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有不少养鱼户养鱼一般采用“春放冬捕”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实践征明,最好的方法是冬季放鱼种冬季捕捞,即在头一年的“冬至”前后投放鱼种,第2年的冬季捕捞上市。正是“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  相似文献   

2.
胡凯 《科学养鱼》1994,(12):12-12
冬放鱼种的好处及其放养方法成鱼塘的鱼种可在冬春两季放养,但目前大多数渔场和养鱼户习惯在春季放养。各地的实践证明:冬至至立春是放养鱼种的最好时机。俗话说“放鱼莫过春,过春鱼发病。”这是因为冬季气温和水温均较低鱼类活动力弱,鱼鳞紧,捕捞和放养鱼种过程中机...  相似文献   

3.
冬放鱼种     
李泽相 《齐鲁渔业》2003,20(1):34-34
俗话说“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实践证明,冬至至立春是放鱼种的最佳时机,其原因有三:一是此时鱼种壮,鱼鳞紧,适应力强。二是水温低,鱼活动力弱,捕捞和放养过程中成活率高。三是免去并塘越冬的麻烦,使鱼种较早地得到疏散精养,促进早春生长。  相似文献   

4.
秋放鱼种相对"春放",可大幅度增产增收,其好处是: (1)"春放"是指在 4月投放鱼种, 10月捕捞,生长期只有 7个月。而"秋放"是在 10月投放鱼种,次年 10月捕捞,生长期 1年,鱼个体增重 1倍。 (2)如鱼种都集中到"春放",就会给鱼种越冬池造成压力。而成鱼塘养的鱼,都在秋季捕捞,水域空闲。实行"秋放",不仅可使鱼种池和成鱼塘得到充分利用,还可提高鱼种成活率。 (3)"春放"的鱼种,因冬季活动少、摄食少、体力弱,运输中易患水霉病。而"秋放"鱼种正处于生长旺期,体格健壮,不易擦伤患病。 (4)"春放"鱼种,处于农忙季节。"秋放"鱼种…  相似文献   

5.
何星繁 《内陆水产》1994,(11):19-19
目前,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冬季干塘春季放鱼的老习惯,特别是丘陵山区比较普遍。这对充分利用水面,鱼病预防,养鱼稳产高产都很不利。实践证明,冬至至立春,是放养鱼种的最好时机。所以,冬季成鱼捕捞以后,应抓紧时间放鱼,争取在春节前将鱼种放完,不要推迟到立春以后放养。  相似文献   

6.
曹涤环 《齐鲁渔业》2003,20(12):22-22
“鱼种放养莫过春,冬放鱼种长三分”,这是成鱼养殖的一条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冬放鱼种由于水温低,鱼鳞紧密,鱼活动力弱,在放养操作过程中鱼体不易受伤,鱼种下塘后成活率高;同时又有利于鱼种疏塘精养,做到早放早管,促使鱼生长快,提高池塘利用率。鱼种冬季放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冬季是放鱼种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鱼种壮,适应力强,而且冬季水温低,鱼活动力弱,这样在捕捞和放养过程中成活率高,另外可以免去并塘越冬的麻烦,使鱼种可以较早地疏散精养,促进鱼儿早春生长。因此为了使鱼种能够更好地生长,鱼种的放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整修鱼塘对条件较差的池塘必须先行改造,使小池塘、浅水塘、死水塘改成适合鱼种越冬生长的大池塘、深水塘、活水塘。即使池塘条件较好,也要进行必要的检  相似文献   

8.
李泽相 《内陆水产》2001,26(11):13-13
俗话说“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实践证明,冬至至立春是放鱼种的最佳时机,其原因有三:一是此时鱼种壮、鱼鳞紧,适应力强。二是水温低,鱼活动力弱,捕捞和放养过程中成活率高。三是免去并塘越冬的麻烦,使鱼种较早地得到疏散精养,促进早春生长。1鱼池改造利用冬闲时节改造鱼池,小塘改大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浅水塘改深水塘。条件较好的池塘也要整修,放干池水,经太阳曝晒或冰冻后挖去过多的淤泥,只保留15~20厘米厚的淤泥,铲除杂草,加高加固池埂。2清塘消毒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茶饼、漂白粉、巴豆等。其中以生…  相似文献   

9.
陈志平 《内陆水产》1994,(12):17-17
目前,大多数渔场和养鱼专业户都已形成一种共识,冬放鱼种比春放鱼种好处多,冬放鱼种不仅易于捕捞和运输,降低鱼种的死亡率和减轻鱼种的发病率,而且有利于鱼种的及早疏散精养,适应环境,早开食生长,延长鱼的生长期,从而提高鱼产量。那么,冬放鱼种之际应做好哪些工作呢?  相似文献   

10.
唐玉华 《水产养殖》2014,(12):37-38
<正>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模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惠民工程",积极引导养殖户将"春放冬捕"的传统模式创新为"冬放冬捕"的新模式,即于头一年的冬季放养鱼种养殖至翌年的冬季将成鱼捕出,然后紧接着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成鱼养殖。选择冬放鱼种具有早适应、早摄食、早生长、早受益等优点。笔者根据  相似文献   

11.
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实践证明,冬放鱼(蟹)种,不仅可提高成活率,还可促进早春生长,年增收入三成以上。冬放鱼(蟹)种的技术要点是:1池塘"五改"即大改小,浅改深,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低埂改高埂。若新建高产鱼(蟹)池塘更好。2清塘消毒宜在晴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正> 冬放鱼种是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因为,鱼种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的经济效益高低。为此放养鱼种以前必须多角度地考虑放养技术,其要点是:1 放养时间 最佳的放养时间在冬至后立春前,这时,第一,鱼种经过秋放鳞紧体壮,适应力强,有利于捕捞和运输。第二,水温开始下降,鱼种相应地减弱  相似文献   

13.
王声瑜 《内陆水产》2002,27(2):25-25
高产池塘精养投放鱼种一要抓早放,二要抓大规格,这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但目前有一部分地区,有些养鱼专业户仍习惯于春放鱼种,有的甚至推迟到春后,此时,鱼种规格小,成活率低,是池塘养鱼低产的根本原因之一。现将抓好池塘投放鱼种关键措施简介如下。1冬放鱼种要抓早放渔业生产一年之计在于冬,俗话说得好:“人误水一时,水误人一年”。常规渔业投放鱼种一般选择在冬末春初为宜,其中冬至至雨水春节前后尤为投放佳季,所谓“腊水放养,鱼种猛长”,因为这段时期气温较低,水质稳定,鱼体结实,鳞片紧密,易于操作,感病率少,因…  相似文献   

14.
张研 《河南水产》1998,(4):19-19
“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实践证明,冬放鱼(蟹)种,不仅可提高成活率,还可促进早春生长,年增收入三成以上。冬放鱼(蟹)种的技术要点是:1 池塘“五改”:即大改小,浅改深,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低埂改高埂。若新建高产鱼(蟹)池塘更好。  相似文献   

15.
《渔业经济研究》2007,(1):13-13
许多养鱼场和养鱼专业户的实践证明,冬季投放鱼种,既可提高鱼苗成活率,减少损耗;又可促进早春生产,使成鱼增产30%左右。因此,冬放鱼种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汉中地区野鸭对冬放鱼种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0年以来,汉中地区在渔业生产中,将过去的冬季投放鱼种,改为春季投放。其原因是防止野鸭危害鱼种。但目前在渔业生产单位,仍有争议。一种意见是:冬放改为春放,可以防止野鸭吃鱼,提高放养成活率。另一种意见是:野鸭不吃鱼,冬放改春放,缩短了养殖鱼类的生长期,影响成鱼产量。为了查清野鸭与渔业生产的关系,1980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模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惠民工程",积极引导养殖户将"春放冬捕"的传统模式创新为"冬放冬捕"的新模式。即于头一年的冬季放养鱼种养殖至翌年的冬季将成鱼捕出,然后紧接着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成鱼养殖。选择冬放鱼种具有早适应、早摄食、早生长、早受益等优点。笔者根据当地的养殖实践,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网箱容积小,放养密度高,如何放好鱼种是提高网箱鱼种成活率和夺取高产的关键。冬至到立春是我省网箱冬放鱼种的最佳时期,各地应严把放养关,做到鱼种“五不”下箱.  相似文献   

19.
鱼种春放是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实施鱼种春放可避免鱼种越冬所带来的麻烦,能在冬季对鱼池进行清整,能避免鱼种越冬所引起的死亡,因而被广大成鱼养殖者接受。实施鱼种春放,有其技术上的特殊要求,只有掌握好,才能取得理想的放养效果。现介绍有关问题,希望对养殖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 养鱼科技户说:“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以“鱼鳖致富”而全国闻名的横川经验是:“只有冬放鱼种,才能早开食、早生长、早见效益”。现在潢川可供商品鱼高达600万kg,比1978年前“春放”时的效益增大6倍,年创产值50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