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是枣树Ziziphus jujuba上新发生的重要害虫,以成若虫刺吸枣树幼嫩部位的汁液进行危害,造成花芽分化不良,落蕾落花,叶片穿孔,枣果畸形脱落等,经济损失严重。河南是我国枣栽培和生产大省,枣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六位。为生产绿色无公害的枣产品,该虫在河南枣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亟待开展。作者结合多年的枣树生产实践,调查研究了绿盲蝽在河南枣区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总结了枣树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以期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枣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建葡萄园注意防治绿盲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生存于杂草丛中,喜为害阔叶植物,主要寄主植物有棉花、豆类、豆科绿肥、十字花科蔬菜、麻类、向日葵等。近年来,随着葡萄、酒葡萄的发展,使杂草中的绿盲蝽找到了适宜的寄主,转而为害葡萄的嫩梢、嫩叶,成为葡萄、酒葡萄上的主要害虫,给新建园造成很大损失。卢龙县新发展的1800hm2酒葡萄在1999年春季普遍发生绿盲蝽,据调查,一般地块被害株率30%~50%,严重地块达到100%,上年栽植棉花的地块发生严重。 绿盲蝽为害葡萄,用刺吸式口器刺吸葡萄嫩芽、嫩叶,被害嫩叶呈浅褐色,皱缩,上面…  相似文献   

3.
枣树绿盲蝽象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沧州是著名的金丝小枣主产区 ,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2 0 0 1~ 2 0 0 2年沧州枣区绿盲蝽象发生严重 ,受害造成小枣减产 15 %~ 30 % ,不少枣园局部或大部分绝产。1 危害及发病规律绿盲蝽象以成虫、若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果实汁液。幼芽及叶片受害时 ,先在新叶上现出枯死小斑点 ,随着生长枯死斑扩大 ,出现不规则小孔 ,俗称“破叶疯” ,严重时不能正常抽枝、展叶 ;花蕾受害后干枯脱落 ;幼果受害后脱落或刺吸处后期被病菌侵染 ,严重影响枣果的产量和品质。绿盲蝽象在沧州地区每年发生4~ 5代 ,以卵在树下杂草和浅层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4.
绿盲椿象属于半翅目,盲椿科,俗名小臭虫、破头疯,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主要危害枣、梨、苹果等果树及棉花、甜菜、烟草、茶叶、苜蓿等经济作物,是带毒昆虫之一。以成虫或若虫刺吸植物幼芽、叶、花、果和枝的汁液。因寄主植物较杂,可相互传染多种病害。  相似文献   

5.
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盲蝽学名LygusLucorumMeyer -Dtiro ,又名小臭虫、花叶虫 ,属半翅目 ,盲蝽科 ,杂食性害虫 ,为害多种果树、蔬菜、棉花、苜蓿等经济作物。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 ,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危害日益严重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直接影响到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结合近几年生产实践 ,就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发生及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1 为害症状绿盲蝽主要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为害葡萄的幼芽、嫩叶、花蕾和幼果 ,造成细胞坏死或促使其畸形生长。被害嫩叶先出现枯死小点 ,随叶芽伸展 ,小点变成…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我国枣栽培和生产大省,绿盲蝽是近几年在枣树上新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采用目测法、扫网法和震落法对新郑和内黄两大枣区盲蝽的发生种类和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色板诱杀和性诱剂诱杀法对上述两大枣区绿盲蝽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新郑和内黄枣区发生及造成为害的种类均以绿盲蝽为主,其次为三点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亦有少量发生;绿盲蝽在枣园的发生为害及其种群消长动态与枣树的生长发育期紧密相连,在以上两大枣区均有5个发生高峰期。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套绿盲蝽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绿盲蝽蟓Lygus lucorum Meyer-Dür的危害,在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产区对绿盲蝽蟓在树冠内的空间分布及第1代若虫对不同年龄枣股的危害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代若虫主要危害枣股,8~15 a生枣树的多年生枣股受害占受害枣股的40%以上。绿盲蝽蟓在树冠不同高度层对枣果造成的危害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绿盲蝽蟓对枣果造成的危害差异极显著,精细管理、粗放管理和对照的枣果受害率分别为13.96%,23.25%和41.68%。  相似文献   

8.
刺吸式害虫种类繁多,1年发生很多代,对常见的一些木虱类、网蝽类、婵类3种刺吸式害虫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做一些介绍和说明。  相似文献   

9.
家居花木害虫主要有食叶害虫、刺吸害虫、蛀干害虫三类。食叶害虫主要有蛾蝶类幼虫及叶蜂、金花虫等,多以咀嚼式口器啃食花木叶片及花蕾;刺吸害虫主要有蚜、蟥、蚧、叶蝉、蝽象等,多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花木汁液导致花木枯萎死亡;蛀干害虫主要有天牛、吉丁虫、茎蜂等,以钻蛀花木枝干为生,  相似文献   

10.
高温高湿的季节,正是枣果白熟期,这一时期最适宜各种病菌繁殖,炭疽病(俗称烧茄子病)发作开始,并有大面积发生的可能。经调查表明:那些用木质化枣吊结果的枣园炭疽病发生严重。受害的枣果肩部有浅黄色斑点,进而出现水渍状斑点后塌陷,病斑最后呈红褐色,使枣果提前脱落,不能食用。该病菌主要是由剌吸式口器害虫刺吸汁液后伤口感染造成的。如叶蝉、壁虱、蝽蟓等害虫危害极大,受害枣果遇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时,发病早且重。因此,在防病治病的同时必须结合防虫治虫,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防治实践,最终筛选出了适合防治不同种类园林刺吸式害虫的高效低毒农药种类:防治蜡蝉类刺吸式害虫可考虑用敌杀死和印楝素;防治蚜虫类刺吸式园林害虫可优先考虑用蚧宝、蓟蚜虱净、百虫杀;防治网蝽类园林刺吸式害虫可考虑应用吡虫啉、苦参碱、阿维菌素、敌杀死等4种农药;防治螨类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时可考虑应用阿维菌素、苦参碱及克螨净这3种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防治时具体施用浓度需根据害虫的种类、寄主种类、使用时间及环境条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陕西黄河沿岸枣区害虫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了陕西省黄河沿岸枣树害虫种类和危害情况,结果发现危害枣树的害虫有64种。其中鞘翅目害虫和鳞翅目害虫分别为21种和17种,分别占32.8%和占26.6%,这两类害虫占全部害虫种类一半以上。枣飞象在陕北枣区发生严重,造成植株二次抽梢,推迟开花和结果,影响果实如期成熟。绿盲蝽在渭北沿黄区域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对不同处理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几种寄主植物对绿盲蝽雌虫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黄豆、棉花、苜蓿、具花枣枝和辣椒。与纯净空气相比,黄豆接虫26头时对绿盲蝽雌虫具有超显著的引诱作用,但接虫60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了显著的驱避作用;与健康黄豆植株相比,在黄豆接虫26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明显的引诱作用,但在黄豆接虫34头时,对绿盲蝽雌虫产生极显著地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4~2002年期间,通过林间调查采集标本鉴定、查阅历史资料,查对有关单位标本等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半翅目(Hem iptera)昆虫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整理记录半翅目昆虫13科71种,其中:盲蝽科16种、土蝽科1种、长蝽科8种、红蝽科1种、蛛缘蝽科1种、缘蝽科4种、同蝽科4种、蝽科21种、异蝽科1种、网蝽科3种、姬蝽科5种、猎蝽科3种、花蝽科3种。按食性分,植食性的59种,捕食性的12种。查清了它们的分布,分析了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竹后刺长蝽(Pirkimerus japonicus Hid-aka)属半翅目、长蝽科,是一种危害毛竹竹材的重要害虫。据目前所知,竹后刺长蝽分布在日本和我国南部。据调查,仙居县受竹后刺长蝽危害的毛竹林面积达二千多亩。国营萍溪林场小屋基林区(包括与林场接壤的东阳县高二  相似文献   

16.
蝽类是昆虫纲中一个较大类群,大多数是农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有些则是害虫的捕食性天敌。笔者于1982—1984年,分别到江山、常山、开化、磐安、云和、景宁、龙泉、丽水、杭州、富阳、桐庐、建德等县采集了蝽类标本120余种,除部分盲蝽、花蝽、小长蝽等尚未鉴定外,已定学名70余种。在此基础上,将有关蝽类的材料汇总,编成这一名录,供有关同志参考。本名录共记载15科、135种,其中有全国新记录2种,省新记录7种,对部分蝽类补充了寄主和分布地。  相似文献   

17.
油茶蝽油茶蝽(Poecilocoris latus Dallas)又名臭屁虫,属半翅目盾蝽科,是油茶、茶树等植物害虫。若虫及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油茶果实及嫩梢、嫩叶组织内吸取汁液,使果皮呈灰绿色,粗糙,凸凹不平的症状,能引起  相似文献   

18.
1997年-2003年对发生在广西上林县大丰镇八角林区的一种新害虫——八角泡盾盲蝽Pseudodoniella sp.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该害虫在广西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1a发生3-4代,霜降后以成虫在枝干隐蔽处越冬,翌年3—4月成虫交配产卵,5月中下旬若虫陆续孵化。除越冬代外,其它世代重叠。以若虫、成虫刺吸花蕾、嫩果、枝梢,引起落花、落果、枝梢萎蔫。  相似文献   

19.
<正> 竹后刺长蝽Pirkimerus japonicus(Hida-ha)属半翅目长蝽科。该虫群居于毛竹茎杆内隐蔽生活。成虫借助其它害虫的虫孔和伤口侵入毛竹或外出传播。目前在江西省分布于万载、宜春、及南昌等县市。竹后刺长蝽以剌吸式的口器吸食毛竹杆基膜与内壁皮层上的糖分等营养物质。被害部位常变成红褐色斑、发黑,节底腐蚀和枯烂。据我们调查,此虫借其它害虫的孔洞蔓延,有的可蔓延至20节左右,以中间几节虫口密度最大,最多可达2000多头。为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我们1979年6  相似文献   

20.
林间调查发现,高山榕盲蝽若虫及成虫以刺吸式口器群集于叶片取食,叶片被害处形成红褐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点,受害严重时,斑点连成一片,形成花斑,甚至全叶失绿变白。珠三角地区高山榕盲蝽发生普遍,该虫对高山榕株危害率达100%,叶片危害率高达80%以上。高山榕盲蝽自然种群性别比例为1∶0.33(237∶78)。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解剖榕盲蝽雌雄成虫发现:雌虫腹部较粗壮,腹部末端椭圆形,有少量刚毛分布。腹部末端有一细长"羊角状"黑褐色斑纹。雄虫腹部狭长,末端呈锤状。雄成虫腹部末端两侧对称黑斑间有一大一小倒三角形浅褐色斑。雄虫阳基侧突尖锥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