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未发生显著变化。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8℃,有效积温为100.2℃.d。  相似文献   

2.
1979年以来,我县三角帆蚌蚌病蔓延严重,育珠蚌的成活率甚低,严重的地方甚至全部死亡。据统计,1979年以前,全县养殖的三角帆蚌要占总数的80%左右,三级以上的优质珠占21.6%。尔后,随着蚌病的蔓延,三角帆蚌的比例下降到10~20%(1981),三级以上的优质珠下降到3.2%;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幼蚌也只长到3~4厘米,到第三年后才能达到10厘米左右,方能作育珠蚌用,接种后三年才能收珠,整个周期共需六年时间。  相似文献   

3.
卞伟 《内陆水产》2001,26(10):22-23
每年4~6月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受精卵即滞留在鳃丝间隙中进行胚胎发育。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雌蚌将成熟的钩介幼虫排放到水体中钩介幼虫遇到鱼体便寄生在鱼鳃和鱼鳍上营寄生生活变态完毕形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下来,落入泥底中营独立的埋栖生活。1亲蚌的选择与培育1.1亲蚌雌雄鉴别1雄蚌较狭长,后端较尖,雌蚌体厚,后端较圆2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呈…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本县培育幼蚌的三种不同方式进行了调查、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流水沟培育的幼蚌成活率为32%,体长平均增长7.3厘米,产投比为11.11;网箱培育幼蚌的成活率为83.5%,体长平均增长7.1厘米,产投比为9.97;池塘底培育幼蚌的成活率为79.7%,体长平均增长5.9厘米,产投比为9.78。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繁殖帆蚌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种种原因,常出现母蚌怀卵量及产苗量少,钩介幼虫附着率低,幼虫成活率和稚蚌成活率低等现象。为了探讨提高母蚌怀卵量,采苗率及稚蚌成活率,为珍珠养殖提供尽量多,素质好,成长快的手术蚌,现就当前三角帆蚌人工繁殖过程中的生产,技术性问题,在总结几年来繁殖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5种寄主鱼体寄生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及幼蚌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帆蚌排放钩介幼虫(以下简称排卵)的水温为15~30℃范围内,以18—25℃为排卵盛期。从时间上说,4月中旬即有少量三角帆蚌达到性成熟。5月下旬到6月中旬.三角帆蚌大批达到性成熟。直到8月,仍有性成熟母蚌继续排卵。在环境条件较好、母蚌体质健壮的情况下,三角帆蚌可以在一年中数次排卵,一般可排放3—4次,少数可排卵7—8次之多.  相似文献   

8.
三角帆蚌稚蚌形态发育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人工繁育现场,水温为26.5~32.0 ℃的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期结束至发育到呈三角形的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发现三角帆蚌稚蚌形态发育过程根据其变化特点可分为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21.88 μm,此时帆没有形成,全高等于壳高;前4 d里稚蚌增厚显著,为贝壳增厚期。5 d后到第23天,壳顶开始突起,为壳顶突出期;此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到15 d时,壳顶后端生长速度超过了前端。23 d后到第34 天,翼开始出现,为两翼形成期。34 d后到第60 天,帆开始形成,为帆生长期;此期全高和壳高的比例加大,壳顶不再是稚蚌的最高点。从第60天开始,外型与成体相似,稚蚌发育阶段完成。三角帆蚌稚蚌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壳顶位置的变化。对三角帆蚌稚蚌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壳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329.39e0.059tr=0.968),全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H=0.776L-103.36(r=0.997)。  相似文献   

9.
三种幼蚌培育方法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快速培育幼蚌的最佳途径,笔者于1994年下半年就本县三角帆蚌幼蚌流水泥地,塑料筛,网箱三种培育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经过90天的试养结果表明,塑料筛育蚌效更更好。成活率达97.51%壳均增长4厘米,只蚌增值0.268元,这三项指标均高于流水泥地和网箱培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日本池蝶蚌的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蝶蚌 (Hyriopsis schileerii)是日本的特有种,出产于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它与我国的三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据有关资料介绍,池蝶蚌的主要品质指标优于三角帆蚌,产珠质量高,日本主要靠池蝶蚌培育淡水珍珠。  为了改变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我们于 1997年底引进日本原种池蝶蚌,吊养于独立的水体中 (此水域为稻田新堵成的池塘,内无任何蚌源 ), 1998年 5月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繁殖幼蚌 26.7万只,经过三年的培育,现平均个体为 14厘米,最大个体达 20厘米,总成活率为 80%。  一、池堞蚌的形态特征  池蝶蚌的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三角帆蚌繁殖中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繁殖帆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出现母蚌怀卵量少、钩介幼虫附着率和成活率及稚蚌成活率低等不理想现象。为了探讨提高母蚌怀卵量、采苗率及幼虫、稚蚌成活率,为珍珠养殖提供量多、质好、成长快的蚌,本人在总结近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蚌的人工繁育暨育珠操作技术规程(二)三、采苗1.时间:力争抓早繁,以4月下旬─—5月中旬为好。2.繁殖雌亲蚌:在亲蚌池中选取钩介幼虫发育成熟的种蚌─—针刺外绍腔见钩介幼虫足丝粘连,用5—10倍的放大镜镜检钩介幼虫双壳不停地合张。3.寄生鱼:每只雌亲蚌...  相似文献   

13.
科学育幼蚌成长快效益好江西万年县苏桥乡珍珠场1992年开发养殖水面120余亩。为了逐步形成幼蚌自养、手术自做、珍珠自育的配套生产体系,同年8月23日从本县上坊乡珍珠场购买体长2厘米左右的三角帆蚌幼蚌96万只,经过一年来的精心培育,共收获成蚌59.4万...  相似文献   

14.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鳃盖及体侧。每1尾滇池金线鲃的鳃内大约可寄生140个钩介幼虫。在整个鱼体上的平均寄生量为194个/尾,单位体长的寄生数量为28.6个/cm。二次寄生时,在寄生部位上没有变化,但在寄生数量上,除鳃丝上的寄生数量没有减少外,其它部位上的寄生数量均有显著的减少。本研究选用土著鱼类作为贝类的寄生性鱼类,为研究土著鱼类在贝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珍稀物种的保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  相似文献   

16.
1979年以来,我县三角帆蚌蚌病蔓延严重,育珠蚌的成活率甚低,严重的地方甚至全部死亡。据统计,1979年以前,全县养殖的三角帆蚌要占总数的80%左右,三级以上的优质珠占21.6%。尔后,随着蚌病的蔓延,三角帆蚌的比例下降到10~20%(1981),三级以上的优质珠下降到3.2%;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幼蚌也只长到3~4厘米,到第三年后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培育大规格一龄幼蚌的工作,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培育大规格一龄幼蚌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1.网箱养殖法 (1)水面条件水质清新,有缓流水的河沟开阔地带和池塘。 (2)水质要求幼蚌适于生长在泥质底的水体,并要有清新的流水、丰富的溶氧、充足的饵料。一般以透明度掌握在30~40厘米和pH值稳定在7~8为宜。  相似文献   

18.
第三讲幼蚌的培育育珠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到寄主鱼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脱落寄生,变成幼蚌,在池底营底栖生活,进入幼蚌的培育阶段。这一阶段在河蚌育珠过程中往往易被忽视,实际是十分重要的一段,它关系到今后育珠生产的养殖周期、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在育蛛  相似文献   

19.
选择靠近鱼池(河沟)的农田,把鱼池肥水注入农田进行快速育蚌。当年繁殖的褶纹冠蚌苗经120天左右的培育,平均规格达8厘米以上,成活率在70%以上,亩平均出蚌10万只左右。本文还论述了农田的整理、饲养环境、养殖方式及水质等技术因子对促进蚌苗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县近两年来珍珠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育珠蚌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尤以生产优质珍珠的三角帆蚌比例更小(据测定,三角帆蚌仅占育珠蚌的2%)。为了人工增殖优质蚌资源,八二年我县国营渔场在珊珀湖进行了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试验。共用亲蚌450只,其中雌蚌200只,雄蚌250只,进行自然排卵受精,人工孵化,到目前为止共获3-5.5厘米的幼蚌33万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