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应用多尺度排序法(multiscale ordination,简称为MSO),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河水与井水2种灌溉模式绿洲外围的半固定油蒿群落进行多种群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灌区,油蒿不仅是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为45.26%),而且对植被格局的贡献率也最高;83.84%的植被形成了油蒿单种群格局,且油蒿贡献率高达0.889 6。在井灌区,植物种对格局的贡献率与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明显不一致:油蒿是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为47.41%),但在植被格局中的贡献率明显下降,只有15.54%的植被形成了以油蒿为主的格局;沙冬青、白刺却相反,它们在植被格局中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对比2区段的其它格局特点还发现:井灌区油蒿群落植被的斑块化现象更严重一些,并且油蒿斑块内的格局强度低于黄灌区。  相似文献   

2.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人工绿洲边缘常见的植物种,从植物群落及个体特征对此2种天然植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结构都比较简单,白刺群落环境优于油蒿群落;白刺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油蒿(P<0.05),两者的基径、高度和冠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白刺的地上生物量与基径、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油蒿的各生长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甘肃引黄灌区典型天然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引黄灌区典型天然植被群落调查,研究了主要种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引黄灌区主要天然群落内典型的种群有猫头刺、白刺和油蒿;(2)3个不同种群立地条件和土壤特征差异显著,油蒿种群为固定沙丘,猫头刺种群为固定、半固定沙丘,白刺种群为半固定沙丘,其pH值和全盐量从高至低依次为:白刺、猫头刺、油蒿;(3)研究区共有植物种29种,隶属10个科26个属,其中灌木或小灌木5种,占植物种数的17.24%;(4)研究区植被整体表现出了结构简单,灌木层物种相对单一且数量较少,草本层物种相对丰富且数量较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沙蒿、油蒿空间构件及固沙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蒿和沙蒿同属菊科、蒿属的沙生半灌木,抗旱性强,生态幅宽,在沙区人工植被中可天然更新,是我国干旱沙区优良的固沙植物种。由于油蒿能够进行光合的部件远多于沙蒿且相对沙蒿能够更好地利用空间资源,在相同的时间内油蒿经光合沉积的生物量远大于沙蒿。受个体空间结构、生物量分配模式及种群整体特征的共同影响,在生存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油蒿的个体及种群固沙效益要比沙蒿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具有超旱生特征;泉山区固沙植被主要是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群丛,以沙堆天然灌丛为主;湖区固沙植被以白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丛为主,以湿生耐盐碱植物种为主。(2)坝区固沙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泉山区固沙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3)坝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关系,泉山区和湖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种间联结性不强;坝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植物种为沙拐枣,泉山区、湖区均为白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明显,未来区域植被管理应重视对乡土优势植物种的精准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漠5种灌木的水分利用策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乌兰布和沙漠黑沙蒿、沙冬青、白刺、柠条锦鸡儿和梭梭5种灌木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分析它们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选择性利用;并通过测定灌木叶片(同化枝)的δ13C值,分析4种C3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白刺在夏初和秋末主要利用土壤浅层30~60cm的水分,而其他4种灌木则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性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白刺在夏初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秋末(P0.05),黑沙蒿、沙冬青和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则比较稳定;沙冬青、白刺和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黑沙蒿。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重建裸露沙地的植被是消除风沙灾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即便没有人的帮助,这里的植被也应该能逐渐布满裸露沙地,使之固定.这个过程是通过现存植被斑块向裸露沙地的连续扩张实现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各地适生性蒿类固沙半灌木,如科尔沁沙地的差巴嘎蒿、浑善达克沙地的褐沙蒿、毛鸟素等中西部沙地的油蒿.尽管植被可以逐渐布满流动沙地,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条件限制了植被的自我扩张速度.在植被的扩张过程受到阻碍的关键时刻,如果能得到人的恰当帮助,植被恢复速度将明显加快.人们可以采用封育、飞播或设置沙障等方式加快植被的恢复进程.不管怎样,都必须顺应沙地植被的自然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触发和利用乡土蒿类植物向裸露沙地扩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量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生物最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高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从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植被退化的过程中,植被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过程,为218.1→748.7→155.6g/m^2,随着季节的变化,由于优势和伴生种的消长不同,各阶段的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不一致,地下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表层,在0-20cm占76.9%-86.3%, 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生物量剧减,其中18.9%-16.7 %在20-30cm,2.2%-7.5% 在30-40cm,0.6%-2.9%在40cm以上,地下生物量85.5%-100%在0-20cm,9.75-12.0%在20-40cm,0-2.5%在40cm以下,在植被生物量的毗积过程中,本氏针茅群落和本氏针茅+枯油蒿群落处于先消耗后果累积状态,累积率分别为-2.29-0.42,和-0.47-0.74,本氏氏茅+油蒿群落和油蒿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消耗状态,累积率为-0.04--0.40和-0.23,油蒿+牛心朴子群浇和牛心朴子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累积率为0.14-0.29和0.52-0.04。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区沙漠化动态、成因及对植被与土壤的驱动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沙区古代和近代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87、2.328~2.450、1.496~1.954、0.603~0.938;植物丰富度(R)排序为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极重度;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白刺+油蒿(未沙化)→白刺+油蒿(轻度沙化)→油蒿-白刺、油蒿(中度沙化)→籽蒿+沙竹、沙竹+沙米(极重度沙化);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含量由轻度向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依次递减;在土壤粒度组成上,处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发展过程中,砂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依次递增0.4%、6.8%、1.2%和1.1%、1.2%、0.8%。  相似文献   

11.
用WP4露点水势仪观测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叶水势日动态,同时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油蒿叶水势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样地油蒿的叶水势均在5砄00最高,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强,叶水势逐渐降低,直到中午13砄00左右达到最低值,此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叶水势又逐渐开始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蒿叶水势变化主要受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的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水分对油蒿叶水势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午13砄00以前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的基本情况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而15砄00~17砄00这段时间3种沙地油蒿叶水势与中午相反,这主要是由不同固定程度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年龄差异及浅层土壤水分自身的差异导致的。在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流动沙地上油蒿植株吸收水分的能力最强,而固定沙地上油蒿植株的吸水能力最弱,加之固定沙地自身匮乏的土壤水分条件,必将导致固定沙地上油蒿群落的衰退。  相似文献   

12.
荒漠“樱桃”——白剌果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刺(Nitraria)是荒漠中优良的固沙植物。其中,唐古特白刺(N.tangutorumBobr.)和大果白刺(N.roborowskii Komar.)的浆果状核果,大如樱桃,富含营养,酸甜可食。本文报道以唐古特白刺为主的白刺干果的5种加工食品及综合利用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的阶段与速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渭寿 《林业科学》1999,35(3):103-108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物的演替,可分为3个时期或阶段。第1阶段为飞播植物群落阶段;第2阶段为飞播植物+天然植物或飞播植物+油蒿群落阶段;第3阶段为天然植物群落阶段或油蒿群落阶段。从各阶段所能维持的时间或演替的速度来看,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飞播植物占优势的阶段最大不超过20年,飞播植物群落阶段和飞播植物与油蒿共同占优势的时间最大不超过35年。也就是说,35年以后,天然植物油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飞播植物仅作为伴生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对民勤境内沙质草地发育成熟期和发育中期两种不同条件下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分布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的结构特征差异不明显,均呈现植被稀疏,结构单一的特征,几乎没有其他的灌木物种分布,零星伴有芦苇、刺蓬、骆驼蓬等草本植物,建群种白刺优势明显。(2)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白刺的生长状况差异明显,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的密度及盖度高于发育中期群落;发育中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都有较高的生长量,而发育成熟期群落白刺在整个生长季生长量很小,已基本没有生长能力。(3)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群落长势均较稳定,但更新苗很少,在没有人为干预促进更新的状况下,随着植株的逐渐增长并老化,白刺群落将走向衰败,最终导致草地沙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半固定沙地中白刺群落开展围栏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白刺群落围栏封育3年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数与对照区相比灌木种类增加了2种,草本种类增加了6种;群落总盖度比对照区增加了126.7%,且第3年灌木盖度比草本盖度增加幅度较大;灌木高生长和冠幅生长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68.7%和62.6%.实施围栏封育后,有利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增加和群落的生长及退化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在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开展沙蒿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试验.结果表明:1)从播种时间来看,7~9月为沙蒿人工模拟飞播适宜造林期,8月为最佳时期,其它时期均不适宜;2)从地类来看,草沙障压沙地、丘间低地和半固定沙丘适合人工模拟飞播,而流动沙丘不适宜;3)沙蒿人工模拟飞播造林受高温、干旱、大风和降水量等综合因素影响大,且播种当月降水量低于10 mm是人工模拟飞播造林成功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以乌拉特荒漠草原区白刺属、锦鸡儿属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测定其生物量,研究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机理.结果表明:(1)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比锦鸡儿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高,而锦鸡儿属植物群落草本层生物量比白刺属植物群落的草本层生物量高,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