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水稻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病性不同。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1209个品种,未发现有完全不发生白叶枯病的品种,但是发病较轻可列为抗病的,约占23%左右。高度抗病的品种26个,占2.15%。(禾山)稻和粳稻品种都有发病很重的,但是,粳稻抗病品种比(禾山)稻多。晚稻此早稻和中稻多。抗病品种叶片的有机物成分和含量与感病品种不同,抗病品种的多元酚和糖的含量高于感病的品种,游离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和门参氨酸的含量低于感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水稻在不同施肥和土壤条件下,对白叶枯病的抵抗性不同。本文着重分析氨态氮和硝态氮对病害的影响。施用氨态氮和未腐熟绿肥等,氮肥多的发病重;土壤反应酸性的较硷性的发病重。施用硝态氮的水稻,稻株虽然表现落黄,但是白叶枯病发生也很重。植物成分的分析结果:施用氨态氮的稻株,游离氨基酸的量较高,而还原糖的含量则较低;施用硝态氮的植株则相反。植物组织速测和水孔分泌水的分析证明:施用硝态氮的水稻在叶片中也积累较多的硝态氮。施用氨态氮的水稻发病重的原因,可能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有关,施用硝态氮的水稻发病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叶片中积累了较大量的硝态氮,改变稻株的氧化还原性状而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研究结果证明:水稻对白叶枯病栽培免疫的机制,不同于稻瘟病和胡麻斑病。  相似文献   

3.
水稻黄黑状态对白叶枯病的反应显著不同,由于施用氮肥[(NH_4)_2SO_4]多而表现黑的稻株,较少肥而表现黄的稻株易于感病。植物成分的分析,证明黑的状态的稻株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尤其是以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门冬酰胺的差异最明显,但是糖和多元酚的含量则较低。糖的含量高低主要决定于还原糖的多少。稻株中多元酚的含量随着发育阶段而不同,苗期低,中期高,后期又减少。在生长后期,植株上部叶片中多元酚的含量高于老的叶片。试验结果初步指出稻株中游离氨基酸的量高和多元酚的量低,与稻株的易于感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抗病机制的分析还须要对病菌和水稻的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6份抗感芜菁花叶病毒病的萝卜品种为材料,探讨了萝卜在不同叶龄期的抗病性以及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和叶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分析了萝卜在幼苗期的抗病性和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后20天时病叶和对照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值的相关性,调查了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后抗感病萝卜品种叶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内含有较高的蛋氨酸,感病品种的含量较低;子叶期后,萝卜叶内天冬氨酸、蛋氨酸、脯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迅速提高和抗病性的迅速增強呈平行关系;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后,病叶蛋氨酸、酪氨酸含量和健叶差异不明显,其它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文中还对氨基酸作为抗性鉴定标准及鉴定的适宜时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 -稻瘟菌小种组合 ,在室内、田间分别设 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 ,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 -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供试水稻样品的采集田,系经采用塔氏器Tullgren apparatus烤螨法;50%乙醇浸泡法和直接剥检法等检查证实,其叶鞘内侧不存在趺线螨Tarsonemus spp.或狭趺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p.为害,而且在其典型的水稻紫杆病株上,能分离到Acrocylindrium sp.等病原真菌。这些病,健株体内多种有机物成分的测定揭示,水稻紫杆病株体内有机物含量的改变,也呈现一般侵染性病害共有的若干病理现象。所测水稻紫杆病植株,其体内多种游离氨基酸,例如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酪氨酸Tyr、丙氨酸Ala、谷氨酸Glu、丝氨酸Set、门冬氨酸Asp、门冬酰氨Ash、组氨酸His等11种氨基酸的含量普遍减少;而可溶性糖、糖苷酯、脂肪酸、木质素、多酚类等有机物含量普遍增加。其中以游离氨基酸的减少、木质素和脂肪酸的增加,尤为显著。试验结果对水稻紫杆病的病原性质及品种抗病性的可能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氮水平对黄瓜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氮水平处理,研究瓜蚜Aphis gossypii生殖力、黄瓜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探讨施肥水平与蚜虫繁殖的关系。结果显示,高氮水平(210、280mg/L)处理瓜蚜生殖力明显高于低氮水平(70、140mg/L)处理,其中140 mg/L氮水平处理,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单雌平均每日产仔量、净增值率等最低,种群数量增加量最小;不同氮水平处理黄瓜叶片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变化,随着氮水平增加,16种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蚜虫内禀增长率与叶片内游离氨基酸增加量和对照增加量的比值呈现正相关,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呈负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通过改变叶片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而影响蚜虫的繁殖和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氮肥对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组合,在室内、田间分别设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水稻叶鞘腐败病病原菌Sarocladium oryzae,在水稻各生育期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叶鞘上之致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该病原菌不仅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危害,还能侵害叶鞘、谷粒、叶片中脉等。水稻剑叶叶鞘受害,常呈现为典型叶鞘腐败病病斑以及"紫鞘"或"紫鞘黄叶"症状。病谷常引起秧苗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湿度为70%(RH)。但发病对温湿度要求并不甚严格。适当的氮、磷、钾配比和适量施用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氮肥过多或缺乏均会加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明显差异,但与水稻类型无关。以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21个常见杂草和野生稻接种,其中属于禾本科的15个种可引起发病。经田间调查,该病原菌也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若干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同耐虫性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稻株受害后感虫品种TN1、秀水11、汕优63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达20%以上,而抗虫品种ASD7、IR64和具有较强耐虫性品种培矮64S/32E的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在10%以下;受害稻株的三种保护酶活性变化不同,SOD酶活性均增加,其中以汕优63和IR64增加最显著。POD酶和CAT酶活性有增有减,除TN1、ASD7、培矮64S/32E品种的POD酶活性和秀水11的CAT酶活性下降外,其他品种的POD和CAT酶活性均增加。受害稻株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非可溶性蛋白质和蛋白质总量均下降;受害稻株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也不同,培矮64S/32E和IR64两个品种的脯氨酸含量减少,其他品种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都明显增加,且与稻株受害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间纹枯病的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比较江苏省10个水稻生产品种的纹枯病发病程度及其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和产量损失率均有明显差异。增施氮肥后纹枯病的严重度增加,但对产量的影响则因品种而异。在按株测定7个水稻生产品种的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中获知:用来衡量病害严重度的病级(病斑高度)与产量损失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病级(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y=4.487x-1.416。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9~1992年对四川省稻瘟病菌致病性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的监测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种群变异与水稻品种抗病性变化密切相关。潜在致病小种随水稻种植面积比率的扩大而增殖,最后成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3.
细菌性穿孔病危害对李树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定细菌性穿孔病危害对李树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以3个品种李树的病、健叶为试验材料,利用凯氏定氮仪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3个品种李树叶片受细菌性穿孔病危害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与李树品种有关;细菌性穿孔病危害对李树不同病情等级叶片的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各等级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出现变化,有升有降,但最终还是不能抵抗病害的胁迫,4级叶片的含量最低且显著区别于其他各级叶片;细菌性穿孔病危害对李树叶片的氨基酸种类无影响,均有必需氨基酸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8种,但绝大多数种类氨基酸含量通常随叶片病情等级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只有极少数种类出现小幅度的提升,两者紧密关联。研究可为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李细菌性穿孔病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oryzicolaFangetal,下称细条病)在仙居县已上升为杂交水稻的主要病害。常年杂交中晚稻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造成一般田块损失5%~20%,重病田块损失30%~40%。为了遏制病害的流行趋势,我们对水稻品种抗病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田间调查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本县种植的常规糯、粳稻如详湖24、详湖27、甲农糯、绍糯119、秀水11、秀水36、秀水48等品种一般都较抗病,且近十几年来的不同气候条件下表现稳定;而杂交稻的抗耐病组合很少。但…  相似文献   

15.
2014—2015年,以南粳9108水稻品种为观察对象,研究了稻曲病不同发病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发病后,水稻千粒重、结实率随每穗病粒数增加而降低,产量损失率随每穗病粒数增加而增加。未发病籽粒所受影响以稻曲病病粒所在一次枝梗受影响最大,其他位置距离病粒越近受影响越大,且病粒下部籽粒所受影响大于病粒上部籽粒;随稻曲病病粒在水稻穗部位置的上升,其对其他未发病籽粒影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田间平均每穗病粒数随稻曲病病穗率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群体的分子变异和水稻品种的抗性情况,测定了2004年和2005年从我国6省9个地区采集的34个RS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强致病性江苏分离物(RSV-JS)对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的2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RSV分离物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在93.9%~100%和96.3%~100.0%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所有分离物可以分为2组。云南4个分离物为一组,其余为一组。在第2组中各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与地域无必然联系。且在2年之内,RSVCP基因变异不大。抗病性鉴定表明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表现高抗(HR)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4%;60%以上的品种表现为感病,且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因此,我国北方稻区RSV的CP基因非常保守,但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可能表现不同症状,不同水稻品种对RSV抗性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为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和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抗生反应及植株体内化学成分与抗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抗生性反应中,抗性品种Ptb33、N22、Mudgo、包选2号、南京14、HA79317使白背飞虱取食量减少、成活率降低、繁殖少、发育慢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和白背飞虱取食率极相关,相关系数为0.809-0.916。抗、感植株体内单宁、草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次生代谢物苯酚含量却差异明显。因此,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可溶性糖等含量低和苯酚含量高可能是抗生性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为基础,建成该病抗病性持久度模型PANCVDE,进行模拟试验,结果指出,除供试垂直抗病性品种本身的抗小种谱、种植面积和气候条件制约的流行速率三者综合为抗病性丧失的主导因素外,背景系统中其它多种因素也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甚至制约着抗病性丧失,如感病品种的面积、水平抗病性品种的面积、其它垂直抗病性品种的抗小种谱、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综合抗病性品种、新小种的侵袭力等等。模拟结果大都能被已有认识或经验所接受,其中有些还暗含一些启示,如新小种定向选择压力的定量化估测、水平抗病性对垂直抗病性的保护作用、和小种侵袭力研究的重要性等。作者认为,系统模拟方法可以用于小麦条锈病以及类似病害的品种抗病持久度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绿盲蝽为害不同时期桃树的应激反应发生发展过程,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分析了桃树上、中、下部不同受害程度叶片内的可溶性糖、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绿盲蝽为害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受轻度为害的桃树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由28.61 mg/g减少至19.21 mg/g,蛋白质含量由1.29 mg/g先增加至2.01 mg/g,后减少至1.66 mg/g,游离氨基酸含量由0.49 mg/g增加至0.72 mg/g;而受重度为害的叶片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防御性酶活性随绿盲蝽为害程度的加重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受轻度为害的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所升高;而受重度为害的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说明不同位置桃树叶片对绿盲蝽的为害胁迫产生了应激反应,通过调整其体内各种防御性物质的含量,对绿盲蝽为害产生诱导抗性,且与为害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水稻恶苗病抗病性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1992年对水稻恶苗病进行不同鉴定方法,单一菌株与混合菌株接种,抗生分级标准,品种抗病性鉴定及F2代抗,感分离比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芽期浸菌接种法能明显区分不同品种(系)的抗感水平,且简便易行,适用于大量品种的筛选;采用不同地区混合菌株接种可扩大致病谱,其平均致病率也接近单一菌株的平均值,划分出抗生分级标准0-9级;据对204份品种(系)的鉴定,水稻品种(系)间抗性有明显差异,苗期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