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杉木是我省速生丰产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杉木炭疽病(Glomerelacingulata)、杉木赤枯病(Pestatotiopsosfoedans)一旦发生,防治极为困难。前人多侧重中幼林单一病害的防治研究[1,2,3,4]。本文着重研究杉木种实、苗期...  相似文献   

2.
杉木幼苗期赤枯病(Pestalotia sp.,Robillarda sp.)又名尖枯病,是杉木苗培育中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有利发病条件下,病情蔓延极速,2d之内即暴发成灾,严重侵害的杉木苗很快出现成片或成块坏死,感病植株呈赤褐色或紫褐色,形同火烧水烫一般。泾县白华林场近年来因赤枯病的严重发生而使杉木苗木生产遭受到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筠连县杉木种子园三种主要病害杉木叶枯病、炭疽病、赤枯病进行取样、观察研究,探讨其发病规律、流行规律,找出最佳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杉木球果炭疽病病情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球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sp)在四川杉木母树林和种子园普遍存在,特别在种子园植株初期结果就有病害表现,随着结果数量增多,病害也日趋严重,有的植株病果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杉木种子的产量和质量。该病在我国未见报导.为了及时防治这一新的病害,1987~1989年在观察球果生命表的基础上,对球果炭疽病的发生时期,症状及病害的进展进行了观察研究,为防治病害掌握有利时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杉木球果受顶枯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apiculatus(Huang.)Huang.)侵染后,罹病果鳞细胞的超显微结构依侵染程度不同表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和膜结构遭到破坏;线粒体内嵴结构和膜结构遭到破坏;基质的许多细胞器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6.
三明地区杉木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省三明地区(尤溪、建宁、永安)的杉木病害调查表明,杉木炭疽病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而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杉木落针病、杉木煤污病、杉木黄化病、杉木丛枝病和杉木巨芽病除零星或局部地区发生较严重外,一般危害性较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病虫害普查,初步摸清尤溪县世行项目林主要病虫种类有15种,其中杉木缩顶病、杉木炭疽病、马尾松赤枯病及微红梢斑螟为害最为严重。病虫的发生与森林结构、立地条件、林分状况、森林采伐和苗木带病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三明地区(尤溪、建宁、永安)的杉木病害调查表明,杉木炭疽病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而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杉木落针病、杉木煤污病、杉木黄化病、杉木丛枝病和杉木巨芽病除零星或局部地区发生较严重外,一般危害性均较小  相似文献   

9.
杉萎缩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萎缩病为杉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在南平地区蔓延,造成严重危害。经对感病杉木病组织的电镜观察及分离培养结果鉴定,病原物为类菌原体(MLO)引起形成萎缩多头症,感病后的杉木受胶胞炭疽菌,多毛孢菌等弱寄生菌相继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云南省广南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组织进行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并进行复合侵染试验。结果表明:广南县杉木3种主要的侵染性病害分别为杉木炭疽病、杉木赤枯病和杉木落针病,其病原真菌依次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和杉叶散斑壳Lophodermium uncinatum。复合侵染的病斑比单独接种的扩展速度更快,且C.siamense的致病力比P.microspora的强。3种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和致病性测定,可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杉木短穗扦插苗与实生苗生长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用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与实生苗进行更新造林试验。通过3、9和15a期的观测,结果表明,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表现为林相整齐、速生丰产的特点。平均胸径、立木材积比实生苗高,均超过极显著的水平。说明采用杉木优质短穗扦插苗造林是解决杉木连栽产量低,保持杉木速生丰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开花结实信息段预测中、幼龄杉木球果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种子产量预测预报是种子经营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预测预报方法一般都比较粗放,难以满足当今生产管理的需要,如产量目测法、标准枝法等。近年来有人应用气象学法和灰色动态模型预测法预测林木种子产量,尽管工作量小,技术先进,但由于难以获得可靠的产量历史资料,难以普遍应用。一个好的预测方法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1.时间超前;2.精度高;3.简便实用。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在研究杉木球花及球果在树冠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开花结实信息段预测杉木种子园和一般林分球果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开展杉木人工林连栽后长期生产力变化研究,笔者于1995年在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溪源村湖尾寮山选择1片28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标准地,调查其生长量,当年年底采伐,之后在采伐迹地建立试验区,设置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进行试验。第2年营造2代杉木林,连续18 a对其生产力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处理(收取树干,清除地被并均匀填放)杉木林生长最好,接下来依次为B处理(收取全树)、C处理(收取树干)和A处理(收取地上所有有机物),E处理(炼山)杉木林生长最差。但是它们的生长指标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activity of dehydrogenase of bare-root seedlings of both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and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Lamb.) under freezing and desiccation treatment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edl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of both speic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fter freezing treatment an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eedle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between the two species.The dehydrogenase activity(ARD) of fine roots of both Chinese fir and Masson pin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freezing and desiccatio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y could be used as quick indicators of Chinese fir and Masson pine bare-root seedling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郑金凤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41-43,47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是杉木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丁香假单胞杆菌杉木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cunning-hamiae)引起。本文综合阐述了其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并针对其发病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在福建杉木中心产区推广的杉木良种,选择5个杉木良种(福建尤溪第2代种子园实生苗、福建洋口第2代种子园实生苗、广西融水第1代种子园实生苗、洋020无性系组培苗、福建沙县本地种源实生苗),在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开展不同杉木良种、不同坡位造林对比试验,造林后12 a对不同杉木良种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  相似文献   

17.
1987年,由部、省、地、县四级在云南省马关县营建696hm2杉木无性系种子园,株行距4m×5m(500株/hm2)。1991~1993年间采用髓心形成层加套袋保护去顶嫁接,建立无性系种子园,尔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其主要技术有:解袋抹芽;松绑扶正;除萌修剪;补接更新;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摘除鲜球果等。本文对这些管理技术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湖南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国人工林在19世纪,与湖南杉木人工林有相似之处,采用单一树种营造大面积人工林,造成地力消耗很大,无法实现林木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从杉木经营历史,分析了现有栽培制度下的炼山、幼林抚育、轮伐期短、林分结构单一等现状所导致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林地地力衰退。本研究引进德国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及原则改造杉木人工林,分别对杉木幼林、中林、成林进行第1代目标树经营,为第2代目标树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使林地地力得到恢复,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同时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因Phaeolus schweinitzii(Fr.)Pat引起的杉立木树干基部心材中央褐色块状腐配以后期于腐配处形成隐蔽性腐朽空洞为典型症状,该心腐在黔东南,黔中等地区近熟及成熟杉木人工林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黎平县国营花坡林场杉立木心腐的林地面积达370hm^2占该林场杉木总面积的18.14%,其中心腐严重的林分为160hm^2、占心腐林地面积的42.24%,树于解析结果表明:因心腐造成单株杉原森经济材积损失率(PE值)平均为21.24%,最高达34.08%。  相似文献   

20.
杉木林地和根际土壤酚类物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杉木林地和根际土壤酚类物质的含量与动态变化,同时也为了和阔叶林地及连栽林地进行比较,作者采样分析了杉木1代、2代以及檫树林地林间和根际土壤的酚类物质。结果显示:①杉木榨树两林木根际土壤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其林间土壤,R/S植平均是1.61和1.67,但两种林木之间无论是根际土壤还是林间土壤总酚含量无明显不同;②杉木根际土壤游离酚含量显著高于檫树根际土,平均是檫树根际土的11.9倍;③从1年的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