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确诊贵州省福泉市某养殖场鸡群死亡病因,采集病鸡的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同时采用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组织病料进行相关病原核酸检测。结果:病鸡组织中未分离出细菌;病原核酸检测显示,马立克氏病病毒阳性,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滑液囊支原体均呈阴性。结论:确诊病例为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PCR试剂盒对临床表现为消瘦和腺胃肿大为特征的患鸡病料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阴性,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荧光PCR检测为阴性。结合患鸡精神沉郁,极度消瘦,腺胃肿大如球状等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表明该患鸡发病主要病因为感染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引起鸡群致肿瘤的病毒主要有3种: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临床上难以区分这3种病,它们均可造成鸡群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死亡率、淘汰率增加,生长缓慢,产蛋率低,饲料消耗增加,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以下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这3种鸡病分别进行阐述,加以鉴别。1流行病学鸡马立克氏病主要侵害鸡,通过空气传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1日龄  相似文献   

4.
<正>鸡群中能诱发肿瘤的病毒主要有三大类,即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它们分别引起鸡的马立克氏病、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虽然它们还分别引起各自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但都能诱发肿瘤,有时还很难鉴别。在我国的鸡群中,在同一鸡群及同一发病个体,还存在着二种甚至三种病毒的共感染,这给鉴别诊断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对开阳县某蛋鸡场发生的疫病通过发病情况调查、剖检病变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相关病毒PCR检测。结果:疫病主要发生于160日龄以上鸡群,病变以肝脏和脾脏显著肿大为特征;细菌分离培养未见菌落生长; PCR检测可见禽白血病病毒特异性DNA片段,但未检出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特异性DNA片段。综合诊断为禽白血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鸡马立克氏病(MD)、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禽白血病(AL)和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引起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症(RE)都能引起鸡的内脏肿瘤,是常见的临床肿瘤病,且肉眼观察肿瘤形态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禽业规模化发展,雏禽和成禽调入与调出不断,禽传染病日益复杂,尤其是以肿瘤为主的禽传染病包括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病发病率相对增高,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威胁。现针对这三种病的诊治与分辨,笔者进行如下分析。一、马立克氏病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该病主要感染鸡。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  相似文献   

8.
某养殖场送检的23只病、死鸡,用琼脂扩散试验检出马立克氏病毒抗原阳性率为95.7%;马立克氏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00%。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鸡马立克氏病。同时对马立克氏病与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501-1506
对1例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病例进行确诊,对感染病毒的Meq基因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病理解剖、PCR检测、病毒分离、动物试验和Meq基因序列分析,对感染病毒进行研究。病理解剖结果为病死鸡的肝脏、脾脏、腺胃、肌胃、十二指肠表现为肿瘤病变。PCR检测结果为病死鸡的组织病料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病毒分离和动物试验结果证明该感染病毒是1株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该病毒可以引起免疫过CVI988疫苗的鸡发病。Meq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与7株马立克氏病病毒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8.8%~99.6%,该病毒在Meq的第115、119和176位氨基酸突变同国内流行株,该检测病毒在Meq的第217位氨基酸突变同超超强马立克氏病毒株。结果表明,通过病理解剖、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病毒分离和动物试验,确诊病鸡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  相似文献   

10.
在养禽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鸡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其中鸡的肿瘤性疾病几乎在实行规模化养殖的国家都有发生。可引起鸡群发生肿瘤的病毒有3种,即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  相似文献   

11.
为确诊思南县某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的肉鸡发病死亡原因,采集病鸡羽髓、血样及病死鸡肝脏、脾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相关病毒琼脂扩散试验和PCR检测。结果:肝脏组织中分离出沙门氏菌;羽髓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出马立克氏病抗原,血清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出马立克氏病抗体;肝脏、脾脏PCR检测出马立克氏病病毒核酸。结论:综合诊断为马立克氏病与沙门氏菌病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一发生肿瘤性疾病肉种鸡场的致病原因,通过PCR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查查找致病病原。PCR检测禽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阴性,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阳性;肝脏组织淋巴细胞呈浸润式生长,增生的多形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核分裂相。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从发病鸡的外周血中分离到MDV,对分离毒株病毒基因组中132 bp重复序列、Meq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分离到的毒株符合MDV强毒株特征。结果表明,MDV强毒株是导致该肉种鸡场鸡群发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广西主要养鸡地区的514只可疑鸡传染性贫血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病/死鸡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二重或多重感染率达48.05%;CIAV阳性鸡群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的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IAV阴性鸡群,表明CIAV的感染与3种肿瘤病病毒的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CIAV与MDV的感染具有明显相互促进作用;被调查鸡群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也有一定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商业鸡群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很普遍.与鸡群临床上所表现的生长阻滞、疫苗免疫效果不佳、总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增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芦花鸡传染性肿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某养殖场散养的60日龄芦花鸡随机抽取100只隔离饲养,分别于65、120、190、240日龄翅静脉采血,动态检测禽白血病(AL)AB、J亚型抗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抗体;取泄殖腔棉拭子动态检测禽白血病病毒(ALV)群特异性抗原p27;同时对患瘤病死鸡进行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PCR病原检测。结果显示,鸡群在240日龄时出现13.24%的ALV-AB抗体阳性率,未检测到ALV—J抗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抗体在120日龄时出现阳性,且阳性率随日龄增加而升高;p27阳性率为34.21%~66.18%;开产前后鸡群开始出现肿瘤性疾病,一直持续至240日龄,死亡率达32%,120~190日龄为死亡高峰期;剖检病鸡可见内脏器官普遍肿大,肝、脾、肾表面及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样结节,部分病鸡坐骨神经肿胀;组织学检查,肿瘤组织为浸润性生长的多形态淋巴样细胞构成,符合马立克氏病(MD)的病变特征;PCR检测16份肿瘤病料中有14份为ALV-J阳性(87.5%),13份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阳性(81.25%),2份为REV阳性(12.5%),ALV-J与MDV、REV混合感染率分别为68.8%(11/16)、12.5%(2/16),三重感染率为6.3%(1/16)。该芦花鸡群存在ALV、MDV和REV的共感染。  相似文献   

15.
鸡马立克氏病(M arek’sdis-ease,M 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 DV)引起鸡的一种传染病,其病理特征为多种组织器官发生淋巴性瘤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鸡主要表现消瘦、肢体麻痹,并常有急性死亡。M D广泛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商业化养鸡场。在肉鸡群,M D主要引起白血病的高发。在育成阶段的后备鸡或成年产蛋鸡和种鸡群中,M D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引发肿瘤,而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出现非典型马立克氏病,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只有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方能最后确诊。通过对一起154例疑似马立克氏病的病鸡进行病理组织学观…  相似文献   

16.
崔治中 《北方牧业》2004,(16):10-10
鸡群中可引起肿瘤的病毒有三种,即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长期以来,在鸡群中只要一出现肿瘤,许多人就怀疑甚至断言是马立克氏病,而忽视了其他二种病毒的致病性。ALV的A、B、C、D亚型可在蛋用鸡中诱发肿瘤,而ALV的J亚型则主要在肉用型种鸡中诱发肿瘤。REV在蛋用型和肉用型鸡中均可诱发肿瘤。根据临床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虽然可以区别一些典型的马立克氏病或白血病,但近几年来我国鸡群中实际发生的肿瘤的表现在逐渐变化,已很难仅仅根据病变来鉴别诊断究竟哪一种病毒引发的肿瘤。特别是,在同一鸡群中及同一病鸡中,二种不同病毒共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更给鉴别诊断带来了难度。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肿瘤的发生.首先要综合利用常规病理学、经典病毒学、分子病毒学的免疫学技术完成对肿瘤病因的科学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湖北某农户散养的土鸡,鸡群精神委靡、整体消瘦,对病鸡进行剖检,发现部分鸡体表和脏器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取病变典型的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镜检可看到髓样细胞瘤和网状细胞。提取病鸡组织DNA,用两组Multi-PCR分别检测A、B、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ALV-B、ALV-J)和马立克病病毒(MDV)、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结果仅扩增出与ALV-J和REV相应的条带,表明该鸡群为ALV-J和REV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应用已建立的鸡肿瘤病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对源自安徽省5个不同地区的46个鸡群的肿瘤病、抑制病疑似病、死鸡305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马立克氏病的阳性率为39.34%(120/30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阳性率为8.52%(26/305),禽白血病阳性率为2.624%(8/305);另对17群未进行MD免疫的肉鸡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其中5个鸡群检测出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阳性率为29.41%(5/17),阳性群的平均检出率为24 %。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广西地方鸡群病毒性肿瘤病例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广西地区部分鸡群发生了以内脏出现各种肉眼可见肿瘤、生长阻滞、消瘦和采食量下降为特征的病例。通过对病鸡进行肉眼剖检观察,对病料组织分别进行肿瘤病毒PCR检测、DF-1细胞分离培养及其细胞培养上清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12批病例中,单独感染ALV的鸡群有5群,单独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鸡群有1群,ALV与MDV的二重混合感染鸡群有4群,MDV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二重混合感染的鸡群有1群,ALV、MDV和REV的三重混合感染有1个鸡群。表明ALV的感染及其与其他肿瘤病毒的共感染是当前临床肿瘤病例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0.
在现阶段,危害我国蛋鸡生产的疫病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即病毒性肿瘤病、不同病毒感染诱发的产蛋下降及诱发急性死亡的高致病性禽流感。1蛋鸡中的病毒性肿瘤病及其他蛋传疾病能引起鸡群致肿瘤的病毒主要有三种:鸡马立克氏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毒(R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