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产奶量和泌乳期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50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50头。在正常牧场生产条件下,试验组补饲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照组补饲普通舔砖,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自正试期第1天开始每隔30 d采集日粮1次,进行饲料常规检测;每天早、中、晚3次分别采集奶样,将3次奶样按照3:3:4比例均匀混合后取50 m L奶样,检测乳蛋白、乳脂肪、固形物和体细胞数;每天记录2组奶牛的产奶量、采食量、配种、流产、患病及病牛治愈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乳蛋白、乳脂、固形物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体细胞数的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配种次数也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7,(3):39-42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在奶牛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将9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 g·kg~(-1)、1.0 g·kg~(-1)的复合微生态制剂。通过测定各处理组的产奶量、采食量、料奶比等泌乳性能指标和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质率、体细胞数等乳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不同添加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日产奶量显著提高(P0.05),料奶比显著降低(P0.05),乳脂率、乳蛋白率均显著提高(P0.05),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该结果表明奶牛基础日粮中添加1.0 g·kg~(-1)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显著改善奶牛的泌乳性能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混合饲粮对奶牛产奶性能、乳品质和免疫力的影响,确定泌乳中期奶牛饲粮的适宜精粗比。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45头产奶量相近的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Ⅰ组、Ⅱ组、Ⅲ组分别饲喂精饲料与粗饲料比例为40∶60、50∶50、60∶40的混合日粮,试验期为60d,通过测定各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产奶量、料奶比、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质率、乳体细胞数、IgG含量、IgA含量、IgM含量等检测指标,比较分析不同精粗比饲粮对奶牛产奶性能、乳品质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Ⅱ组与Ⅰ组相比较,平均日产奶量、乳蛋白率、IgG含量、Ig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Ⅲ组与Ⅰ组相比较,平均日采食、平均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IgG含量、IgA含量、Ig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料奶比、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Ⅲ组与Ⅱ组相比较,平均日产奶量、IgG含量、IgA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表明饲喂不同精粗比饲料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产奶性能、乳品质、免疫力的影响较大,日粮中精粗比为60∶40的饲喂效果最好,精粗比为50∶50次之,精粗比为40∶60最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5~9月长三角地区56个牧场的乳样,记录奶牛胎次及产奶量数据,并采用FOSS乳品多功能分析仪和乳成分分析仪检测乳中的BHB(β-羟丁酸)、各乳成分含量及体细胞数(转化成体细胞评分),根据乳中BHB含量将牛只分为酮病低风险组、酮病中风险组和酮病高风险组,研究酮病对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BHB含量的奶牛产奶量差别较大,酮病高风险组奶牛产奶量显著低于酮病低风险组奶牛(P0.05);(2)不同BHB含量的奶牛乳成分差别非常大:1胎奶牛酮病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乳脂率显著低于酮病高风险组,2胎牛只酮病高风险组乳脂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牛只乳蛋白率均呈现为酮病高风险组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P0.05);酮病高风险组牛只的体细胞评分(SCS)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P0.05);(3)3胎及以上奶牛的中、高酮病风险头数占比高达30.11%,分别比1胎和2胎牛只高出10.65个百分点(P0.05)和6.98个百分点(P0.05)。说明酮病会显著降低奶牛产奶量,影响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挤奶对荷斯坦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和传统奶厅挤奶相比,机器人挤奶系统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选取64头体重相近、处于泌乳盛期、日均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分为2组,即传统奶厅挤奶组(CMS)和机器人挤奶组(AMS),每组32头(初产牛和经产牛各16头)。预试期10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机器人挤奶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总体产奶量提高了2.08%;AMS组经产牛产奶量显著高于CMS组经产牛(37.4±8.3kg/d vs.35.4±4.5 kg/d,P0.05),初产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机器人挤奶系统对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形物和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AMS组经产牛的乳脂率(4.54±0.64%vs.4.05±0.71%)和乳蛋白率(3.42±0.19%vs.3.21±0.23%)显著高于CMS组经产牛,初产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机器人挤奶可以提高经产牛日均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改善乳品质,但对初产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40头荷斯坦奶牛,根据胎次、体质量、泌乳阶段及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每头牛每天添加微生态制剂5 g。试验时间30 d。在整个试验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微生态组显著提高奶牛日采食量0.91 kg/头,提高日产奶量0.88 kg/头,复合微生态组显著提高乳蛋白率及乳脂率,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P0.05)。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提升乳品质,并可预防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可饲用天然植物组方对降低奶牛乳中体细胞数以及改善乳品质的效果。本试验按照传统中兽医"益气扶正、清热解毒、通经散瘀"的组方原则,从《饲料目录》中选取鱼腥草、党参等可饲用天然植物,组成一个可饲用的天然植物组方,然后将乳体细胞数50万/m L的奶牛,按乳区,平均分成2组,每组10个乳区。其中,1组为试验组,每天在饲料中添加饲喂可饲用天然植物组方200 g,连用7 d;2组为不用药对照组。各组分别于开始用药的第0 d、3 d、5 d和7 d采集乳汁,测定每个乳区中的体细胞数、乳汁成分以及每头牛的产奶量,以确定可饲用天然植物组方的效果。结果显示:该可饲用天然植物组方对降低牛乳体细胞数、提高产奶量和提高乳品质有较好作用,能显著降低奶牛乳中的体细胞数(P0.05),提高奶牛产奶量以及奶牛乳中乳糖、乳脂、非脂干物质的含量(P0.05)。结论:以鱼腥草和党参为主药组成可饲用天然植物组方可有效降低奶牛乳中体细胞数,提高产奶量并改善乳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宁夏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奶牛营养及牛奶品质状况,我们于2011年9月、10月、11月对某典型养殖场奶牛日粮营养水平及乳成分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到高产组(日均产奶量大于等于30 kg)奶样37个,中产组(日均产奶量在20~30 kg)39个,低产组(日均产奶量小于20 kg)17个。结果显示,中产组牛奶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低产组牛奶的乳糖显著高于高产组(P<0.05),然而,3个处理组之间乳蛋白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对乳脂肪影响最大,随着日粮精料比的增加,乳脂率在降低;提高日粮粗蛋白水平对提高乳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而对乳蛋白产量有一定的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炎清治疗临床型乳房炎奶牛60头,随机分为试验Ⅰ组(乳炎清组)、试验Ⅱ组(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检测奶牛产奶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和血常规指标。结果表明:在试验第1天和第5天,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产奶量分别比试验前提高1.30 kg、2.08 kg和0.70 kg、1.16 kg,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乳糖含量分别比试验前提高6%、26%和13%、32%;试验Ⅰ组、试验Ⅱ组产奶量和乳糖含量均比对照组高,而两个用药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间体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血常规指标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乳炎清与抗生素治疗临床乳房炎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乳炎清属于中草药制剂,药物残留低、无毒副作用,对于提高牛奶品质意义重大,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5,(8):58-61
选取荷斯坦奶牛90头,将相同胎次的牛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处理Ⅰ组和处理Ⅱ组中,分别饲喂复合酶制剂0、10和20 g/d,探究不同剂量的复合酶制剂对高产奶牛的生产性能及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酶制剂可以提高奶牛日产奶量,添加10 g/d可提高产奶量0.9 kg/d(P0.05);添加20 g/d可提高1.5 kg/d(P0.05),投入产出比为1∶6,提高经济效益。在乳成分方面,复合酶制剂可显著提高奶牛日乳脂量(P0.05),对乳蛋白、乳糖、体细胞数等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酶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乳品质,并且添加20 g/d复合酶制剂的效果优于添加10 g/d。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菌复合制剂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体细胞数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泌乳天数及生理性状相近的荷斯坦奶牛240头,随机为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和1.5 kg/t的酶菌复合制剂,预试期10 d,正试期40 d,分别于试验第10、20、30、40天采集牛粪便,利用粪便分析筛对牛粪便组成进行分析。分别在试验第1、20、40天采集乳样,采用乳汁分析仪测定各组乳样中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固形物和奶中体细胞数(SCC),试验期间记录每头牛平均日产奶量(ADMY)及平均日采食量(ADFI)。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酶菌复合制剂能够显著增加奶牛平均日产奶量(P<0.05),提高牛乳中乳蛋白和乳脂肪含量(P<0.05),降低体细胞数(P<0.05),改善粪便结构。综合试验结果,酶菌复合制剂应用于奶牛养殖的最优添加量为1.0 kg/t,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降低牛体细胞数。  相似文献   

12.
过瘤胃保护蛋氨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在生产条件下的对比饲养试验,通过研究日粮中添加本实验室研发的过瘤胃保护蛋氨酸产品对泌乳高峰期和泌乳中期高产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验证了产品的性能与使用效果,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试验选择2~5胎之间、日产奶量30kg以上、处于泌乳高峰期的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每头每天添加本实验室研发的过瘤胃保护蛋氨酸产品75g。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过瘤胃保护蛋氨酸产品可明显提高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3.0kg/头.d,P0.05)和极显著提高牛奶的乳蛋白含量(0.27个百分点,P0.01),使乳脂肪含量略有降低(0.13个百分点,P0.05),对乳糖含量和乳干物质含量影响很小。在高产奶牛泌乳高峰期日粮中添加过瘤胃保护蛋氨酸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8.54元/头.d)。  相似文献   

13.
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试验用88头泌乳后期多胎黑白花奶牛,根据应用复合半胱胺盐酸盐(CSC)前(泌乳19周)的日奶产量(M)将奶牛分成4组,各组内分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处理组(CSC,n=45)与对照组(control,n=43),CSC处理组曾在泌乳中期(泌乳20~32周)饲喂过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在此基础上继续饲喂复合半胱胺盐酸盐9周(泌乳33~41周),剂量为2000单位/d.CSC处理组奶牛(n=45)的平均乳脂率比对照组(n=43)提高6.2%(P<0.01),乳蛋白合成量有升高的趋势(0.05<P<0.15).CSC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与奶牛试验前生产水平有关:第1组(M≤30kg/d)饲喂复合半胱胺盐酸盐的奶牛试验期内平均日产奶量增加26.7%(P<0.05),标准乳的产量也趋于增加(0.05<P<0.15);乳蛋白合成量有所升高(0.05<P<0.15);奶中的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P<0.05).第4组饲喂复合半胱胺盐酸盐的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合成量均有所增长(0.05<P<0.15).第2组(30 kg/d<M≤35 kg/d)乳脂率增加10.9%(P<0.05);本试验结果与已报道的泌乳中期应用复合半胱胺盐酸盐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可提高泌乳后期奶牛奶产量,改善乳品质,调动高产奶牛的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按产奶量、泌乳天数及胎次配对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试验Ⅰ、Ⅱ和Ⅲ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除饲喂基础饲粮外,分别饲喂5、15和30 mg/kg的大豆异黄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每5 d测定平均日产奶量,每10 d测定乳成分。结果表明:在试验第1~60天,试验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0.77%,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Ⅱ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60%和11.34%(P0.01);试验Ⅲ组的乳中乳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P0.01);对照组乳中体细胞数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可以提升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率和抑制体细胞数的增加,且饲喂30 mg/kg大豆异黄酮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民族音乐、轻音乐、流行音乐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产奶量接近、饲养管理水平完全相同的荷斯坦泌乳牛32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头。试验分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预试期开始给试验组奶牛播放音乐,对照组常规饲喂,每10 d测定单产并采集奶样1次。结果表明:0~60 d,民族音乐组平均产奶量较对照组低12.61%,体细胞数较对照组高45.14%,差异极显著(P0.01)。轻音乐组平均产奶量较对照组高10.26%,差异极显著(P0.01);奶牛乳体细胞数较对照组低41.24%,差异显著(P0.05)。流行音乐组平均产奶量较对照组低0.73%;体细胞数、乳脂、乳糖、乳蛋白分别较对照组高0.94%、0.27%、0.18%、0.63%,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民族音乐可显著降低奶牛产奶量并提高奶牛体细胞数,对乳糖、乳脂和乳蛋白含量影响不大;轻音乐有提高奶牛产奶量和降低奶牛体细胞数的作用,对牛奶乳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大;流行音乐有提高奶牛产奶量和降低奶牛体细胞数的作用,但其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有限,对乳成分含量的影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6.
氨基酸螯合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氨基酸螯合物代替奶牛日粮中的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剂以研究氨基酸螯合物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物对提高产奶量,改善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试验期末,试验组奶牛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0.34%(P<0.05),乳蛋白含量提高3.4%(P<0.05),奶料比、乳脂率和乳非脂固形物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饲喂苜蓿干草对引入澳大利亚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苜蓿干草,对引入纯种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的影响,选择48头产奶量、膘情、年龄,泌乳阶段一致的引入纯种奶牛进行完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为试验Ⅰ组(对照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分别饲喂苜蓿干草2.5kg/d、5kg/d、7.5kg/d,3kg精料基础料加每产4kg奶补1kg产奶料,玉米青贮自由采食。测定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成分和试验前后奶牛体重。结果对照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脂率、4%标准乳日产量、乳蛋白率、乳糖率和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乳脂和乳蛋白的平均日产量均随苜蓿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试验Ⅱ组体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试验Ⅲ组比对照组和试验Ⅱ组极显著减少(P<0.01)。增加苜蓿干草喂量,对提高引入澳大利亚高产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和奶品质有一定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芽孢杆菌、乳酸菌复合菌制剂即奶牛专用微生态制剂对奶牛生产奶性能及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选择45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进行为期60 d天的饲养试验,3组的基础日粮相同,1、2组分别添加0.5%、1%的奶牛专用微生态制剂,3组为对照.分析了各组的产奶量、乳脂率及体细胞数.结果表明:试验组1、2奶牛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83%,14.28%,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组1、2牛奶的乳脂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0.27%、0.34%,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1、2组奶中体细胞数比对照组分别低0.21%、0.26%,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奶牛专用微生态制剂对奶牛提高产奶量、改善牛奶品质和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简称氨基酸螯合物)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添加到奶牛日粮中饲喂奶牛,研究氨基酸螯合物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物对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试验期末,试验组奶牛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1%(p<0.05),乳蛋白含量提高3.5%(p<0.05),乳脂率和乳非脂固形物含量等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卧床舒适度对奶牛日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头泌乳天数相近、胎次相同的健康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C三组并分别圈养于三栋卧床舒适度不同的牛舍中,分析每组奶牛的日产奶量和乳成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卧床舒适度提高,奶牛日产奶量显著增加(P0.05),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显著下降(P0.05),乳脂率、乳蛋白率无明显变化(P0.05)。由此得出,卧床舒适度的提高可促进奶牛产奶量的提升以及牛奶中SCC的下降,提高牧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