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即村转居.村转居后,由于“村转居”后新居民区的“二元政策”,“村转居”后相关扶持政策缺失,法律及相关政策的滞后,及同时存在优质资产不多,可处置的资产总量偏小,优质资产不多,可处置的资产总量偏小,村民与村集体资产的“四种关系”难以厘清,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两个虚化”等因素.导致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无法处置.  相似文献   

2.
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的现状决定处置的方式及村民的利益。从金山区看集体资产主要集中在镇、村两级,以镇为主,集体资产与上海中远郊五个区县的平均水平相近,村级集体资产总量偏小,且很不平衡,经济实力较薄弱,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发展后劲总体不足,保值增值难度大,缺乏相关经营人才,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的滞后,影响已经影响到村民民主自治的发展,已经影响了村民的利益,已经影响到了集体资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与质量。怎样对村转居后村集体资产产权进行改革?不外乎固定资产、资源和资金三个方面,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对集体资产产权加以新的诠释。为保证改革的成功,要注重制度设计上要保证资产保值,成员增收,规范制度组织,相关配套经费要同步到住,拓展集体经济股份制的资本运作,加强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序推进撤村建居是城市化进程中维护和发展农民权益、化解社会风险和矛盾的迫切要求。当前,北京市撤村建居面临着撤村建居条件不完善、户籍改革不到位、集体资产处置和社保费用趸缴极不合理、民生事务缺衔接、公共管理服务滞后等问题。推进撤村建居需要制定撤村建居统一政策,及时优化调整撤村条件,全面停止征地转非,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彻底改变“逢征必保”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5.
撤村建居是伴随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统筹改革的必然产物和根本要求。以农村集体土地为核心的集体资产处置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是推进"村改居"工作顺利开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借鉴各地撤村建居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对杭州市周边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的实地调查,对撤村建居中集体资产处置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农民利益保护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吉晓琼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24-24,61
提出乡镇区划调整中撤村并村后的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的解决措施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倾向于认为农民不愿意“转居”。利用北京市郊区13个区县、40个样本村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MNL)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转居”后生活满意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发现,只有13%的“转居”农户明确表示,“转居”让他们的生活满意度降低。而农户家庭的资产处置方式、收入水平、生产方式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会对“转居”后的满意度评价起到显著影响,特别地,实现农民“带资进城”是保障农民实现市民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村集体资产资源转让、出租及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存在未经招投标等违规现象,是村财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规范村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工作的流程等有关注意事项,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菁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80-18882
介绍了村改社区的方式及意义,从农地权属、建设用地转换、集体资产的处置、社区能力及农民身份转变中产生的权益和适应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村改社区的制度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必然涉及到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让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新农民。这个过程中,因现行体制、土地规划、村集体资产总量小、产权难清、缺乏相关经营人才等相关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难以推进。从加大宣传教育,提升认识,区分职责,共同努力,拓宽渠道,搭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入手,顺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村集体资产是村全体人员长期积累的共有资产,是属于全体成员的。它是村民的共同财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农村保持稳定大局的关键因素。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农民普遍关心的,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基于此,分析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北京市大兴区北程庄村的土地征占、整建制转居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调研发现,乡村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维护和发展农民的财产权利。建议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征地思维和征地制度,保障两种土地公有制的平等地位;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农转居政策;实行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可以开发建设城市的政策制度;及时撤销"三无村"或"空壳村"的村委会建制,完善撤制乡村集体资产处置办法。  相似文献   

13.
增强经济薄弱村持续发展能力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文章在对经济薄弱村内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天津区县经济薄弱村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分析表明:经济薄弱村突出存在村集体收入偏低、收入来源单一、债务负担沉重、可用资源少、资产管理混乱等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分析发现:思想认识偏差、制度体制束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领导班子能力偏弱造成经济薄弱村发展水平偏低且难以持续。未来,经济薄弱村应创新发展模式、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具体通过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挖掘现有资源资产潜力、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推进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等系统综合措施促进经济薄弱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增强经济薄弱村持续发展能力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文章在对经济薄弱村内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天津区县经济薄弱村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分析表明:经济薄弱村突出存在村集体收入偏低、收入来源单一、债务负担沉重、可用资源少、资产管理混乱等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分析发现:思想认识偏差、制度体制束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领导班子能力偏弱造成经济薄弱村发展水平偏低且难以持续。未来,经济薄弱村应创新发展模式、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具体通过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挖掘现有资源资产潜力、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推进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等系统综合措施促进经济薄弱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村(居)集体固定资产清查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肯定了村(居)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意义,分析了村(居)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法制意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推行固定资产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345-346
通过对中宁县村集体组织财务的调查,找出了发展村集体财务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意见建议,通过规范村集体资产发包、出租,资产管理、报销审批以及村务公开等措施,最终实现村集体组织财务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平和县文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加强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清查村集体资产的基础上,规范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并针对合同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堵塞村集体资产发包、处置中流失的漏洞,确保了村集体资产的增值增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积极性,规范农村分配关系,完善议事制度,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按照税费改革“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内容,过去的“村三提”资金变为“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资金,其性质仍属于村集体资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0)3号文件规定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财务资产管理和农民负担管理三大主体职能,继续做好农村财务管理,管好村集体资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后,各行政村(居委会)都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统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运营本村(居委会) 的集体资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集体资产处置不公示、资源发包不公开、经营收益分配不透明等问题,这对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239-24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各地不断上演着"撤村建居"工程。"撤村建居"后的效果如何,居民的生活变化是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对撤村建居后居民生活变化的研究,以"撤村建居"后居民就业、消费、交往等方面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村民转为居民过程中生活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推动从村民到居民身份的顺利转变,推动"撤村建居"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