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讨土豆渣与劣质牧草混合发酵饲料饲喂对小尾寒羊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150只健康无病、体重相近(22 kg左右)的小尾寒羊羔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常规饲喂(精料+羊草),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精料基础上饲喂不同配方的土豆渣发酵饲料。3组精料饲喂量均为500 g/d,粗饲料自由采食。预试期7 d,试验期65 d。饲喂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采取背最长肌和肾周脂肪用于氨基酸和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试验Ⅰ组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成人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和婴儿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试验Ⅰ组肌肉脂肪酸中二十一碳烷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肾周脂肪酸中硬脂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土豆渣与劣质牧草混合发酵饲料饲喂小尾寒羊可提高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羊肉营养丰富。脂肪酸而言,饲喂发酵饲料并未改变肌肉和肾周脂肪中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组间比较,试验Ⅰ组略优于试验Ⅱ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抑制剂(梧桐子油)和促进剂(罗格列酮)对绵羊背最长肌及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选用18只平均体重为(27.71±2.64)kg、生理状况相似的杂交公羊(美利奴×小尾寒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4.8%胡麻籽,梧桐子油组(W组)饲喂C组饲粮+15 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L组)饲喂C组饲粮+8 mg/d罗格列酮。试验期50 d,其中过渡期10 d,预试期5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W组背最长肌中反-11油酸(trans-11 C18∶1)、反-9,12亚油酸(trans-9,12 C18∶2)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亚麻酸(C18∶3)(n-6)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花生烯酸(C20∶1)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与C组相比,L组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is-9,trans-11 C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和PUFA/饱和脂肪酸(SFA)显著增加(P0.05),C18∶3(n-6)和SF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下脂肪中癸酸(C10∶0)、顺-9油酸(cis-9 C18∶1)和花生三烯酸(C20∶3)(n-3)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梧桐子油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20∶1的含量;饲粮中添加罗格列酮增加了绵羊背最长肌中trans-11 C18∶1、trans-9,12 C18∶2和cis-9,trans-11 CLA的含量,降低了C18∶3(n-6)的含量,增加了皮下脂肪中C10∶0、cis-9 C18∶1和C20∶3(n-3)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甘肃高山细毛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试验筛选30只健康状况良好、体况相近的60日龄甘肃高山细毛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添加2和4g·d-1牛至精油组(Ⅰ组和Ⅱ组)。饲喂3个月后每组随机屠宰6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和半腱肌测定脂肪酸组成和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结果表明:1)Ⅰ组母羊和Ⅱ组公羊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母羊(P<0.05),其他血液生化参数无显著性差异。2)各部位肌肉脂肪酸以油酸(C18:1n9c)和棕榈酸(C16:0)为主;背最长肌中,对照组母羊MUFA、UFA含量显著高于该组公羊(P<0.05),而n-6PUFA含量显著低于该组公羊(P<0.05),Ⅰ组公羊SFA含量显著高于Ⅱ组公羊(P<0.05);Ⅱ组公羊MUFA含量显著高于该组母羊及对照组、Ⅰ组公羊(P<0.05),Ⅱ组母羊PUFA含量显著高于该组公羊及对照组、Ⅰ组母羊(P<0.05),Ⅰ组公羊UFA含量显著低于Ⅱ组公羊(P<0.05);半腱肌中,对照组公羊PUFA、n-6PUFA及n-3PUFA含量显著高于该组母羊(P<0.05),Ⅱ组公羊M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Ⅰ组公羊(P<0.05),Ⅰ组公羊n-6/n-3含量显著高于该组母羊(P<0.05)。3)各部位肌肉c9t11-CLA含量均为母羊高于公羊,且Ⅰ组母羊c9t11-CLA含量显著高于该组公羊(P<0.05);Ⅱ组公羊和母羊背最长肌c9t11-CLA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公羊和母羊(P<0.05),与Ⅰ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甘肃高山细毛羊肌肉脂肪酸组成因动物性别、组织部位、添加剂添加量不同而存在差异;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提高其肌肉CLA含量,且4g·d^-1添加量效果优于2g·d^-1。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发酵杏鲍菇菌糠营养价值和对肉牛的饲喂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头6-7月龄雄性日本和牛三代牛并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不同饲粮,以牛场TMR日粮为对照组(n=6),组Ⅰ(n=7)、组Ⅱ(n=7)分别在TMR日粮中添加发酵杏鲍菇菌糠、新鲜杏鲍菌糠替代30%精料,预饲期7d,正试期70d,检测各组营养水平、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考察。[结果]发酵杏鲍菇菌糠粗蛋白含量和综合净能为11.21%、4.85 MJ/kg,新鲜杏鲍菇菌糠粗蛋白含量和综合净能为10.75%、3.48 MJ/kg。组Ⅰ日增重水平高于组Ⅱ,低于对照组,三组差异不显著(P>0.05)。组Ⅰ总蛋白(TP)、球蛋白(GL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白蛋白(ALB)显著高于组Ⅱ(P ≤ 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发酵处理提升了杏鲍菇菌糠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并且饲喂效果良好,可作为优质替代饲料用于肉牛饲养。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7~28日龄羔羊生长性能、组织器官、腹泻率及肌肉组织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况发育良好的7日龄湖羊公羔(双羔)30只,按同质性原则将羔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每只为1个重复,给2组羔羊分别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含量为0和0.2%的代乳粉,试验期为21 d。在7、14、21和28日龄晨饲前进行称重,计算各生长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并且每天饲喂羔羊的同时观察羔羊腹泻情况,计算羔羊腹泻率。在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择8只羔羊进行屠宰,屠宰后称量各组织器官重量,计算其相对指数,并采集羔羊背最长肌和肱二头肌,测量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7~14日龄羔羊的末重(P<0.05),显著提高了15~21日龄和22~28日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P<0.05),有提高7~28日龄羔羊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100);对7~28日龄羔羊腹泻率的无显著影响(P>0.05)。2)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7~28日龄羔羊胰腺重量(P<0.05),显著增加了蹄占宰前活重比例(P<0.05),对其他组织器官没有显著影响(P>0.05)。3)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羔羊皮张发育无显著影响(P>0.05)。4)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羔羊背最长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烷酸、棕榈烯酸、油酸含量和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P<0.05),显著提高了十五烷酸、肉豆蔻烯酸、神经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UFA (P<0.05);显著降低了羔羊肱二头肌UFA、SFA、MUFA、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烷酸、棕榈烯酸、油酸含量和MUFA∶PUFA (P<0.05),显著提高了PUFA、n-6PUFA、肉豆蔻烯酸、神经酸含量和SFA∶UFA、PUFA∶SFA (P<0.05)。结果表明,在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湖羊羔羊腹泻率、器官和皮张的发育无显著影响,但羔羊平均日增重和胴体重有升高趋势。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湖羊羔羊背最长肌中UFA、MUFA、MUFA∶PUFA的含量和肱二头肌UFA、SFA、MUFA、MUFA∶PUFA的含量,显著提高了湖羊羔羊背最长肌中SFA:UFA的含量和肱二头肌中PUFA、n-6PUFA、SFA∶UFA、PUFA∶SFA的含量,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对肌内脂肪酸组成比例和含量的影响,起到改善湖羊羔羊肉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野乔菜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从江香猪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选取体重约20 kg的从江香猪40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前期试验Ⅰ、Ⅱ、Ⅲ组分别以野乔菜替代10%、20%和30%的基础日粮,试验后期分别用野乔菜替代20%、30%和40%的基础日粮。育肥期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3头屠宰,取背最长肌用于脂肪酸和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①野乔菜替代不同比例基础日粮对从江香猪肌肉脂肪酸含量有一定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亚油酸、试验Ⅰ、Ⅱ组亚麻酸、试验Ⅱ组花生二烯酸和试验Ⅰ组花生四烯酸分别提高了54.69%、43.57%、62.50%、25.00%和127.10%;各试验组中,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必需脂肪酸(EFA)总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野乔菜替代部分基础日粮对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影响。对照组天门冬氨酸显著低于试验Ⅰ(P<0.05)、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试验Ⅲ组甘氨酸显著高于试验Ⅰ、Ⅱ组(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甲硫氨酸、赖氨酸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EAA/TAA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综上所述,野乔菜替代部分基础日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从江香猪肌肉PUFA和EFA含量,显著提高了部分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通过给肉仔鸡日粮中添加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评价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和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共用480只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笼,每笼20只。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日粮组成如下:(1)对照组(基础日粮);(2)试验日粮1(基础日粮+0.10%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3)试验日粮2(基础日粮+0.20%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的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然而,海藻粉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增加(P0.05)。总之,日粮中添加富含n-3脂肪酸的海藻粉能使腿肌中PUFA含量增加,SFA和MUFA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的活性促进剂(罗格列酮)和抑制剂(梧桐子油)对绵羊背最长肌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以及SCD活性的影响,试验将18只美利奴×小尾寒羊杂交公羊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梧桐子油组饲喂基础日粮+15 g/d梧桐子油,罗格列酮组饲喂基础日粮+8 mg/d罗格列酮,试验期为50d,其中过渡期10 d、预饲期5 d、正试期35 d,测定绵羊背最长肌中的FAS、LPL、ACC及SCD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梧桐子油组绵羊背最长肌中ACC和SCD酶活性显著受到抑制(P0.05),罗格列酮组绵羊背最长肌中LPL和SCD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9.
选择20头18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4组,日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组1、2和3日粮粗饲料分别以复合秸秆颗粒(50%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替代20%、50%和80%的全株玉米青贮,对照组粗饲料全部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育肥120 d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IMF)和脂肪酸含量,以研究日粮结构及粗饲料组成对肉牛肌肉脂肪沉积、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能显著提高肉牛肌肉中IMF含量(P<0.05);2)添加不同比例复合秸秆颗粒后,肉牛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硬脂酸(C18:0)和棕榈酸(C16:0)在各组肉牛中含量较高,分别为28.38%~32.18%和9.87%~11.48%;3)复合秸秆颗粒可提高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及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s含量,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n-6 PUFAs相对含量为7.23%~10.17%,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1和2(P<0.05);4)粗饲料组成影响肉牛部分功能性UFA,其中试验组1的γ-亚麻酸(C18:3n6)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3(P<0.05),而试验组2的花生四烯酸(C20:4n6)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复合秸秆颗粒替代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饲喂肉牛,能提高背最长肌IMF含量,不影响其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复合秸秆颗粒可广泛应用于肉牛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早胜牛牛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该研究测定并分析了早胜牛前腿肌、后腿肌、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的脂肪酸,并与西杂牛和奶牛公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早胜牛前腿肌、后腿肌、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均达到了51%以上,且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在4个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0.05),其中背最长肌中的油酸(C18:1n9c)含量(29.51%)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的比值(P/S)在4个组织中分别为0.18、0.22、0.10、0.01,且3个肌肉组织中的P/S值在正常范围内;早胜牛背最长肌的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含量显著低于西杂牛和奶牛公犊(P0.05),而硬脂酸(C18:0)含量却显著高于奶牛公犊。总体来看,早胜牛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脂肪酸在降低胆固醇方面更具优势,且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生产高档牛肉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三菌发酵稻草对牛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平均体质量(550±16)kg的健康延边黄牛阉牛,按体质量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只,经方差分析各组黄牛平均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饲喂育肥后期基础饲粮;试验组育肥后期基础饲粮中的稻草采用三菌发酵后的稻草。试验中稻草和小麦麸比例为6∶4,尿素添加量2%,营养液60%,三菌接种量20%,接种比例(白腐菌∶酵母菌∶康氏木霉)2∶1∶1,完全搅拌。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亚麻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油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试验牛背最长肌的氨基酸分析发现,饲喂三菌发酵稻草对试验牛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三菌发酵稻草对牛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陇东黑山羊肉品质及脂肪酸特性,本研究在庆阳市随机选取3只12月龄陇东黑山羊公羊,测定其肉品质、营养成分和肌内脂肪酸。结果表明:背最长肌的pH在5.67~6.22,属于鲜肉的正常范围,剪切力为71.74 N,熟肉率为56.37%,肉色评分为3.33;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73.82%)高于前腿肌和后腿肌(P<0.05),背最长肌和前腿肌中的粗脂肪含量高于后腿肌(P<0.05),粗灰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在3个肌肉组织中差异均不显著;3个肌肉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0.05),其中背最长肌中的油酸(C18:1n9c)含量为27.0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UFA/SFA)在背最长肌中的含量为0.33。综合分析,胴体不同部位间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有一定差异性,背最长肌肉质最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和生产高档羊肉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3月龄小尾寒羊16只,平均体重(27.36±0.59) kg,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在饲粮基础中添加活菌数为5×108CFU/g的丁酸梭菌,添加量为每只羊5 g/d。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丁酸梭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pH24 h、亮度(L*)值、黄度(b*)值、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丁酸梭菌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硬脂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背最长肌油酸、花生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丁酸梭菌组的背最长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背最长肌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α2 (AMPKα2)和肉碱脂酰转移酶1-B(CPT1-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可影响小尾寒羊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并通过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影响小尾寒羊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麸皮多糖(FWBP)对肉羊肉品质、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肌肉抗氧化酶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0只体重为(20.17±3.33)kg的6周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杂交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400 mg/kg FWBP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4 d,正试期56 d。结果表明:1)Ⅱ和Ⅲ组肉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Ⅲ和Ⅳ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蛋氨酸(Met)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组肉羊背最长肌中的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谷氨酸(Glu)和亮氨酸(Leu)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Ⅴ组肉羊背最长肌中丝氨酸(Ser)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缬氨酸(Val)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3)各试验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过氧化氢酶(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CAT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Ⅱ、Ⅳ、Ⅴ组(P<0.05)。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Ⅲ组肉羊背最长肌中肌球蛋白重链(MyHC)Ⅰ和MyHCⅡ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MyHCⅡ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Ⅳ和Ⅴ组肉羊背最长肌中MyHCⅡb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FWBP可以降低肉羊背最长肌剪切力,改善其氨基酸组成,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诱导Ⅱx型肌纤维向Ⅰ和Ⅱa型肌纤维的转化,且以添加100 mg/kg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杏鲍菇菌糠与豆粕、麸皮复合发酵基质的适宜发酵条件,并研究其对山羊的饲喂效果。试验1,以杏鲍菇菌糠为主要原料,添加不同比例的麸皮和豆粕(4%和4%、4%和2%、2%和4%、2%和2%),发酵剂使用有效微生物群(EM)原液,将发酵混合原料含水量调节至30%左右,在常温下厌氧发酵12 d后对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的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评定,并测定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取最优组合进行饲养试验。试验2,选用60只马头山羊(羯羊),随机分为5组,包括3个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试验组饲粮中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比例分别为30%、45%、60%,对照组未发酵杏鲍菇菌糠比例分别为30%和60%,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试验期为45 d,包括5 d预试期和40 d正试期。结果表明:1)豆粕和麸皮添加比例分别为4%和2%的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发酵品质最佳,且黄曲霉毒素B1含量较低,与未发酵杏鲍菇菌糠相比,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8.78%、11.56%和18.88%,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9.32%和8.29%,黄曲霉毒素B1含量低至3.03μg/kg。2)各组山羊的生产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添加比例的增加,试验羊的体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有减少的趋势,料重比和饲料成本有增加的趋势;与未发酵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为30%时相比,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添加比例为30%时体增重、平均日增重及干物质采食量提高,料重比降低。结果提示,使用EM原液发酵杏鲍菇菌糠,在发酵基质中添加4%的豆粕和2%的麸皮有助于提升发酵品质;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在山羊饲粮中添加比例以30%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张瑜 《饲料广角》2012,(8):37-40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羔羊日粮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其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影响。羔羊断奶前饲喂教槽料(教槽料分2种,试验组中含PUFA,对照组不添加),之后逐渐饲喂哺乳期日粮。其中教槽料每天可为羔羊提供70%的精料和30%的粗饲料,羔羊断奶时(58.7±2.5d),将48头羔羊根据体重和性别随机分成2组,圈于10个羊舍中饲养,断奶后羔羊的日粮仍分为两种(试验组含PUFA,对照组不添加);断奶后羔羊日粮每天可为羔羊提供80%的精料和20%的粗饲料。断奶前和断奶后用大豆油和亚麻籽油的混合物(混合比例2:1)添加到含有PUFA的羔羊日粮中。当羔羊体重达到60.3±4.2kg时将其屠宰。取出屠宰1h后羔羊皮下脂肪(SQ)和屠宰24h后羔羊第12肋骨处背最长肌(LM)样本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和其他肌肉特性。总体来看,增加断奶前后羔羊日粮中的PUFA可以明显增加羔羊SQ和肌肉组织中的总PUFA的含量,而对其生产性能和胴体特性却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选取90只乌鬃鹅,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用精饲料饲养2周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不同杏鲍菇菌糠比例日粮,预饲期7 d。杏鲍菇菌糠添加量试验I组12.70%、试验II组17.20%、试验III组21.70%和试验IV组35.00%,从22日龄起连续喂养至70日龄。常规检测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分别于4个时间点,即4、6、8和10周龄时记录试验鹅体质量变化,计算不同杏鲍菇菌糠饲料配方成本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检测结果中,杏鲍菇菌糠中含粗蛋白10.30%、粗纤维26.50%、粗灰分9.75%、粗脂肪1.35%、钙3.82%和磷0.32%,未检出黄曲霉毒素、铅、汞及镉等重金属元素;测定试验鹅4、6、8及10周体质量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6周龄时各试验组鹅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10周龄时试验I组和试验II组平均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间比较,试验IV组平均体质量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全期日增质量试验I组和试验II组日增质量显著降低(P0.05);经济效益方面,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试验III组和试验IV组的利润分别为22.68、15.73、15.69、19.16和21.03元/只。结果表明:用12.70%~35.00%杏鲍菇菌糠替代基础日粮饲喂乌鬃鹅,饲养早期(28~42日龄)替代用12.70%为宜,但12.70%和17.20%替代基础日粮在饲养后期乌鬃鹅生长性能较差,21.70%和35.00%替代基础日粮在生长后期乌鬃鹅未受到影响;饲养后期杏鲍菇菌糠替代比例越高(35.00%),饲料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努比亚山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将36只2月龄左右、健康且体重[(17.06±0.65) kg]相近的努比亚山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试验A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B组(饲喂基础日粮+0.5‰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C组(饲喂基础日粮+1.0‰复合益生菌制剂),每组12只。各组山羊每天在07:00和18:00各饲喂1次,试验期为70 d。在饲养试验结束当天09:00,每组随机选取4只体重相近的羊只称重后进行屠宰,取背最长肌,检测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试验C组山羊背最长肌中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试验A组(P<0.05);试验B、C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低于试验A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背最长肌中检测到7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试验B、C组组氨酸含量高于试验A组,其余氨基酸(除赖氨酸、天冬氨酸外)含量均低于试验A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背最长肌中检测到14种脂肪酸,其中除试验B组的二十碳三烯酸(C20∶3n6)含量显著低于试验A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脂肪酸含量均...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麻籽对育肥牛肉品质及脂肪酸的影响。选择体重接近的西门塔尔杂交牛32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其中试验Ⅰ组(对照组)、Ⅱ组、Ⅲ组和Ⅳ组牛饲喂亚麻籽的比例分别占精料0%,5%,10%和15%。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屠宰率,净肉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背膘厚度显著提高(P<0.05),试验Ⅳ组的背膘厚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57.75%,牛肉中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2)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显著降低育肥牛宰后24和48 h剪切力(P<0.01)和pH(P<0.01);3)日粮中添加亚麻籽使肉牛背最长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提高(P<0.01)。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可以改善胴体品质,优化了肉牛肌肉的脂肪酸组成,特别是显著增加了PUFA含量。综合分析,亚麻籽在育肥牛日粮中的适宜饲喂比例为精料的10%~15%。  相似文献   

20.
平菇菌糠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用平菇菌糠替代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的麸皮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性别相同、体重相近、日龄差异不超过2 d的生长期杜长大三元猪3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分成3组,每组10头。对照组不使用菌糠,第1组以5%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第2组以8%的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分别以5%、8%平菇菌糠替代同等重量的麸皮,试验组猪在试验全期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平菇菌糠替代部分麸皮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