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北京农业》2013,(14):15-16
<正>什么是"懒"蚂蚁效应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懒"蚂蚁效应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3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相似文献   

3.
蚂蚁药名“玄驹”,系传统的滋补良药。我国有2000多个蚂蚁品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是无毒无害的“拟黑多刺蚂蚁”。因蚂蚁以瓜皮果核及剩饭等为主要食物,且抗病力强,死蚁、活蚁皆可利用,所以养殖蚂蚁投资少、风险小。  相似文献   

4.
“团鱼加苋菜,吃了死得快”。这是流传于湖南新邵县、且被实践多次验证的一句俗语。俗语中的团鱼即王八、鳖鱼。大多数食物“吃在一起”,并无妨碍,可是有少数食物吃在一起却会出现“撞车”现象,甚至危及生命。为了防止食物间出现“撞车”现象。要记住以下“冤家”名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中国食物安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物数量上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物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物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  相似文献   

6.
1 食物纤维也称膳食纤维,英文名称为Dietery Fiber,它虽然不具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营养作用,但它的保健价值和生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人体健康所必不可缺少的。因此,目前已认定它为第七大营养素。谷物是食物纤维的主要供给源,然而在现代饮食生活中,食物纤维的绝大部分在各类精制过程中被坏掉了,精米、精面已不能作为食物纤维的供给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来临,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的质量,食物纤维被看成“废料”的时代已结束,西方“文明病”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开发利用食物纤维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丁锐  殷伟  王晨  韩立民 《世界农业》2023,(3):108-119
在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陆域食物生产局限难以突破的背景下,“蓝色粮仓”对保障中国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与头足类五类海产品,以及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两种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在计算2003—2019年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量与海产品营养生产量的基础上,分析“蓝色粮仓”对中国食物营养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是需求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2003—2019年,中国海产品营养产量呈现4阶段波动变化,其中海水养殖能量、蛋白质与脂肪贡献率总体呈现阶梯式增长趋势,海洋捕捞贡献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各类海产品中鱼类营养生产量占比最高,其次是贝类与甲壳类,藻类、头足类占比都较小。(3)据预测,未来海产品能量、蛋白质与脂肪贡献率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将分别达到2.15%、11.71%与1.66%。因而,“蓝色粮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特别是动物蛋白需求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应加快“蓝色粮仓”建设,强化其在中国食物营养中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2004,(5):37-37
人有不同的体质,食物也有不同的属性,具有不同的功效。在每日的饮食生活中,应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才会有益健康,所以吃也需对号入座。 食物属性分“寒、热、温、凉”四种,是从食物作用于身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一致。其中,寒与凉同性,皆有清热泻火和解毒作用;所以寒凉性的食物就具有清热泻火、平肝安神等作用,亦或有抑制交感神经亢奋的作用。这类的食物有西瓜、苦瓜、绿豆等,夏天宜喝绿豆粥,就是因为它具有消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食物安全公共管理体系——以“奶粉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以“奶粉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分析我国目前食物安全公共管理体系的现状,提出优化我国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通过对“粮-猪农业”和草地农业的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国饲料用粮成为粮食生产主要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坚持传统的“粮-猪农业”,饲料用粮需求数量巨大,这种传统的农业方式势必对中国的食物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将人食与畜食分开,走节粮型、非粮型饲料道路是减小粮食生产压力、优化中国人口食物结构、确保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并要求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快贵州农业发展,落实中央和贵州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稳定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逐步提高贵州省食物自给水平,本文依照“大粮食”的理念,就实施食物保障工程问题进行探讨,重点探究粮食、肉类、果蔬等食物生产发展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贵州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贵州食物供需分析1.1食物生产现状分析食物的概念是广泛的,包括人类可以摄食以吸取营养的可食之物。“大粮食”包括各种禾谷类作物及小杂粮、薯类作物、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产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木本粮油、食用菌,以及各…  相似文献   

13.
《福建农业》2007,(4):38-38
杂食充分体现食物互补的原理。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种食物”,我国也可先从每天吃10种、15种食物做起。杂食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食物观频频出现在中央重要文件中,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理念的进一步升级,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更高要求。系统总结了大食物观的历史演进,从3个方面论述了党中央提出大食物观的历史必然性。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热带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三大优势,总结了热带农业践行大食物观的机遇与建议,以期促进热带农业在新时期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食物疗法是使用食物治疗疾病的方法。“食药同源”食物就是中药,食疗就是中医疗法的组成部分。近几年人的食物疗法非常盛行.其专著就有200多种。家畜的食疗却截然相反,小但没有专著,连发表的文章都很少,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认为家畜的食物疗法优点很多:药源广泛,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疗效好。现以猪传染性胃肠炎为例。介绍家畜的食物疗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营养学家对一些成对“黑”“白”食材的营养和功效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同种食物,黑色的普遍胜过白色。  相似文献   

17.
白妞 《新农业》2006,(1):34-34
独特的捕食方法扬子鳄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就用它那巨大的尾巴猛烈横扫。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下去。所以当扬  相似文献   

18.
刘艳 《新农业》2006,(12):22-23
一提起玉米,相信大多30岁以上的东北人脑海里出现的肯定是“大饼子”和“大[米查]子”。曾经作为东北地区的主粮,尽管口感略显粗糙,但在那个食物短缺的年代里,玉米却保证了几代东北人能吃饱肚子去唱“二人转”。但作为粗粮,玉米食品也成为餐桌上不受欢迎的食物,人们印象深刻地大概也只有“大饼子”了。  相似文献   

19.
赵怡 《当代农业》2010,(23):58-58
一、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舍“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04-10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发生改变,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由以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动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营养需求模式也由传统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的碳水化合物与高纤维摄入模式向新时代以谷物和肉类并重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低纤维摄入的新模式转变。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业自然资源、市场供求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补贴政策与居民营养问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食物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发展营养品质型与生态补偿型农业;建立全产业农业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结构;构建“四链”协同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