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设计不同药液量、喷雾方法(细雾、粗雾)防治水稻后期发生的重要病虫害。结果表明,在药剂有效成分用量相同时,对于发生在稻株上部的穗颈瘟、穗腐病和稻纵卷叶螟,同一品种和相同药液量下,细雾喷雾防效最好,粗雾喷雾防效最差;第1次喷细雾第2次喷粗雾,或第1次喷粗雾第2次细雾防效相当。同一品种相同喷雾方法,以用药量675 L/hm2或750 L/hm2防效最好,其次是900 L/hm2、1200 L/hm2和450 L/hm2,最差的是225 L/hm2。对于发生在稻株中下部的纹枯病和稻飞虱,同一品种相同药液量时,2次粗雾喷雾防效最好,其次是第1次喷细雾第2次喷粗雾,再次是第1次喷粗雾第2次喷细雾,2次细雾喷雾防效最差。无论是发生在上部的病虫害,还是发生在中下部的病虫害,药液量和喷雾方法相同,对秀水09的防效均好于对甬优12。同一品种相同喷雾方法,以900 L/hm2药液量防效最好,其次是1200 L/hm2和750 L/hm2,药液量少于900 L/hm2时,防效随药液量减少而下降。225 L/hm2药液量且采用细雾喷雾,对纹枯病和稻飞虱的防效均低于50%,特别是对甬优12的防效更差。但在有效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并非药液量越多防效就越好。  相似文献   

2.
甲维盐微乳剂药液在水稻叶面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由0.5%甲维盐微乳剂配成的浓度为0.78~12.50mg/L药液在水稻叶上的表面张力特性及展布情况。结果表明,1.56~12.50mg/L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临界表面张力。将0.05mL药液点滴在水稻叶上的瞬间,不同浓度药液的接触角不同,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并且药液浓度越高接触角变小就越快,最终,药液中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药滴(3.12、6.25和12.50mg/L)在水稻叶上完全展布,而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没有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药滴(1.56mg/L)则不能在水稻叶上完全展布。在相同的浓度下,1.56~100mg/L的甲维盐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而甲维盐乳油药液的表面张力大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并且前者在水稻叶面的滞留量明显多于后者。盆栽试验表明,相同浓度下微乳剂的保苗效果始于乳油,证明了微乳剂对药剂理化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有的农民朋友配兑使用农药 ,往往凭感觉 ,造成药液效果微小 ,或完全无效 ,这已成为使用农药的误区。农药有酸碱属性之分。功能不同 ,酸碱属性相同的农药配兑使用 ,会各行其效。功能相同 ,而酸碱属性不同 ,且酸碱含量相当的农药配兑使用 ,由于相互作用 ,会生成盐和水 ,在酸碱含量不相当时 ,药液只能发挥很小的效益 ,这是因为含量高的被含量低的抵消后 ,剩余的部分在起作用。不遵循这些规律配兑使用农药的农民见药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误认为是药量不足 ,而一味地加大药量 ,造成虫害和庄稼同归于尽的悲剧。即使是能配兑使用的农药 ,有的药液因…  相似文献   

4.
超低量电动喷雾器(上海明光仪表厂产。Ⅰ型。以下简称超低量)是通过每分钟9000转的高速叶轮产生的离心力等作用,使流来的药液在叶轮上作螺旋形的离心作用,铺成螺旋扇形,即药液被“碾成”几十微米的薄层,分子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防治棉苗蚜虫主要是喷雾或涂茎。喷雾法易造成药液流失,亦不利于保护利用天敌。涂茎法尽管效果好、成本低、避免杀伤天敌,但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从1984年开始,我区试验用高浓度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内吸农药滴心的方法来取代喷雾或涂茎法,1986~1987年两年推广面积达80万亩。具体方法是用普通喷雾器,将喷头用2~8层细布包好,装入药液后压半气,使药液以滴状流出,滴在棉苗的心叶里,通过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果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15000的赤霉素药液对果蔗的多数农艺性状、全部产量性状、绝大多数商品性状和全部工艺性状及抗螟性等都具有正效应,是本试验中对果蔗效果最佳的浓度;浓度为1∶5000的赤霉素药液对果蔗多数农艺性状、多数产量性状、多数商品性状、大多数工艺性状等都具有正效应,是本试验中对果蔗的效果次佳的浓度;浓度为1∶7500的赤霉素药液对果蔗的多数农艺性状、全部产量性状、多数商品性状、多数工艺性状等都具有负效应,是本试验中对果蔗效果最差的浓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物试验结合仪器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助剂对除草剂硝磺草酮的增效及相关机制和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助剂均能改变药液物理性状,提高硝磺草酮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添加助剂后硝磺草酮药液稳定性增加、药液液滴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药液黏度提高是其杂草防除效率提升的主要物理机制。液相色谱分析证明,助剂对硝磺草酮在苘麻叶片上的吸收增量排序为新型复合类油剂>新型复合类水剂>有机硅类助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类助剂。5种供试助剂中,新型复合类油剂、水剂对药液性状影响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在苘麻叶片上的吸收量129.74%~176.59%、112.87%~147.63%;对玉米田间杂草增效作用最明显,提高21.05%~22.24%;对玉米各阶段生长发育有显著促进作用,最终提高产量15.85%~17.38%。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物测定、仪器分析及田间试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助剂对莠去津的增效作用以及对玉米和蚯蚓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莠去津增效顺序为复合型助剂 > 有机硅助剂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肥类助剂 > 油类助剂 > 糖类助剂,复合型助剂对35%莠去津悬浮剂增效效果最佳。通过对药液物理性状研究表明,助剂能够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和干燥时间,增加扩展直径和药液最大持留量。各类助剂对玉米和蚯蚓没有危害,与莠去津混用时可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复合助剂和有机硅助剂与莠去津混合使用能够显著降低药液在土壤中的淋溶,提高土层深度25~35 cm范围内蚯蚓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表面张力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滴在水稻叶面的行为特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浓度为0、50、100、200、500和1000 mg/L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液在水稻叶面上的表面张力特性及展布情况。结果表明50~1000 mg/L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将0.05 mL药液点滴在水稻叶上的瞬间,接触角均为135°左右,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最终,药液中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200、500和1000 mg/L的药滴在稻叶上完全展布。因表面张力大,稻叶上彼此靠近的0.05 mL水滴能聚合成大水珠,同样体积的杀虫单微乳剂500 mg/L的药滴,虽不能使它在点滴后立即展布,但能均匀地分布在水稻叶上。  相似文献   

10.
超低量喷雾对棉虫防治的效果与分析龚春生(九江农业学校西二路332000)超低量喷雾是利用工作部件─—齿盘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把药液薄膜推向齿盘外缘,并由齿盘外缘的细齿以丝状抛出,药液细丝由于表面张力和四周空气的摩擦及空气撞击等作用形成云雾,飘移沉积...  相似文献   

11.
刚果12号桉离体组织的多倍体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下胚轴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及丛生芽为材料,采用浸渍法、点滴法、混培法等3种秋水仙碱处理法对其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在诱导愈伤组织时,浸渍法以处理时间为10 h与药液处理浓度为7 500mg/L、处理时间为22 h与药液处理浓度为2 500 mg/L的2个组合变异率最高,达到40%,点滴法以药液处理浓度为2 500mg/L变异率最高,达到42.9%;在诱导不定芽时,混培法以药液浓度为40 mg/L处理10 d的变异率最高,达到22.5%,点滴法以药液浓度为2 500mg/L的处理变异率最高,达到26.7%.多倍体植株形态特征表现为叶片肥厚宽大,叶色浓绿,茎较粗壮、气孔较大且数目较少,其染色体数目变为2n=4X=44.  相似文献   

12.
大豆菌核病在黑龙江省1986、1987年连续两年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220万亩和 160万亩。发病株率严重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产,对大豆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室内药剂筛选 用5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30%复方多菌灵、20%粉锈宁、50%速克灵、50%农 利灵、40%菌核净等药剂,均配成50ppm药液,用微量喷雾器喷洒于黑农26号大豆幼苗 的2片复叶上,每盆2株喷药液5毫升,每种药喷3盆,药液干后4小时接菌。病菌为  相似文献   

13.
无人机施药液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丰3WQF120-12型植保无人机喷施540 g·L-1“棉海”悬浮剂和40%(质量分数)乙烯利水剂,设计不同施药液量处理,研究植保无人机不同施药液量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1次施药后5~7 d,不同无人机处理的脱叶率随施药液量提高而上升,施药液量为22.5 L·hm-2时脱叶效果最佳;(2)从第2次药后13 d(第1次药后20 d)的脱叶效果来看,第2次施药液量为22.5 L·hm-2时脱叶效果最好,脱叶率在92.70%~97.02%,脱叶效果优于第2次施药量为15 L·hm-2和18 L·hm-2的处理;(3)植保无人机采用3种施药量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和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可为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施药液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吡虫啉对异色瓢虫捕食和繁殖行为的影响,观察喷施稀释2400、3600、4800、6000倍的吡虫啉药液和清水(CK)后,异色瓢虫的捕食量、取食率、产卵历期和产卵量。结果表明:随着吡虫啉浓度的增加,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减弱、捕食量减少、产卵量减少;但是,喷施稀释6000倍的吡虫啉药液后,异色瓢虫的捕食量和产卵量均大于清水对照处理,说明低浓度吡虫啉药液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和繁殖有促进作用。因而,在实际生产中,田间蚜量较大时,可在释放异色瓢虫后,喷施低浓度吡虫啉与异色瓢虫协同防治蚜虫。  相似文献   

15.
"丝润"是农业部推广的新一代有机助剂,具有优异的润湿性能,能使药液在叶面迅速铺展,合理使用,可有效减少农药流失,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为了验证其  相似文献   

16.
当今现有农药利用率低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非靶标生物和人畜安全受影响,以及环境污染等。如何提高现有农药的利用率迫在眉睫。为提高芒果生产中杀菌剂的有效利用率,结合芒果的特性,研究添加农药助剂对杀菌剂在芒果叶片上润湿展布性和农药持留量的影响,为农药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杀菌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液体在芒果叶片的接触角及不同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根据表面张力及接触角结果,获取芒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以及助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通过添加助剂,分析其对药液在芒果叶片表面上展布和最大持留量(maximum retention, Rm)的影响。本研究中,助剂380从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得到,结果表明,助剂380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增加药液在叶面的润湿展布,对常用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药剂表面张力值的降低范围为23.54%~75.94%,最低可达(17.62±0.65)mN/m,低于芒果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且加入助剂的药液能很好地在芒果叶面上展布,在芒果叶上的持留量显著增加,最大增加率为203.53%。因此,在芒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助剂380来提升药液在作物叶面的展布效果和持液量,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多效唑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多效唑对水稻苗期生长的作用,我们在水稻秧苗期进行了多效唑应用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水稻品忡;辽梗326。处理1用200ppm多效唑药液浸种2日,再用清水浸种3日,然后催芽播种。处理2用200ppm多效唑药液浸种5天,催芽播种。处理3种子经浸种灵消毒、催芽、播种后,在秧苗1.5叶期用200PPm多双隆药液均匀喷雾。以常规育苗为对照,种子消毒用浸种灵.催芽播种。各处理的水肥管理相问。2结果与分析试验结果列于附表。由附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加味天麻胶囊干燥工艺,确定最佳干燥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进样速度(A)、进风温度(B)及药液相对密度(C),做为影响喷雾干燥的三个主要相关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研究,考察粒度水分、粒度合格率及生产效率。结果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进样速度10m L/min,药液相对密度为1.18g/m L,进风口温度为120℃时喷雾干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区棉花枯萎病蔓延较快,危害加重,局部无收。用多菌灵胶悬剂药液消毒棉种,杜绝带菌的棉子传播,是综合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因春季低温,阴雨天多,不便棉种消毒处理,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以粮为綱,全面发展”的方针,促进茶叶增产,以满足国內外对茶叶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在赤岩大队茶叶队对茶树进行了喷洒“九二○“的试验。该大队二百亩茶园,一九七三年春茶大部分都喷了“九二○”,药液的浓度为百万分之五十,每百斤药液加一斤尿素,普遍在一叶包心时喷洒,喷后十天即见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