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体质量(14.12±0.27)g的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5(G15)、30(G30)和45(G45)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2次水质。6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点带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为80.0093.33%,养殖时间延长,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G15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G45组(P<0.05)。试验结束时,点带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97.17±1.01)%99.79±0.22%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在(1.62±0.32)%/d1.65±0.43%/d之间变化,G15与G45间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G45组的平均溶解氧浓度(DO,5.13mg/L)显著低于G15组(5.79mg/L)(P<0.05),而无机氮(DIN,1.331mg/L)、化学需氧量(COD,2.27mg/L)和活性磷(PO43--P,0.189mg/L)却显著高于G15组(P<0.05)。  相似文献   

2.
投喂冰鲜下杂鱼和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养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投喂冰鲜下杂鱼与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养殖水质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一个月的饲养试验。对水体中的COD、PO4-—P、TP、TN、NH3—N、NH3-—N、NO2-—N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两种饲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养殖一个月后冰鲜组比饲料组要高许多;杂鱼组COD、PO4-—P、TP、TN、NH3-N、NH3-—N、NO2-—N分别为25.3mg/L、2.4mg/L、2.28mg/L、3.44mg/L、3.44mg/L、2.91mg/L、0.52mg/L、0.075mg/L,而配合饲料组分别为10.2mg/L、0.58mg/L、0.855mg/L、2.17mg/L、0.29mg/L、0.048mg/L、0.03mg/L。特别是PO4-—P、TP,冰鲜组分别为饲料组的4.2倍和2.7倍。这说明投喂人工饲料可以减轻有机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控制PO4-—P、TP的增加方面效果显著。试验结果对于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选择17万余尾平均体重约1 k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进行饲料虾青素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出成率和肌肉着色影响的中试试验。试验设计3种饲料配方,分别在同一商业饲料配方基础上添加20、30 mg/L和40 mg/L的虾青素。在周长100 m的圆形商业网箱中进行为期10个月的养殖投喂,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结果表明:添加40 mg/L虾青素饲料组三倍体虹鳟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方面均表现出优势;添加40 mg/L虾青素饲料组三倍体虹鳟肝脏小,肝色好,肥满度高;添加40 mg/L和30 mg/L虾青素饲料分别在商品鱼上市前七个月和九个月进行投喂,肉色即可达到标准(SalmoFanTM值>28)。  相似文献   

4.
<正>一、海水养殖用水重金属离子限量标准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规定各重金属的限量为:汞≤0.0002mg/L、镉≤0.005mg/L、铅≤0.05mg/L、总铬≤0.1mg/L、砷≤0.03mg/L、铜≤0.01mg/L、锌≤0.1mg/L、硒≤0.02mg/L。从上可看出,汞、镉、铅、砷是有害无益的重金属离子,限量较低;铬、铜、锌、硒、铁、锰是对虾和藻类生长均需要的营养元素,在饲料中还需专门添加这些微量矿物质以促进对虾健康快速生长,但这些超量了亦会有害;铁作为重金属离子在标准中不作要求,可见相对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大口黑鲈投喂两种不同饲料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投喂两种不同饲料(冰鲜下杂鱼与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养殖水质指标的影响,在室内水泥池进行了28d的饲养试验.对水体中的COD、PO4--P、TP、TN、NH3-N、NO3--N、NO2-N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两种饲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养殖一个月后冰鲜组比饲料组要高许多:杂鱼组COD、PO4--P、TP、TN、NH3-N、NO3--N、NO2--N分别为25.3mg/L、2.4mg/L、2.28mg/L、3.44mg/L、2.91mg/L、0.52mg/L、0.075mg/L,而配合饲料组分别为10.2mg/L、0.58mg/L、0.855mg/L、2.17mg/L、0.29mg/L、0.048mg/L、0.03mg/L.特别是PO4--P、TP,冰鲜组分别为饲料组的4.2倍和2.7倍.这说明投喂人工饲料可以减轻有机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控制PO4--P、TP的增加方面效果显著.试验结果对于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11℃与25℃下,测定养殖池水浸泡浮性饲料24 h后粗蛋白及水体中总氨氮和总磷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饲料粗蛋白逐渐下降,而水体总氨氮和总磷浓度逐渐升高。浸泡4 h,25℃组饲料粗蛋白从初始(29.983±0.262)%降至(12.930±0.339)%,降幅56.9%,极显著高于11℃组的下降幅度(P<0.01),浸泡24 h,2个温度组饲料粗蛋白均下降80%以上。浸泡24h,11℃组和25℃组水体中的总氨氮浓度由初始的(0.135±0.001)mg/L分别增至(0.427±0.003)mg/L和(0.590±0.002)mg/L;总磷含量由初始的(0.075±0.001)mg/L分别增至(1.199±0.002)mg/L和(1.271±0.008)mg/L。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高温季节,尽量缩短浮性饲料在水中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MS-222不同处理方式对史氏鲟和中华鲟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222的药液浸浴和药液鳃部喷洒可作为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麻醉方式。在水温16~18℃的条件下,史氏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90~11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30 min;中华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80~10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15 min。史氏鲟药液鳃部喷洒有效浓度为1 500 mg/L,最低有效操作时间为30 s,持续操作时间不超过60 s;药液鳃部喷洒有效浓度为4 000 mg/L,有效操作时间不大于5 s。20~40 mg/L MS-222麻醉液浸浴方式可以作为史氏鲟4 h内的短途运输。史氏鲟在90~150 mg/L的MS-222的药液中超过240 min,试验鱼无法复苏,即生物学死亡。MS-222对中华鲟一般麻醉浓度为80~100 mg/L,其在80 mg/L的MS-222中连续浸浴15 min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几种小型淡水观赏鱼对重金属的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型淡水观赏鱼对铜、汞、铬、镉等重金属毒性物质的敏感性,选用红斑马、蓝斑马、剑尾鱼、孔雀鱼、四间鲫进行了24 h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这几种鱼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Cu2+:四间鲫(0.009 mg/L)>蓝斑马(0.017 mg/L)>红斑马(0.020 mg/L)>孔雀鱼(0.028 mg/L)>剑尾鱼(0.102 mg/L);Hg2+:孔雀鱼(0.075 mg/L)>蓝斑马(0.085 mg/L)>红斑马(0.088 mg/L)>四间鲫(0.092 mg/L)>剑尾鱼(0.173 mg/L);Cd2+:孔雀鱼(0.146 mg/L)>蓝斑马(0.375 mg/L)>红斑马(0.378 mg/L)>剑尾鱼(0.408 mg/L)、四间鲫(0.983 mg/L);Cr6+:孔雀鱼(10.196 mg/L)>剑尾鱼(22.792 mg/L)>四间鲫(23.884 mg/L)>蓝斑马(34.458 mg/L)>红斑马(34.709 mg/L)。这一结果表明,小型淡水观赏鱼对重金属离子的敏感性较强,将其作为水质监测与安全预警目标鱼类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丽 《水生态学杂志》2012,33(4):124-127
进行了百草枯(paraquat)对尖膀胱螺(Physa acuta)成体及其胚胎各发育期(囊胚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和仔螺孵化期)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尖膀胱螺成体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2.53 mg/L和1.41 mg/L;对其胚胎各个时期72 h LC50分别为2.63、2.45、2.07、1.53 mg/L;96 h LC50分别为1.63、1.41、1.25、0.60 mg/L.百草枯对尖膀胱螺成体及其胚胎各发育期均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胚胎比成体敏感,对胚胎各发育期的毒性也不同;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胚胎敏感性逐渐增强.研究表明,当百草枯进入水生态系统时,有可能对尖膀胱螺及其种群稳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零换水养殖效果的影响,在不额外添加有机碳源(只利用饲料中的碳)的革胡子鲇()养殖系统中,设置了平均絮团质量浓度为561.18 mg/L和780.41 mg/L两个处理组,比较了两实验组的水质、菌群结构、鱼生长及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絮团条件下,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TAN)和亚硝酸氮(NO2--N)能分别维持1.84 mg/L和1.79 mg/L以下。两处理组间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TAN、NO2--N、氮素利用效率及主要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N)浓度(822.0 mg/L)明显高于低浓度絮团组(623.33 mg/L)。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两组间门水平的菌群组成种类及优势度无显著性差异(<0.05)。两处理组中的革胡子鲇存活率分别达到(91.11±1.53)%和(94.44±2.08)%,饲料系数为(1.41±0.18)和(1.27±0.26),特殊生长率为(2.13±0.04)%/d和(2.19±0.08)%/d,均无显著差异(>0.05)。两实验组饲料氮的利用率分别达到了72.17%和71.3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仅利用饲料中的碳既能维持革胡子鲇的零换水养殖且能取得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两种絮团浓度对革胡子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絮团组中的硝化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饲料中分别加入不同水平的硫酸铜,初步研究了饲料铜的添加量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血液免疫因子及组织中铜分布的关系。饲料铜元素的添加量分别为0、7.5、15、30、45mg/kg。研究结果表明,铜的含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影响显著,添加水平30mg/kg的实验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对虾的酚氧化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当添加水平为30mg/kg时,两种酶的活力均最强。对虾肌肉铜的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为(4.27±1.83)mg/kg,个体间差异非常大;肝胰脏(包括淋巴器官)铜的最高含量为210.36mg/kg,最低为33.78mg/kg(空白对照组),明显高于肌肉中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饲料铜的含量对对虾生长影响显著,并影响对虾的免疫能力;肝胰脏是对虾体内铜的主要积累器官。  相似文献   

12.
以幼体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Cu2+浓度梯度设置为0.10 mg/L、0.20 mg/L、0.50 mg/L和1.00 mg/L;Zn2+浓度梯度为1.00 mg/L、2.00 mg/L、5.00 mg/L和10.00 mg/L.实验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在6 d内Cu2+(除1 mg/L处理组外)、Zn2+各处理组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变化显著(P<0.05),且呈峰值变化,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6~15 d,各处理组酶活力趋于稳定;而1 mg/L Cu2+处理组在12 h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15 d酶活力趋于稳定.2种重金属离子各处理组对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同一取样时间差异显著(P<0.05),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离子浓度呈负相关,且1 mg/L Cu2+和10 mg/L Zn2+处理组在6~15 d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2种重金属离子在1~15 d内对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的诱导率表现为Zn2+(1 mg/L)>Cu2+(1 mg/L).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制剂与水生植物对养殖水质的协同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源水经曝气沉淀净化初步处理后进入净化池,通过机械增氧,同时增加微生态制剂与水生植物种植综合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淡水养殖水质标准:pH7.2~8.5,溶解氧5.0mg/L,磷酸盐0.06mg/L,非离子氨0.018mg/L,亚硝酸盐氮0.008mg/L,CODMn7.5mg/L,总大肠菌群4960个/L。养殖结果:试验池翘嘴红鲌、花白鲢、丁鱼岁平均单产749kg,饲料系数1.32;对照池单产617kg,饲料系数1.55。  相似文献   

14.
优化建立了测定饲料中喹乙醇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甲酸∶15%甲醇水(体积比为1∶99)超声提取,过膜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喹乙醇在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2,当添加水平为0.02-0.5 mg/kg时,加标回收率为76.1%-97.1%,相对标准偏差为3.78%-7.27%。喹乙醇的测定低限为0.02 mg/kg,该方法满足饲料中喹乙醇残留分析的要求,为快速、严格的检测饲料中喹乙醇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海水和饲料中Pb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富集与释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知海水和饲料中重金属Pb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各组织间的富集与释放特性,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凡纳滨对虾分别在海水中Pb浓度为0.0015 mg/L(B0)、0.0080 mg/L(B1)、0.0466 mg/L(B2)和0.2302 mg/L(B3),饲料中Pb浓度为2.089 mg/kg(A0)、2.750 mg/kg(A1)、6.103 mg/kg(A2)和14.520 mg/kg(A3)的驯养过程中,其肝胰腺、外骨骼和肌肉对Pb的生物富集与释放特性,为Pb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分布、富集和迁移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义。同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凡纳滨对虾对海水和饲料中Pb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_(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1)投喂任一浓度饲料时,B0、B1、B2组凡纳滨对虾肌肉、外骨骼和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均小于限量值0.5 mg/kg,而在B3海水浓度中,随着投喂饲料浓度的增大,各组织中Pb累积量高于限量值(0.5 mg/kg)的时间出现得越来越早;肝胰腺中Pb的释放速率高于肌肉和外骨骼的释放速率。(2)用SPSS18.0对饲料Pb含量、海水浓度、富集时间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饲料浓度、海水浓度和富集时间对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Pb的富集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除了饲料浓度对凡纳滨对虾外骨骼组织中Pb富集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F=2.351,P=0.071)],且饲料、海水及时间交互效应分析显示,三者交互作用显著。(3)用SPSS18.0对不同组织中Pb的富集含量、饲料浓度、海水浓度和富集时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间Pb富集过程中,海水中Pb浓度的贡献率大于饲料中Pb浓度的贡献率。(4)达到平衡状态下,投喂A0饲料浓度,生长在B0~B3组海水中,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Pb含量为0.128~2.981 mg/kg,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为0.399~4.765 mg/kg;生物学半衰期(B_(1/2))范围分别为5~7 d和3~7 d。投喂A2饲料浓度,生长在B0~B3组海水中,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Pb含量为0.380~1.000 mg/kg,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为0.288~5.355 mg/kg;生物学半衰期(B_(1/2))范围分别为2~7 d和2~5 d。理论平衡浓度下,肝胰腺组织中含量均大于肌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除草剂阿特拉津对红耳龟胚胎发育及肝脏、肾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本试验模拟不同含量阿特拉津污染环境,设置对照组(蒸馏水)和0.005mg/cm2、0.025mg/cm2、0.125mg/cm23个试验组,在温度(30±0.5)℃、相对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孵化红耳龟受精卵,检测孵化率、孵化期及肝、肾脏组织结构变化指标。结果表明,0.005mg/cm2、0.025mg/cm2的阿特拉津对孵化率和孵化期没有显著影响,0.125mg/cm2组孵化期显著延长(P0.01);试验处理组肝脏和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0.005mg/cm2组主要表现增生性病变,0.025mg/cm2和0.125mg/cm2组损伤作用加重,主要表现为退行性病变。试验结果说明,阿特拉津长时间作用红耳龟受精卵可能导致胚胎发育迟缓,并导致肝脏和肾脏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制的硝化细菌菌剂促进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的挂膜启动,分析不同载体氨氮负荷、碳氮比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状况,并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草金鱼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自制硝化菌剂能够完成整个移动床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在接种15 d后使循环出水氨氮稳定在1 mg/L以下。单位体积载体氨氮负荷实验表明,MBBR能够在100 mg TAN/(L填料·d)条件下,使出水满足一般水产养殖水质要求(氨氮0.5 mg/L,亚硝氮0.1 mg/L)。进水碳氮比在1以内时MBBR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在实验室模拟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经菌剂强化的MBBR能维持循环出水氨氮低于0.5 mg/L,亚硝氮低于0.05 mg/L。  相似文献   

18.
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生长、能量分配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国强  李洁  唐夏  张灵燕 《水产学报》2014,38(1):109-118
在循环水实验系统中,设置1 L∶23 D、9 L∶15 D、12 L∶12 D、15 L∶9 D、24 L∶0 D(光L∶暗D)共5个光照周期处理组,研究其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的体质量为41.10~43.98 g,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体质量未表现出与日光照周期长短的相关性。日生长系数只在21~30 d阶段内出现显著差异,整个实验期间的平均日生长系数为1.86~2.02,不同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生长系数随日光照周期的延长略呈下降趋势。不同阶段的摄食率在31~40 d阶段出现显著差异,12 L∶12 D处理组摄食率显著高于9 L∶15 D处理组。在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摄食率为1.64,显著低于12 L∶12 D的褐牙鲆幼鱼的摄食率(1.79)。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平均饲料转化效率为113.49,显著高于12 L∶12 D、15 L∶9 D、24 L∶0 D的褐牙鲆幼鱼,并略高于9 L∶15 D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实验期间摄食能的分配比例仅在排泄能上出现显著差异,15 L∶9 D最高,12 L∶12 D最低,其他各项能量分配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周期对耗氧率影响显著,15 L∶9 D最高,为0.252 mg/(g·h),24 L∶0 D最低,为0.173 mg/(g·h)。耗氧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浆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随光照时间延长也未表现出明显变动趋势。血浆褪黑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2 L∶12 D处理组MT含量最低,但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束时肌肉RNA/DNA比值随光照周期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动趋势,其中15 L∶9 D和24 L∶0 D处理组的肌肉RNA/DNA比值显著高于1 L∶23 D处理。肝脏RNA/DNA比值以12 L∶12 D最高,15 L∶9 D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摄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摄食量减少的处理组由于耗氧率降低因而饲料转化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光照周期对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光照周期明显影响血浆褪黑素、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但生化指标的差异与生长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17.5±0.5)℃下,将平均体长(12.35±0.94)cm、体质量(10.26±2.37)g的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 baeri♂)幼鱼养殖在50 L水箱中,水中间甲酚浓度为0.00 mg/L(对照组)、0.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和8.00 mg/L,每个浓度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暴露10 d、20 d、30 d和40 d后测定杂交鲟幼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法研究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的氧化胁迫作用。结果显示,同一时间下,肝脏中SOD和CAT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呈"上升-下降"趋势;同一浓度下,0.50 mg/L和1.00 mg/L组肝脏中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下降"变化,2.00 mg/L、4.00 mg/L和8.00 mg/L组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0.50 mg/L组中肝CAT活性随时间延长呈上升变化,1.00 mg/L、2.00 mg/L呈"上升-下降"变化,4.00 mg/L和8.00 mg/L组鱼极显著下降(P0.01)。实验鱼肝脏中MDA含量随间甲酚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时间下低浓度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肝脏中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SOD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浓度与暴露时间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大黄鱼运输的适宜条件,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0.12±0.03)g的大黄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采取析因设计,设3个运输密度(2、4和8 g/L)和5个运输盐度(5、10、15、20和25),共计15个处理组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盐度运输条件下,大黄鱼幼鱼皮质醇、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经过水温16.5℃、10 h的运输,统计各组的死亡率,测定各组水中总氨氮含量。结果显示,在运输结束后,4和8 g/L密度组死亡率(1.33%、2.63%)显著高于2 g/L密度组(0.77%),盐度25组死亡率(0.44%)显著低于盐度10、15组(1.94%、1.67%),盐度10、15组死亡率显著低于盐度5组(2.72%),各组水中总氨氮含量较运输前(0.15 mg/L)均显著升高,各密度组水中总氨氮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密度组总氨氮含量高于低密度组,8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1.63 mg/L)显著高于盐度15(1.38 mg/L)、盐度20(1.34 mg/L)和盐度25(1.31 mg/L)组,4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1.31mg/L)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2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0.83 mg/L)显著高于盐度25组(0.49 mg/L);运输胁迫导致各组皮质醇含量均较运输前(6 476.35 ng/L)显著升高,各组间皮质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糖元含量均较运输前(4.37 mg/g prot)显著降低,运输后各组间糖元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乳酸含量均较运输前(0.57 mmol/g prot)显著升高,运输后各密度组间乳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3个密度下盐度5组乳酸含量(1.91、2.02、1.76 mmol/g prot)均显著高于盐度20(1.55、1.21、1.69 mmol/g prot)和盐度25组(1.36、1.44、1.26 mmol/g prot),盐度10组乳酸含量(1.77、1.83、1.60 mmol/g prot)显著高于盐度25组(1.36、1.44、1.26 mmol/g prot)。研究表明,较高的运输密度和较低的盐度会加重大黄鱼的应激性反应,在本实验条件下,规格为0.1 g左右的大黄鱼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8g/L,盐度不宜低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