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传统的水产养殖是靠投饵料或施肥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水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残饵、残骸、鱼体排泄物等使水质产生污染,尤其是随着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发展,养殖密度和投饵量大大增加,残饵量和鱼体排泄物也相应增加,养殖污染更趋严重。美国网箱养虹鳟,饵料中仅有2  相似文献   

2.
在水产养殖中,饲料精准投喂技术非常重要,拥有精准喂养技术有助于水产生物健康成长,从而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投饲计划、日投喂次数、投饲时间、饲料调控4个角度简述了水产饲料精准投喂的技术要点,以确保水产生物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3.
很多水产从业者在养殖冷水鱼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细节会容易被忽视,比如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合适的养殖水温,鱼苗的放养和饵料的投喂,以及对冷水鱼的日常管理.本文通过从冷水鱼的正常放养密度、选择水源、饵料的喂养、冷水鱼的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冷水鱼的工厂化养殖技术,为日后水产从业者在养殖冷水鱼这一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一  相似文献   

5.
水产饲料饵料系数是指投喂的饲料量与养殖对象增产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单位水产品产量所用的饲料越少,饲料消化利用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2015年我国水产品总量6 690万吨,人均占有量为48.65 kg/(人·年),其中,养殖的鱼类、甲壳类养殖产品3 258.32万吨计算,人均占有量为23.82 kg/(人·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由数量增长模式进入质量增长模式。未来的水产养殖将是以池塘养殖为主体的养殖方式。养殖业质量增长的目标是满足居民对"好看、好吃、吃得营养、吃得安全"的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构建非药物的水产养殖过程控制系统化技术是水产养殖业质量增长模式形成的技术关键。以池塘养殖模式、水体质量的生物控制技术、养殖过程的非药物病害控制技术、养殖污物的处理技术、增氧与饲料投喂的机械化过程控制技术等构成了池塘养殖质量增长模式的主要内容。而水产饲料质量增长是水产养殖业质量增长模式发展的有效物质保障;饲料企业技术服务是水产养殖质量增长模式发展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近日,江苏省高淳阳江镇狮树水产项目渔场的600亩螃蟹基地通过认定,拿到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机农场证书,成为我国首个有机螃蟹基地。有机螃蟹的养殖要求异常严格,规定达标项目多达93项,特别体现在饵料投喂、药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在养殖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投喂的饵料是有机食物,需种植不喷洒任何药物的豆科植物供螃蟹当“蔬菜”,“荤菜”则来源于蟹塘内放养的活螺蛳和小杂鱼。10多种病害的防治只能采用经常换水、定量投喂饵料、及时清除残饵、混养鲤鱼黑鱼等方法。此外,有机螃蟹养殖中,周边生物还必须具有多样性,四周环境要优美,…  相似文献   

8.
科学投喂是提高鱼类饵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的关键。本文介绍几种提高饵料利用率的方法。1制成颗料饵料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将各种原料按一定配比制成适口颗粒饵料 ,饵料营养应全面 ,蛋白质含量要高 ,在水中稳定的时间要长 ,散失要轻。2增加投喂次数饵料在鱼肠道停留时间短 ,生长旺季时鱼类新陈代谢快 ,对饵料利用率低 ,因此 ,在总投量不变的情况下 ,应减少每次投喂数量 ,增加投饵次数 ,使鱼类始终处在半饥饿状态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降低饵料系数。3调节好水质水质的好坏 ,直接影响鱼类摄食的效果 ,水质好溶氧高 ,特别是水中溶氧分布状态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生态养殖技术与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相结合应运而生。为此,本文从苗种选择、饲料投喂、鱼苗培养、药物使用、环境营造5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水产养殖的技术要点;从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优化水产养殖体系、合理控制整体生态环境3个角度分析了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珍贵鱼类,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介绍了大黄鱼网箱培育的海区选择、网箱设置与规格、鱼种放养、饵料投喂、养殖管理等技术,旨在提高养鱼者的养殖技术,促进大黄鱼网箱培育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鱼用配合饲料投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鱼用配合饲料被普遍接受,单位养殖面积投喂饲料量逐年增加,目前许多池塘中饲料成本已占整个养殖成本的70%-80%,提高鱼用饲料的投喂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促使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但在养殖户们获取收益的同时,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应对养殖中饵料系数高、生态平衡失衡  相似文献   

13.
陈姫 《甘肃畜牧兽医》2016,(22):123-124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不断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对水产品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的提高.伴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愈发重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健康的养殖技术成为了当今水产养殖的主流.在世界水产养殖技术日臻成熟的现在,为迎合当今水产健康养殖的主流,需要提升我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健康的水产养殖技术不仅仅只包含先进的养殖技术、健康养殖的水产品,它相对于传统的水产养殖技术,更多了科学发展的理念,附和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发展要求,营造一个健康、可循环的生态环境,使得我国水产养殖保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鲜无污染的饵料和饲料是生产安全和优质水产品的重要条件。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如果用腐败或者受到污染的饵料和饲料喂养水产养殖动物,就必然会危及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与安全。因此,长期以来,对饵料和饲料的消毒被我国广大渔民作为水产养殖中“四消”原则内容之一而在水产养殖生产中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水产养殖投饵船的投饵效率、精准度,降低投饵损耗、推动饵料投喂的自动化,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进行水产养殖作业船的设计。利用矛盾分析、系统功能分析、发明原理、功能裁剪、金鱼法等TRIZ工具分别对船体结构、饵料抛撒机构、船体型线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蝶阀定量供料-振动落料-气力输送与抛撒”的作业方式,并完成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将TRIZ应用于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可以突破传统设计的局限,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水产科研人员使用光合细菌、海洋硅藻和卤虫将斑节对虾从无节幼体养至后期幼体进行了试验。饵料 1光合细菌的添加量为 1% ,饵料 2为 2 % ,饵料 3为 3% ,饵料 5为 5 % ,饵料 4为不添加光合细菌的对照饵料。试验结果显示 ,饵料中添加光合细菌显著影响了斑节对虾幼体的生长和成活率。投喂添加光合细菌 1%饵料 1的对虾 9d时的体长 (6 .13mm)显著高于投喂其他饵料的虾。试验 2测出 ,投喂添加光合细菌 2 %饵料 2的对虾成活率最高 ,为 4 6 % ;对虾的平均体长 (6 .88mm)亦显著高于投喂其他饵料的虾。两次试验均发现 ,投喂添加光合细菌 …  相似文献   

17.
目前,鲑鱼饲料中都添加维生素K和维生素A以防弧菌病的发生。据报道维生素K_3及其类似物可使老鼠、马和人的肝、肾、肺等部位出现出血症状,并证实给大鼠注射维生素K_3后生长下降,但对维生素K_1和K_2的中毒症状尚未见报道。为此,挪威水产养殖研究所对平均体重0.18克的鲑鱼,投喂添加维生素A5,000~50,000国际单位/公斤饵料和维生素K_1、K_3的饵料,在淡水中养殖28周作为试验,生长比较发现,投喂添加维生素  相似文献   

18.
浅谈淡水养殖高产和配合饲料投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水产品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而受到消费者欢迎,因此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提供充足的水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探索高产高效和配合饲料科学投喂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淡水鱼类精养高产,必须建设好高标准的池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养殖池塘条件、养殖前准备工作、蟹鱼种的放养模式以及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池塘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中水体污染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的工厂化,水体自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控制污染,提高水质的质量,成为水产养殖者关心和研究的热点。1 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传统的水产养殖是靠投饵料或施肥来获得尽可能多的水产品。生产中产生的残饵、残骸、渔体排泄物等使水产养殖产生自污染,尤其是随着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养殖密度和投饵量大大增加,残饵量和渔体排泄物也相应增加,养殖污染更趋严重。据报道,玉筋鱼养殖中,其代谢产物为投饵量的2 0 %~35 % ,残饵为投饵量的10 %~4 0 % ;鲑鳟鱼和斑点叉尾鱼回的总固体排泄物分别占投饵量的4 0 %~5 2 %和18%~6 9%。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