分别为25℃和7~8。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0~30℃;最适pH值分别为6~8和7~9。分生孢子在饱  相似文献   

3.
对茭白胡麻斑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10~35℃,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10~30℃,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pH值3~12,最适pH值6~9,中性偏碱的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该菌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乳糖,而产孢最适碳源为果糖;氮源酵母膏促进菌丝生长,酵母膏和氯化铵能促进产孢,牛肉膏和硝酸钾不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选自福建省建瓯、沙县和福州地区的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6;产孢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5℃和6~7;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5~28℃和6。光照能显著抑制病菌产孢,在相对湿度为85%、95%条件下或在水琼脂培养基表面上,孢子萌发率分别达50%、88%和90%。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而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能显著抑制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5℃、10 min或60℃、3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或55℃、30 min。[结论]3个菌株的产孢特性、菌丝致死温度和致病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金银花根腐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金银花上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系统描述了其症状表现。并对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范围为25~30℃。病菌在pH值2~12范围内均能生长,其中以pH6~9生长较好;孢子萌发的pH值为5~10,以pH9为最适。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孢影响较大。而紫外线对孢子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蒜薹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从河南新乡发病蒜薹上分离到一株炭疽病菌,依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等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蒜薹炭疽病菌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3~7,最适pH 7。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30℃;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pH范围为4~7,最适pH 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0%时不能萌发。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本研究是首次报道了引起蒜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7.
魔芋灰霉病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魔芋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发病症状、致病菌及其生理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魔芋灰霉病菌为葡萄孢菌属(Botryotinia);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在pH 4~9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在各种营养液中均能萌发,在2%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2%的葡萄糖和魔芋甘露低聚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7℃、5 min。魔芋灰霉病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PD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的产孢培养基为PDA+魔芋甘露低聚糖;菌丝在5~30℃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0~25℃;在pH 4~9均能生长及产孢,最适pH为5。  相似文献   

8.
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导致采后橄榄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本文研究了pH、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条件对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生长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4~26℃;产孢最适pH为7,最适温度24~26℃,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最多;以D-果糖、甘露醇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橄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丝的生长,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该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最适温度26~28℃,全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4℃(3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20 min)。  相似文献   

9.
毛叶枣黑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毛叶枣黑斑病菌是半知菌类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ria。病菌生长和产孢温度范围10~35℃,适宜温度25~30℃;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生长和产孢;病菌在pH3~11时均能生长和产孢,pH6~7最适生长,pH5最适产孢;孢子萌发率在20~30℃和pH5~9时较高,25℃和pH为7时萌发最好;在饱和湿度再加水滴的条件下孢子才能很好萌发;1%葡萄糖液和毛叶枣汁液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棉花红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棉花红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 PSA培养基,最适温度范围 20~25℃, 最适pH值7.0~9.0,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紫外线对该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的利用以硫酸铵和氯化铵最佳。产孢量在温度25℃、pH 7.0、紫外线照射80 min、查彼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 9.0、湿度86%以上。总之,该菌属于中高温、高湿、中性偏碱性菌。  相似文献   

11.
杨梅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梅叶枯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经鉴定,杨梅叶枯病菌为Phomopsis myricina Y.J.Huang et P.K.Chi。室内20种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多菌灵、菌克星、退菌特、新万生、代森锰锌、福镁砷、甲基硫菌灵、炭必灵和波尔多液;湘研植病灵和红杀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而不能抑制孢子萌发;相反,疫霜锰锌、大菌丹和石硫合剂能有效地抑制孢子萌发,但不能抑制菌丝生长。其他杀菌剂效果差。  相似文献   

12.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上B细胞表位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口蹄疫病毒株AF72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结构蛋白VP1基因,PCR纯化产物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对经凝胶电泳、PCR和EcoRⅠ酶切法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获得AF72 VP1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综合分析结构蛋白VP1的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表面可能性等参数,预测其潜在B细胞抗原表位并人工合成表位肽段,利用间接ELISA对潜在表位肽段进行筛选鉴定,结果显示,表位VP1a和VP1d为病毒株AF72结构蛋白VP1的优势B细胞表位,该结果为进一步的FMDV多表位疫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高免血清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中农业大学蔡旭旺博士分离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作为标准菌株培养灭活后,两次免疫家兔后,耳静脉攻毒,心脏采血,琼扩试验检测抗体效价,抗体在1:8以上颈静脉放血,分离血清,用于琼扩试验检测本室从河南省发病猪场分离鉴定的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所分离的33株菌中有12株4型,9株5型,6株13型,3株14型,2株12型,1株2型,未分出其它血清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副猪嗜血杆菌主要以4型、5型和13型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转抗虫基因育种是控制害虫发生的有效途径,研究旨在对29个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进行抗虫性筛选和抗性鉴定。【方法】通过离体的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株系叶片室内饲虫实验,统计死亡指数及死亡率,用DPS统计软件对两年的饲虫数据进行分析。【结论、结果】把这29个株系的抗虫性分为了三类:饲虫死亡率高于85%的1号、17号、41号、21号、7号、8号、27号、6号、11号定为高抗株系,饲虫死亡率在60%~79%的5号、33号、32号、29号、22号和38号定为中抗株系,饲虫死亡率低于60%的26号、39号、31号、30号、16号、36号定为低抗株系。为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两类枣园昆虫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3~4月初步研究了山西农业大学枣园(记作Ⅰ)和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枣园(记作Ⅱ)的早春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枣园?昆虫有34种,分别隶属8个目27个科,其中网目拟地甲(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蒙古拟地甲(Gonocephalum mongolicum Reitter),菱蝗科(Tettigidae)和中华广肩步甲(Calosoma maderae chinense Kirby)是群落优势种。枣园Ⅱ昆虫有55种,分别隶属6个目39个科,其中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taeniophorus Reuter),隐翅甲科(Staphilinidae)和花蝽科(Anthocoridae)是群落优势种。枣园Ⅱ中,昆虫群落的丰富度、个体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高于同时期的枣园Ⅰ,其中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两园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格局较相似,可分为两个阶段:发展初期,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均较少;上升期,物种数和个体总数都显著增加,昆虫群落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以玫瑰茄MG1501-1和MG1502-2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光为对照(CK),分别设置日照时长8.0、9.5和11.0h处理,探讨不同日照时长对玫瑰茄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植株粗壮,叶片浓绿,长势好;日照11.0h处理,植株粗壮,叶片浓绿,花蕾正常且着色均匀;日照8.0h处理植株徒长,茎细长,叶片淡绿,变态花蕾多且着色不均匀,呈现红绿相间条纹,花蕾基部为橘红色;群体长势强弱依次为CK>11.0h>9.5h>8.0h处理;现蕾期、始花期以及成花逆转出现期早晚依次均为11.0、9.5、8.0h处理;植株株高依次为CK>8.0h>9.5h>11.0h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光照11.0h处理分枝数、鲜果数最多;鲜果重、鲜萼片和干萼片产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各项指标,日照时长11.0h处理主要产量性状优于8.0、9.5h以及CK处理,且成功诱导玫瑰茄开花结果,促使玫瑰茄于长日环境下开花结果,实现了玫瑰茄反季节栽培、增加了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栽培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数量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选自我国六个粟生态区的72个粟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扫描数据.结果表明,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类别与生态类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东北、华北品种可归为一类,西藏和北部高原南片的品种可归为一类,北部高原北片的品种自成一类,而南方品种未形成统一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类型.另外,各区品种也都有特殊型.  相似文献   

18.
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试管微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带有腋芽的橡胶花药苗切段接种在MS 6—BA2mg/L的培养基上,30~40天新芽可长至3~5cm高,并可切割再次增殖;切取3~5cm高带叶片的增殖芽作为插条,基部经50~100mg/L IBA预处理再插到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95%;诱发的根系与茎杆之间愈合良好,输导组织连接紧密,生根植株移栽成活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9.
水基型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稳定性及润湿展布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水基型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稳定性及润湿展布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基型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稳定性,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定其表面张力和在杨福麦7116叶面上的接触角。结果表明,该农药微乳剂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经时稳定性;表面张力较低,且与杨福麦7116叶面接触角小,铺展速度快,在植物叶面易附着、易润湿、易铺展,宜用于农用喷洒。  相似文献   

20.
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对生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自制新型大气压等离子体装置对生菜种子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电压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对生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电压的等离子体处理对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5610和5950 V处理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有所提高,而6290~7310 V处理则抑制了种子的萌发,且电压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同时,等离子体处理种子α-淀粉酶活性提高,电导率降低,幼苗地上部鲜干质量、地下部鲜干质量、根体积、根活力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电压的等离子体处理促进了生菜定植后的生长发育,产量最高比CK提高12.52%;生菜的维生素C、叶绿素、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等品质也有所改善。综合来看,5610和5950 V的等离子体处理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