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utrient cycling     
The small-watershed approach to problems of nutrient cycling has these advantages. (i) The small watershed is a natural unit of suitable size for intensive study of nutrient cycling at the ecosystem level. (ii) It provides a means of reducing to a minimum, or virtually eliminating, the effect of the difficult-to-measure variables of geologic input and nutrient losses in deep seepage. Control of these variables makes possibl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nutrient input and output (erosion) and therefore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maller ecosystem to the larger biospheric cycles. (iii) The small-watershed approach provides a method whereby such important parameters as nutrient release from minerals (weathering) and annual nutrient budgets may be calculated. (iv) It provides a means of study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iota and the hydrologic cycle, various nutrient cycles, and energy flow in a single system. (v) Finally, with the small-watershed system we can test the effect of various land-management practices or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on nutrient cycling in natu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
湿地植被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崇庆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170-172
湿地作为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内部环境已发生变化,尤其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等环境因子;而植被作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部分,其分布变化通过促进或抑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循环,进而影响整个盐沼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通过对植被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综述,以期为湿地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7,他引:51  
概述了近十年来我国杉木人工林有关地力和生产力下降问题的报导;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以及林下植被对地力的影响,从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栽培措施等角度讨论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克服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玉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42-643,645
综述了沉水植物对磷营养盐的吸收、转移和释放机制。指出不同沉水植物对磷营养盐的吸收机制不同,且其对磷营养盐循环的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并最终导致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组成与水环境密切相关。在室内设置5个试验组,种植常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同时引入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鲫(Carassius auratus)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结构。通过构建多营养层级淡水生态系统,探究了不同水生生物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几种淡水生态系统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螺、蚌、鱼的存在极大地减少了水体中蓝细菌门的数量,能够有效控制蓝细菌过度繁殖。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在草、草-螺-蚌组中较高,而在草-螺、草-螺-蚌-鱼组中较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各系统间微生物群落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生生物的引入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直接因素,而营养盐浓度的变化主要依赖于水生生物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间接...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养分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森林组分的易变性、对干扰的反作用、养分的储备及其流动规律等角度,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并对刺槐(R obin ia p seud oacacia)、兴安落叶松(L arix gm elin ii)、油松(P inus tabu laef orm is)和杉木(Cunn ingham ia lanceola ta)4种人工林进行了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林的养分均以钝性储备为主,土壤中的N,P,K,C a和M g养分贮量占整个系统对应养分总贮量的比例均大于92%,而且土壤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亏损(年亏损率0.046%~0.121%),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盈余(年盈余率0.005%~0.016%);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刺槐人工林为高吸收、高归还、快速循环、养分浪费型(较低养分生产力),其养分流速明显高于其他林地,预示刺槐林在面对微小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但面对严重的干扰时其恢复力较差。同时作者提出,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分类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钟岭水库氮磷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大钟岭水库进行为期1年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调查,发现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秋冬季营养盐浓度为全年最高,夏季受降雨影响为全年营养盐浓度最低;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浮游植物的首要限制性因子;总氮和叶绿素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叶绿素浓度和透明度有很强的负相关性;总磷、总氮含量受季节影响比较大,叶绿素浓度由于受营养盐浓度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太湖水域富营养化之生态恢复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开发及各类污染,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域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可持续利用均遭到了严重威胁。针对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其中建立人工湿地和植物群落系统并以其净化水体和恢复流域内水生植物群落,成为生态恢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水培蕹菜使用吡唑醚菌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在水培蕹菜白锈病发病初期,喷施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测定水培蕹菜和水体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并结合毒理学数据评估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水培蕹菜和水中降解较快。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在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 d和3.9 d,微囊悬浮剂较悬浮剂在植株上的持效期更长。两种剂型在水中的消散半衰期都小于2 d,微囊悬浮剂在水中的有效浓度小于悬浮剂。基于暴露浓度峰值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风险评估,悬浮剂对水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和慢性风险商值,及其对初级生产者的慢性风险商值均大于1;微囊悬浮剂对每一类水生生物的风险商值都小于悬浮剂,但其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暴露风险同样不可接受(风险商值仍大于1),慢性风险商值仅在基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时小于1。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水培蕹菜上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应重点关注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暴露风险。建议在水生蔬菜生产中谨慎使用吡唑醚菌酯,同时修订吡唑醚菌酯在水生蔬菜上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水葫芦是在20世纪初期引进我国,于50年代作为畜禽青饲料而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广东地区最迟在50年代就已经有出现。水葫芦的大规模生长,会阻塞主要航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的多样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水葫芦又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生植物,可作为畜禽的青饲料、水田的绿肥、生产沼气的主要原料、作为食用菌的培养材料、编织产品的主要原料、作为人类的食用蔬菜,又可制作成为有机肥料、护肤产品、饮料,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污水处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特别是全球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和生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升温对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浅水水体水质的影响,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了升温组和不升温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营养盐、透明度、浮游藻类及苦草生物量等指标以探究升温对沉水植物占优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组水中总磷(TP)、总溶解态磷(TDP)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总氮(TN)、总溶解态氮(TDN)和透明度(SD)的差异不显著,升温组水体总悬浮物(TSS)和溶解氧(DO)显著低于对照组;升温中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高了72.3%,但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显著低于对照组,降低了25.6%。因此,升温显著增加了水中TP、TDP,但对TN、TDN和SD的影响不显著,降低了水体TSS和DO;升温促进了沉水植物苦草的生长,但降低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气候变暖对浅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林农间种、窄株宽行、低坝高拦发展水产等技术建立的林农渔复合生态系统,不利于钉螺孳生,灭螺防病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征、来源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非点源污染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降低环境质量,并构成水质环境恶化一大威胁的现状,为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保证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综述了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征、来源及控制技术.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形成受地理、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影响因子多,形成机理复杂、潜伏滞后性强等特点,非点源污染的治理相对较难.目前非点源污染的治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两大类.针对特定的非点源污染治理对象,根据总体方案设计方法,设计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最佳总体方案对有效控制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养分循环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建立了养分的分室模型,经历了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从一个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养分循环进入动态模拟阶段,推进了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本文综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发展概况、养分循环过程及其动态模拟过程,为整体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有很多独特的水生物种和水生态系统,由于水产养殖的发展,通过水产养殖引种和其他途径,自国外和国内不同区域引进了大量水生外来物种,目前大约有129种,这些水生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特有的水生态系统,威胁当地特有的水生物种,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典型的是中国云南省,引进外来鱼类达34种,严重威胁了本地土著鱼类。现有法律法规中对外来水生物种的管理规定还不具体,仅有原则规定,如《渔业法》第16条规定:水产苗种的进口、出口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本文描述现有的管理和法规体系,介绍中国海洋、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基本情况,介绍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人侵物种的种类、影响等内容;我国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引种,其次是夹带或观赏引进的。由于引种只侧重于生产上的经济价值,忽略其生态危害,加之外来种的管理不完善,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外来人侵物种的防治对策,包括:(1)完善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2)建立海洋与淡水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程序与制度;(3)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4)明确相关国内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分工合作;(5)开展国际社会合作,控制入侵物种;(6)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力;(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杂食性鱼类分布广、食性杂,对水生态系统影响深远,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对象,于室外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鲫鱼组与无鱼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植物、透明度、溶解氧、pH等指标以研究杂食性鱼类对以苦草为主要初级生产者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鲫虽未显著改变水中的总氮、氨氮含量,但显著增加了总磷含量,提高了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浓度,从而恶化水质;因此,在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水体中,减少或去除鲫等杂食性鱼类,有利于降低水中总磷含量,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保护或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泛滥成灾的侵入性水生生物质所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采用亚临界水热降解工艺对新鲜水生生物质进行快速资源化利用研究;试验以水葫芦、水浮莲和花鸟市场的绿色垃圾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在3L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考察不同的处理温度(150~280℃)和停留时间(0~60min)等水热条件对这2种水生生物质模型物水热资源转化为有机肥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该工艺可以很好地将水葫芦和混合生物质转化为安全、稳定的有机肥料;处理得到的有机肥料产量随处理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生物质材料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分随处理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而被快速降解转化,但木质素在本研究试验所设置的温度和时间参数内不能被降解;对制成的肥料养分特性分析表明,用水葫芦和混合生物质制成的有机肥料具有较高的腐植酸质量分数(最高分别可达38.29%和41.76%)和氮磷钾总养分质量分数(最低值仍分别可达4.1%和3.0%),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型有机肥料,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各国道路景观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及评价方法,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功能性原则、自然优先原则、可持续原则、地域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处理好公路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以及公路线形自身的协调问题,在高等级公路设计中显得更为重要;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单元涉及公路的各部分具体实物的设计,包括了众多的构造物。公路景观环境分析评价指标主要考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和边坡景观绿化状况对公路景观从美学价值上进行评价十分重要。高速公路生态系统评价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可变因素多,不仅要考虑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还应包括人类活动、生态系统和环境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等社会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生态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等生态防护技术将公路建设的破坏性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性质有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土壤密度、孔隙度、结构、持水量、酸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元素(N、P、K、Ca、Mg等)含量及有效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等一系列肥力指标质量的下降和某些条件下第二代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的衰退。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点、落叶松凋落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营林生产活动的干扰等多方面分析了地力衰退的原因。最后,对调整群落结构、合理轮作、林地施肥及土壤改良等一系列防止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园林水景植物不仅能美化景观,其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也不可忽视。利用水生植物狐尾藻净化水体污染是近年来治理水质恶化的有效生态方法。以麦积区渭河城区段水面“翠湖”为研究区域,以狐尾藻为去污材料,运用点抽样—水槽培养方法开展室外试验,试验时间在2014年6-9月。结果表明,1~60 d,水体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试验后期水体出现轻微的反弹污染;试验期始末,表层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较底层的低。狐尾藻生命力强,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较快。为防止狐尾藻后期腐烂,水体二度污染,保证狐尾藻去污时间相对持久,需对狐尾藻定期采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