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一化性高纤维量品种新系·豫7号×新系·741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生产的主产地,柞蚕茧年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柞蚕生产是河南省山区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柞丝绸是我国的传统商品。由于柞蚕实用品种还存在茧质差和出丝率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蚕农、种场、缫丝厂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柞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选育新品种为我国一化性柞蚕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柞蚕生产整体经济效益有很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八五“期间我场成功地育成了多丝量品种豫7号及杂交种豫7号*豫6号×河41*741,使柞蚕实用品种的茧层率达到15%以上,杂交种的茧层率达到14%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柞蚕品种的茧丝性质,选育更好的柞蚕一化性多丝量新品种,开发并利用新的优良杂交种,使柞蚕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九五“期间,我们开始组配新的柞蚕多丝量多元杂交种新系*豫7号×新系*741,其茧层率达到16%以上,单位产茧量增产10%以上,几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以上,各项成绩均达到计划攻关指标,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占总产量的90%),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柞蚕生产实用技术,全国可利用的柞蚕场近百万公顷.按理论值计算,每公顷蚕场应产柞蚕茧近400kg,而实际产量只有100kg左右,即理论值的1/4.这与柞蚕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占总产量的90%),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柞蚕生产实用技术,全国可利用的柞蚕场近百万公顷.按理论值计算,每公顷蚕场应产柞蚕茧近400kg,而实际产量只有100kg左右,即理论值的1/4.这与柞蚕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4.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创汇产业。多年来,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人称“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柞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要抓住机遇,使柞蚕业跟上时代步伐,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增加投入,从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提高蚕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新领域;提高柞蚕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蚕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柞蚕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柞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凤林  戚俐  陈悦 《北方蚕业》2012,33(2):61-62
<正>柞蚕从野生到人工驯化成一项产业大约经历了1000余年的时间,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的过程,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创造了灿烂的蚕文化。柞蚕雌蛾产卵方式的改进历程就是柞蚕实现从野生到驯化的一个缩影,给我们勾勒出了柞蚕生产从原始时代经启蒙粗放时代,最后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一幅历史长卷。1柞蚕野生阶段的产卵方式(公元前40年~约公元1522年)此期柞蚕如同诸多昆虫一样,在自然温度、湿  相似文献   

6.
运用柞蚕抗病、稳产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纯种选育和杂交组合评选,育成了强健性柞蚕新品种抗大并组配抗大×8821.8822杂交组合。新品种抗大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抵抗能力分别是选大1号的5.62倍和大三元的5.58倍,对柞蚕链球菌的感染抵抗能力分别是选大1号的6.76倍和大三元的4.37倍。杂交组合抗大×8821.8822在秋季的千粒种茧产量为226.9 kg,较对照品种大三元增产10.9%,并且具有发育整齐、营茧集中、耐粗饲料、稳产性好的特点,已在二化性柞蚕区大面积放养。  相似文献   

7.
柞蚕新品种抗大及抗大×(8821·8822)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自1994年开始,经过十年的选择培育而成的强健性柞蚕新品种.在纯种选育和杂交组合评选中,按照育种程序,进行了新品种的实验室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8.
辽东地区蚕俗文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地区是指辽宁省的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桓仁县、本溪县等东部丘陵山区.是中国柞蚕的主产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其养蚕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山东先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先后从水路或陆路把柞蚕移至辽宁,在辽东地区正式大面积放养是在1796年.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柞蚕生产基本上是粗放经营,产量很不稳定.于是,人们为了祈盼养蚕有个好收成,便利用了蚕事活动的规律,并辅以迷信色彩的主观意识行为延续下来,逐步形成一种蚕俗文化.那么这种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到现在仍不绝迹呢?笔者认为:柞蚕饲育在野外,受各种气候因子制约力很大,既使是进入科技时代的今天,柞蚕的收蚁结茧率也仅能维持在20%~50%之间,这就是意味着,蚕民在养蚕过程中,有50%~80%的蚕种投入白白地被各种气候因子、生物因子耗掉了.那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初始养蚕阶段,这种损失就更可想而知了.但是,危害柞蚕的病虫害又存在发生周期,在小发生期间,如果再遇到风调雨顺年份,这时的柞蚕生产便可能出现好的收成.于是,人们感到自己的意识作用灵验了.比如;柞蚕茧产量较高年份在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就出现过.可那时,既没有什么消毒防病药剂,更没有什么新品种、新饲育技术.因此,那个时期的柞蚕丰收,只能是各种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对柞蚕的生长发育处于有利时期所致,完全是靠天吃饭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柞蚕在不同地区的化性变化,可将我国柞蚕生产地区分成一化性柞蚕区、二化性柞蚕区.一化性柞蚕区在自然条件下只饲养春柞蚕,其目的主要是获得优质高产的丝茧(大茧),同时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准备种茧.二化性柞蚕区饲养春柞蚕完全是为秋柞蚕准备蚕种;不适应供应秋蚕用种的冷凉地区,可饲养晚春蚕,生产的鲜茧供食用蛹市场.因各柞蚕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所以饲养时期、饲养方法等都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将春柞蚕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论柞蚕原生态放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柞蚕原生态放养的论题,并给以定义。阐述了对柞蚕丝、柞蚕蛹、柞蚕蛾、柞蚕幼虫和柞蚕卵的用途及市场需求,论证了柞蚕原生态放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为柞蚕原生态放养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生态上合理。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具有发展柞蚕产业的天然优势,其柞蚕产业在全国柞蚕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些年,辽宁省柞蚕产业有下降趋势。为了解辽宁省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铁岭市西丰县宝兴村为代表,实地调查了该村的柞蚕养殖情况,发现柞蚕养殖散户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缺少专用机械设备,柞蚕种卵质量参差不齐,养殖人员老龄化严重,新技术接受度较低。建议成立更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推广,改良柞蚕养殖场,持续推进蚕种研发,实行柞蚕养殖农业保险,以促进辽宁省柞蚕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柞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泌丝昆虫,柞蚕属共有35个种和变种.柞蚕育种研究是柞蚕业发展的生命之源,在我国柞蚕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阐述了我国柞蚕育种研究进展、核心种质的提出、分子标记在柞蚕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四川柞蚕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为获得性状优良、品质上乘的柞蚕品种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柞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世界上柞蚕和柞蚕丝绸总量的90%出自中国。我国的东北地区是柞蚕主产区,柞蚕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在重点蚕区,柞蚕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茧及其副产物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柞蚕生产对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柞蚕业是内蒙古特色和支柱产业,是精准扶贫的优质项目,但柞蚕种保护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柞蚕种保护是柞蚕良种繁育的重要环节,保种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柞蚕生产,为此,本文从柞蚕种茧保护时期、柞蚕种暖种时期、柞蚕卵保护时期3个阶段分析了内蒙古柞蚕区柞蚕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在保种中各相关环境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了保种技术面临的困难,以期人们思考并找到更加完善的高寒地区保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北方蚕业》2020,(2):1-5
柞蚕是我国的传统资源昆虫,柞蚕化性与其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回顾了在柞蚕化性的地域分布、影响柞蚕化性的因素及其规律、柞蚕化性的继代表现、柞蚕化性遗传力及遗传基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适应不同化性地区的柞蚕化性改良的品种选育情况,并指出今后只有将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才能选育出更优异的柞蚕一化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高增立 《北方蚕业》2003,24(3):8-9,28
柞蚕生产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科技进步和柞蚕资源综合利用使柞蚕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辽宁省柞蚕生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 ,从柞蚕生产的要素——蚕种、蚕场、柞蚕生产技术三个方面 ,分析了柞蚕生产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并针对柞蚕生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进行内涵式潜力开发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的唯一措施,探明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规律,可为柞蚕种质资源鉴定、保存、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浅谈当前辽宁柞蚕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淑萍 《北方蚕业》2006,27(2):12-13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其中的70%产自辽宁,因此辽宁省的柞蚕业现状就基本反映了世界柞蚕业的现状。而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国际野蚕研究中心,拥有着全国83.9%的柞蚕业重大科技成果,其在柞蚕业应用技术领域研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和柞蚕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系统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柞蚕遗传学研究、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概述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及基础性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柞蚕种质资源研究今后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珍稀、濒危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柞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利用有益的基因资源;深入研究柞蚕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目标基因分子标记定位、转基因技术等,促进柞蚕传统育种向现代化育种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0.
加强柞蚕种管理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生产是丹东市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全市现有柞蚕场面积13.33 万hm2,年养柞蚕约3万把,年产柞蚕茧1.8万 t,年产值2亿元左右.多少年来,柞蚕茧的丰歉,除了受自然条件制约外,柞蚕种质量的优劣成为影响柞蚕茧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蚕种质量低劣,造成蚕农产量减产40%~60%,严重者产量绝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