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鲢、鳙鱼种生产大多采用粪肥和绿肥进行肥水培育,但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却使粪肥和绿肥的量在显著减少,而生活污水量却在急剧增加,许多地处城郊的池塘水源补给除降雨外全部都是依靠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 COD、 BOD5含量较高,营养盐丰富,过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池塘全引起缺氧,甚至泛塘死鱼。如果污水量控制得当可作为很好的养鱼肥料,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多年来,我们采用生活污水进行大规格鲢、鳙鱼种的培育,取得了年产 3茬、体长 14 cm以上的大规格鱼种 11 563.5 kg/hm2的好效果。 1池塘及水质条件 池塘应建在污水来…  相似文献   

2.
《内陆水产》1989,(1):32-32
要使亲鱼发育成熟并达到催产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饲养条件。因此,必须重视亲鱼的培育工作。对亲鱼的饲养管理一定要抓住三个环节、即产后、冬季、春季三个阶段。 (1)产后阶段亲鱼产卵后。体力消耗很大,因此,产卵后要抓紧亲鱼的培育,尽快地使其恢复体力。鲢、的亲鱼池在这一阶段应保持水质肥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池塘施肥应根据水色而定,做到少施、勤施,看水施肥。一般平均每月每亩为750—1000公斤,并适当加些新水,防止泛塘。肥料要因地制宜。鲢鱼池以培育浮游植物为主,一般施人粪尿70%。牛粪30%,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鳙鱼池以培育浮游动物为主,施人粪尿  相似文献   

3.
正病因因浮游动物异常增殖导致池塘缺氧,引起养殖鱼类浮头甚至泛塘(见图1,3)。主要症状清晨缺氧时可见池塘周围有大量活跃运动的白点状虫体(见图2),池塘水色清瘦。流行病学发生在池塘底泥较厚或者水质恶化时。  相似文献   

4.
正9月份,入秋后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凉爽,昼夜温差明显,池塘水温降低,各种养殖病害的危害程度逐渐减弱。预测气温在1 3℃~3 0℃之间,养殖水温在1 2℃~2 5℃之间。此时,池塘载鱼量大,鱼类容易发生缺氧浮头、泛塘等事故,应加强池塘日常管理,做好水质调控,防止因天气突变引起鱼类浮头或泛塘事故发生。本月疾病预防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害为主。  相似文献   

5.
鲢、鳙、草鱼在淮北地区通过人工培育能够二次产卵,是家鱼人工繁殖生产的一大突破,是对夏季发生旱、涝地区造成自然灾害补充秋季鱼苗不足的有力措施,是节约成本、提高鱼苗产量的好方法。一、亲鱼培育池基本条件及放养密度亲鱼池的位置要接近水源,排灌水方便,有利于调节水质。水质肥沃,保水力强的池塘,宜作为鲢、鳙鱼的培育塘;水质瘠瘦,微流失水的池塘,宜作为草鱼塘。面积3亩~4亩为宜,水深1.5m左右,长方形为好。鲢、鳙鱼培育池应有20cm深的池塘淤泥,易培育肥沃水质。草鱼培育池应少含或不含淤泥。亲鱼培育池应以主养一…  相似文献   

6.
王武 《水产学报》1981,5(4):351-360
由蓝绿色裸甲藻(Gymnodinium,sp.)形成的蓝绿色水华是无锡渔区高产鱼池典型水质之一。本文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池塘培育和控制以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蓝绿裸甲藻水华具喜温、喜光、喜有机氮肥,喜红褐色水色(生物因子),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等生态特点。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理化条件较差,特别是藻体繁殖过度,极易恶化水质,造成鱼类泛池。采用增施有机氮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水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和控制该藻的繁殖。经鱼类消化道镜检表明,蓝绿裸甲藻能被鲢、鳙鱼及鲤、鲫、罗非鱼鱼种大量摄食,并被鱼类消化。对无锡河埒渔业一队成鱼池三年统计,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鲢鳙鱼净产量比无水华池高33.4~37.5%。  相似文献   

7.
城郊渔业是城市商品鱼供应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池塘养殖品种结构一直沿袭以鲢、鳙鱼为主的传统的养殖方式,鲢、鳙鱼当家,其它优质鱼类仅为搭头,随着城乡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优质鱼类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因此,调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增加优质鱼比重,从根本上改变供应鱼货质量的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养鱼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养鱼水体污染,鼓励农民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种草养鱼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将种草养鱼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正确选择养鱼模式养殖品种以草鱼、鳊鱼、鲂鱼等草食性鱼为主,放养模式可采用:一是80∶20池塘主养模式。以养殖草食性鱼为主,全部投喂青草饲料,养成时草食性鱼的产量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搭配部分鲢、鳙鱼以调节水质。二是多品种混养模式。放养的草食性鱼种数量占投放鱼种总重量的50%以上,混养35%左右的鲢、鳙鱼等肥水性鱼类和15%左右的鲤、鲫鱼等杂食性鱼类,适当搭配几尾肉食性鱼类,如加州…  相似文献   

9.
《科学养鱼》2002,(8):61-61
池塘养鱼(虾、蟹)常会遇到泛池和水变两种情况。水变通常伴随着泛池,甚至引起池塘鱼类死亡。近两年来部分地区6~8月份持续高温,严重干旱,绝大多数池塘水体交换量少,水质总体条件极差,由于水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增多,我们先后在不同地区现场处理了多起水变病例,效果较好,现作简要介绍:一、水变与泛塘池塘中浮游植物急剧地大批死亡,使水质由原来的高肥度水变为缺氧甚至有毒的坏水称为水变;由于水质变坏缺氧而造成鱼类严重浮头甚至大批死亡叫泛池,二者常常同时发生,造成严重损失。二、水变的过程及实质水变一般是池水由…  相似文献   

10.
<正>8月份,是全年中水温最高时期,池塘负荷最大,鱼类食欲旺盛、摄食量大,很容易发生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事故。预计寄生虫病害和细菌性疾病仍为多发疾病。各养殖场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调控,预防养殖鱼类发生浮头或泛塘事故,积极做好鱼病预防工作。一、病情预测1.草鱼、鲤鱼、鲢鳙鱼易发生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及车轮虫、锚头鳋等寄生虫病害,鲤鱼、锦鲤还要预防锦鲤疱疹病毒病。重点关注区域为兰州、白银、酒泉、临夏、庆阳等地区养殖场。  相似文献   

11.
鲢鳙鱼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以鲢鳙鱼为主的养殖结构在生产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鲢鱼商品价值低、肉质差、刺多,加之上市规格小,肥满度差,可食比例小,不受消费者欢迎;另外鲢鱼耐缺氧能力低,易腐烂变质,不利于贮存和长途运输,故鲢鱼的经济价值较低。草鱼、鲤鱼、鲫鱼、鳊鱼等优质鱼类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竞争能力强,但产量比重小。提高优质鱼的养殖比重,改变目前的水产养殖结构,逐步使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从“搭头”变为“大头”,形成以草、鲤、鲫、鳊等优良品种为主的池塘养殖品种结构,是池塘养鱼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治之年,人心思治。革新养鱼技术,促进淡水渔业的发展,已成为水产战线上的当务之急。在池塘养殖业中,目前国内养殖高产池塘的放养,一般是以鲢、鳙鱼为主,搭配草、青、鲤、鳊、鲴等鱼类。亩产一般在1500百左右,广东兴宁苗种场73年在一口四亩塘中,以鲢、鳙、鲮鱼为主,草鱼次之,搭配多种鱼类,共放养16个品种,获亩产2535斤的高产记录。但是,总产中鲢、鳙鱼所占的比重大,在商品质量及经济价值上,均不如草、鲤鱼。同时,鲢、鳙鱼的饵料因受到水体自然生产率的限制,不革新养殖制度就难已继续提高池塘养鱼单产。能否以草、鲤鱼为主的放养,适当搭配鲢、鳙等其它鱼类,促进池塘养鱼高产(尤  相似文献   

13.
为缩短乌鳢养殖周期,探索鱼苗当年养成的高产技术,笔者于1997年~1998年在沉江市鱼类良种繁育场进行了乌鳢孵化鱼苗当年养成商品鱼的试验。1材料与方法1.l池塘条件2口池塘,面积各为333n。’,他深Zm,水深1.sin,底质为沙壤上,淤泥lOom,水质呈弱碱性,排灌方便,进水口高出池塘水位20cm,以防灌水时马鲢逆游而消耗体力。1.2隐蔽物设置池中种植水葫芦、水花生、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7月鱼种放养时隐蔽物占池塘面积20%,8~10月占30%~40%,10月底后占Ic%。1.3苗种培育通过自留鸟鲤亲鱼的人工繁殖获得鱼苗,1997年5月8日催产,…  相似文献   

14.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水质情况灵活掌握增氧机开机时间和次数,以保证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每亩放养规格为250~500克的鲢、鳙鱼各15~20尾,控制浮游生物的繁殖,调节水质。池塘可投入适量水花生、水葫芦供鳜鱼栖息,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鲢鳙鱼是我国池塘套养的主要滤食性鱼类,近年来由于鳙鱼价格上涨,大规格鳙鱼更是市场走俏,价格6.0元/kg以上,逢年过节销价更高。如何调整盐碱水体池塘鲢鳙鱼的放养比例,提高鳙鱼的产量,尤其是大规格鳙鱼的产量,对于增加鱼池经济效益有一定的意义。1材料1.1试验地点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合阳基地,位于黄河中上游合阳段滩涂,水质为盐碱水。1.2试验池塘试验池1,面积14.25亩,水深2~2.5米,底泥40~50厘米,池配3千瓦增氧机1台;试验池2,面积14.25亩,水深2~3.5米,底泥40~45厘米,池配3千瓦增氧机2台。1.3水源地下水上渗补充,试验池1不易加水,试验池2…  相似文献   

16.
杨保国 《内陆水产》2002,27(11):30-30
秋冬季节,亲鱼性腺正处于发育早期,这个阶段亲鱼培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亲鱼怀卵量的多少,同时决定着翌年春季亲鱼人工繁殖的成败。因此,必须重视亲鱼的秋冬季节培育工作。1看水施肥鲢、鳙鱼是以浮游生物为食,通过施肥促使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如果鲢、鳙鱼饵料充足,性腺发育就好。因此,看水施肥是养好鲢、鳙亲鱼的关键。特别在入冬前,应加强施肥,一般每周每667米2施有机肥500千克左右,使水色转浓,这样冬季水色就不易变淡,如果入冬前水色就不很浓,一入冬季,寒霜冷流就会使水色骤然变淡,达不到肥水养鲢、鳙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混合饲料主养鳙鱼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培育鲢、鳙鱼的传统方法是以施肥为主,投饵为辅,一般鲢鱼占放养量的70~80%,鳙鱼占20~30%,致使鲢鱼种数量多,鳙鱼种  相似文献   

18.
1确定混养种类河蟹主要营底栖生活,处于水体的底层。草鳊鱼生活于水体中下层,鲢、鳙鱼生活于水体上层。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我们混养的种类是鲢、鳙、草、鳊。河蟹、草、鳊的粪便是培养浮游生物的良好肥料,同时也能提供一些碎屑为鲢、鳙鱼创造良好的饲料条件,同时由于鲢、鳙鱼的摄食,净化了水质,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2改善池塘生态条件养殖池塘水面4亩,水位最高可控制在2m左右,排灌方便。3月中旬在做好严密的常规清塘消毒半月后过滤进水0.8m。为了培肥水质,进水后,每亩投200kg鸡粪作基肥,并在池四…  相似文献   

19.
淡水池塘养殖中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的颜色、水色的变化来判断的,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形成的,其中浮游植物是主要因素。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有的水色适合鱼类生长,有的不适合鱼类生长,如何根据水色的变化来判断养殖水质的优劣.  相似文献   

20.
鲢、鳙鱼是我国池塘养殖和天然水域增殖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占池塘养鱼总产量的50%左右,占湖泊、水库养鱼总产量的70—90%。鲢、鳙鱼又是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在我国悠久的鱼类养殖史上,鲢、鳙鱼素有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