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2004年到2011年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内各样地群落植被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群落组成、植被特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为草场恢复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老封育区逐渐形成了以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而封育年限较短的新封育区和对照区还是主要以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 Iljin)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老封育区的生物量低于新封育区和对照区,对照区的植被盖度高于老封育区和新封育区;通过对历年地表植被多样性指数的分析,各指数高峰值和低峰值有规律的出现且周期大致为5 a,这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封育区的封育周期约为5 a。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封育促进天然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县北部沙漠的荒漠植被年内变化特征为:4月植被开始返青,5月底植被盖度均较4月减少,6月随着短命植物完成生活史,植被盖度显著降低,7月由于有一定量的降水,植被盖度有所上升,8月后降雨明显减少,大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干旱而死亡,多年生草本植物枯梢和灌木植物生长势降低,植被盖度下降,到10月底植被盖度降到最低.未封育区牲畜采食使植被难以恢复,践踏使沙地不能稳定,梭梭灌木林地风蚀严重,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梭梭灌木林分布不均匀;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梭梭灌木林分布较均匀,梭梭灌木林地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2006年3月,以云南省永胜县内干热河谷地区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设置的围栏封育区和对照区内,对植物的盖度、密度、频度、高度以、地上生物量及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退化草地的植被盖度明显变化,盖度总体变化趋势为:轻度退化围栏封育区>轻度退化对照区>重度退化围栏封育区>重度退化对照区。群落多样性总体表现同盖度的表现一样。群落均匀度指数、丰富度基本上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群落的生态优势度指数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围栏封育区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对照,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分布在各层的植物根量越来越少,地下根系具有浅层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贺兰山封山育林育草项目实施5年来,经封育区75块标准样地、对照区12块对照样地几年监测表明:项目区植被的总覆盖度从1995年的35.0%提高到2000年的44.2%,项目区的总覆盖度在逐年增高;而对照区植被的总权覆盖度总的趋势却在降低。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都兰县青冈滩2006年开始封育.采用样线法对封育区内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7-2009年雨水丰沛,平均年降雨量分别275.2,234.3,289.1 mm,均大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8.7 mm.2007-2009年封育区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增加,封育区2009年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了34%,3 495 kg/hm2;群落平均高度2007-2008年增加了近67%,2009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区内的植物种类在2008年达到顶盛,物种数量达到了31种,物种多样性D,H分别达到8.682,2.538.由于受2009年6月降雨稀少影响,2009年的物种数量减少了12种,大部分植物种的重要值下降,但是减少的植物种多为非主要种,主要种如猫头刺、戈壁针茅、碱韭以及白刺的数量和重要值保持稳定.2009年封育区物种多样性较2008年也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宁夏盐池封育措施下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的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量。结果表明,封育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老封育区内阿尔泰狗哇花、刺沙蓬、隐子草和狗尾草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是该区的优势种;新封育区和对照区都是黑沙蒿和丝叶山苦荬的生态位宽度最大。生态位重叠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都兰县青冈滩2006年开始封育.采用样线法对封育区内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7-2009年雨水丰沛,平均年降雨量分别275.2,234.3,289.1 mm,均大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8.7 mm.2007-2009年封育区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增加,封育区2009年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了34%,3 495 kg/hm2;群落平均高度2007-2008年增加了近67%,2009年与2008年基本持平;区内的植物种类在2008年达到顶盛,物种数量达到了31种,物种多样性D,H分别达到8.682,2.538.由于受2009年6月降雨稀少影响,2009年的物种数量减少了12种,大部分植物种的重要值下降,但是减少的植物种多为非主要种,主要种如猫头刺、戈壁针茅、碱韭以及白刺的数量和重要值保持稳定.2009年封育区物种多样性较2008年也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8.
盐池县人工封育草地植被恢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α-多样性指数即Shannon-W iener指数、S 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实施封育对植被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环县北部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区域荒漠化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栽植乔灌草,构建了"乔灌混交防风固沙林模式""固氮树种改良土壤模式""林草结合模式"3种人工混交造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封沙育草模式,对于促进沙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有着很好的作用;人工造林区、封育区植物多样性均大于对照区,恢复措施对促进区域植物多样性增加的效果明显;在垂直高度小于1 m范围,人工林、封育区内的风速小于裸地,风速的减弱达不到起动沙粒起动风速,能很好地起到固沙作用;人工造林区、封育区与对照区土壤特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2008年对冀北南山嘴沙荒地的封育区、未封育区植被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的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生态位计算公式和对称α法(Pianka公式)分析了演替初期干扰对种群生态位的影响,研究了短期封育对沙荒地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短期封育使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封育区的植被盖度、生物量指标均有42%以上的显著提高。经短期封育,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代替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细野麻(Boehmeria gracilis)、金毛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成为群落优势种。短期封育对优势植物种群在总种群中所占比例影响不大,但能够促进优势种间的竞争和共存,使得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由于2007年降水少于2008年,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的分布趋势也由2007年的分散分布变为2008年的集中分布;而且由于降水增加,2008年未封育区优势种群的总体竞争水平较2007年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后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结构稳定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种林草植被(金银花、火龙果、花椒和草地)与传统种植方式玉米地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湿筛法进行团聚体分离和测定,对比分析了石漠化治理方式与传统农耕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5种样地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粒级含量为主,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表现出草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玉米地>花椒地,团聚体含量总体上随粒级的减小而降低;②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为草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玉米地>花椒地;③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金银花地>草地>火龙果地>花椒地>玉米地,说明从传统种植方式转变为林草植被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提高。除花椒地外,其他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优于玉米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都高于玉米地。综上所述,石漠化治理区退耕还林和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碳库容量提升,促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品质变化的影响,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13种不同植被典型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纤维素分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及无机磷转化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土壤的生化作用强度有明显的差异,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通常高于外来树种为优势种的样地,青檀、鞍叶羊蹄甲、圆果化香、侧柏、青冈、任豆、阴香、吊丝竹等乡土树种可作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除植被覆盖度低的类芦样地外,以湿地松、小叶桉为优势种的样地土壤生化作用强度较低。从生态恢复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重视不同树种的优化配置及生态恢复技术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生长季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稳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选择地形或植被类型各异的24块样地进行生长季土壤水分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分具有极高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样地、不同层之间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0.7%~39.4%之间变化,且多数样地存在0~10cm厚的干土层;0~70cm厚度土层的平均水分含量大于10%的样地的等值线图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小于10%的样地差异较大却分布了研究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对降水有明显的响应作用,在三维等值线图上表现出典型的凹陷(干季)和凸起(雨季)。进一步探究该区域以土壤水分为主的自然植被分布格局、人工植被配置、生态水文过程转变、人工生态系统的演替等问题,将有助于完善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4.
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辛店沟1955~1959年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植被(高粱豇豆、苜蓿、草木樨)被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为被覆度(C)与侵蚀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速率随被覆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不同植被对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不同,应用USLE(The Universal Soil Loess Equation)分别模拟了3种不同植被被覆度对土壤侵蚀的关系方程,探讨了植被被覆度对土壤侵蚀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危害级别的草原毛虫与高寒嵩草草甸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0个20m×20m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量出5个5m×5m的样地,每个样地设置6个0.25m×0.25m的小样方。对其生物量,植被高度,生草层厚度,裸地面积,土壤含水量,植被总盖度等进行测定,并且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草原毛虫危害级别与高寒嵩草草甸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土壤特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高寒嵩草草甸群落结构逐渐由莎草科为主演的草地更替为杂类草草地。  相似文献   

16.
为提取果树的空间分布信息,以果树生长期内不同月份的Sentinel-2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大沙河流域果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月份的光谱信息得出最佳监测时期,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时期的5种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结构密集型色素指数(SIPI)和归一化水指数(NDWI)],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决策树提取模型。结果发现,3、4、7、8月份的影像适于果树面积提取。通过Feature_importances_属性筛选出贡献度高的不同时期的植被指数作为输入特征,结合超参数学习曲线和网格搜索技术确定决策树模型的Max_depth和Min_samples_leaf参数分别为5和10时模型的效果最佳。参数调整后绘制决策树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精度分别达到了0.919 4和0.875 1。提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果树主要种植在大沙河两岸,东部与西北部的果树种植地块较为零碎,总的果树种植面积为6 838 hm2。在验证样本的基础上,通过混淆矩阵计算提取结果的精度,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0.87,果树种植区提取的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92.91%和90.77%。结果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大区域果树的遥感提取,可为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果树种植区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我国西南强地震影响区生态恢复重建的背景下,探明植被覆盖率、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变化与6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地震灾区植被恢复的动态过程。方法以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区汶川县威州镇(干旱河谷气候)和绵竹市汉旺镇(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受损治理样地与未受损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气候区受损治理区(Destroyed and treated area,DTA)和未受损区(Undestroyed area,UA)的植被恢复特征和植物不同器官主要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植被恢复率(65.74%)高于干旱河谷气候区(50.68%),其中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DTA的变异系数分别40.44%和23.06%,高于未受损区的14.49%和8.62%;(2)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仅茎在两个气候区DTA和UA间表现显著差异(P < 0.05),不同器官碳含量仅叶在干旱河谷气候区表现为DTA显著大于UA(P < 0.05);(3)植物不同器官中元素的含量大小主要为N>K>Ca>Mg>P>Na;(4)通过叶片氮磷比(N:P)发现,干旱河谷气候DTA和UA主要受P限制,而亚热带季风性气候DTA和UA主要受N限制。结论通过上述研究说明,气候可能是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应充分考虑影响植被和土壤恢复的限制养分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震灾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姜有为    张恒  张志伟  陶洪飞    陕芮    李巧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6):47-54
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是荒漠区风沙危害防治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建植的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区为研究对象,相邻自然沙垄为对照,通过调查和计算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多度,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对比分析了2种措施的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草方格和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实施后,植物多度由裸沙地分别恢复至22株和87株,物种丰富度分别达到了19和26,科数分别达到了9科和12科;草方格样地内土壤养分各指标值除有效P、全N、有机质低于自然沙垄外,全P、全K、有效N、速效K均基本恢复至自然沙垄水平,草方格-人工林样地内除全K含量与自然沙垄基本一致,其余指标均极显著高于(P<0.01)自然沙垄。2)植物多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方格-人工林样地>草方格样地,且前者群落生活型结构比后者更复杂,演替速度也更快。3)人工林建植产生的灌丛“肥岛”效应,使得草方格-人工林样地内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各指标的富集率除全K与草方格样地基本一致外,有效P、全N、有机质、全P、有效N、速效K均高于草方格样地。综上所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扰动区,采取草方格-人工林综合防护措施比仅采用草方格措施更有利于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Deser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at concerns the whole globe. Percent vegetation cov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occurrence and degree of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estimation is essential to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 indicator widely employed to estimate percent vegetation cover, did not work well because of heterogeneous topographical features and vegetation cover in Mu Us sandy land. We selected variables according to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and vegetation cover fraction and estimated percent vegetation cover with the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 model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s) regression linear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rrelations between remote sensing indices and vegetation cover fraction varied with topographical feature types. We also found that if field samples were classified with topographical features before estimation,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the model was improved for individual plot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new alternatives for more precise vegetation cover estimation in the semi-arid area of China.  相似文献   

20.
马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93-11694
为了研究乌兰县天然草地植被指数特征,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环境植被指数(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5种植被指数和植被信号与土壤噪音之比(S/N)对研究区天然草地植被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普遍表现不佳。这说明对研究区天然草地资源的利用应该慎重,并且应重视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