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发展壮大。1991年,国家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防护林工程和防护林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防护林学的特点。对全球性几项具有巨大影响的防护林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斯福工程,日本的治山治水工程,中国建国30年来的防护林工程,非洲绿色坝工程)的评述。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兴建,一期工程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与其实践。“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与中国十大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防护林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和中国防护林的演变趋势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赵体顺 《河南林业》2000,(2):21-21,62
(一)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态体系,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抓好十项林业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一是黄河中游林业生态治理工程,二是长江和淮河防护林工程,三是太行山绿化工程,  相似文献   

4.
云贵高原西部金沙江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研究专题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生态林业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创建一个防护功能高、经济效益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地域广阔,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对防护林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值此三北防护林工程商品林协会成立之际,我代表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就进一步抓好三北地区四大林业生态工程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11996年工程建设回顾1996年,是我国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年,也是三北地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逐步走向完备的一年。目前,在三北地区同时实施的有三北三期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防护林工程,这四大工程构成了三北地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涉及三北地区环境治理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各个领域。在过去的一年中,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总结表…  相似文献   

6.
我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快车道○王艳华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平原绿化、防沙治沙、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之后,在我区又相继启动了京包—包兰铁路及110国道绿色通道工程、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村屯绿化工程、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  相似文献   

7.
晋中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其效益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防护林是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对晋中地区农田防护林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对策,并对农田防护林的效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148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部南缘,1958年建场,其林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大发展、大挫折、再发展的曲折过程。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发展林业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结合兵团农业局自1991年起在该团进行的“148团生态农业开展与建设的研究”科研课题,对该团30多年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荒漠绿洲农田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如何建设相适宜的防护林体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就结果叙述如下,供参考。一、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的效益(一)生态效益1、调节气侯为了了解和掌握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对各…  相似文献   

9.
《防护林科技》2013,(10):37
《防护林科技》由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等单位协办。是全国唯一关于防护林科学研究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3-1335/S。欢迎防护林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以及林业院校师生订阅。  相似文献   

10.
加强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平原林业发展,确保平原生态安全的基础。菏泽是建设平原防护林体系较好的市之一,总结分析其发展经验,研究探讨其发展对策,对巩固发展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昕水河流域自1978年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成倍提高;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三大体系基本形成;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林业三大效益越来越显著。基本经验是:坚持以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坚持林业建设与农民治穷致富相结合;坚持稳定党的各项林业政策;坚持科技兴林战略等。为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了土地使用政策、减免税收政策、鼓励政策、四荒拍卖政策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防护林科技》由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院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等单位协办。是全国唯一关于防护林科学研究和防护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强化适用技术推广加快新疆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派力哈提(新疆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属干旱、半干旱荒漠区,1978年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点省区以来,防护林体系适用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结经...  相似文献   

14.
<正>《防护林科技》由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等单位协办。是全国唯一关于防护林科学研究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3-1335/S。欢迎防护林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以及林业院校师生订阅。  相似文献   

15.
田青  田红 《中国林业》1999,(10):17-18
一解放初期,山东省仅有30万公顷残次林,森林覆盖率只有1.9%,山东大地上到处是荒山秃岭。建国以后,山东省委、省政府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林业建设步人快车道。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指引下,山东林业工作确定了“四大体系,两个基地”的建设框架:在山区建设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山区防护林体系,在平原建设以农田林网为主的平原绿化体系,以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和城镇绿化体系。与此同时,为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大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由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沿海防护林体系综合配套技术”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对沿海防护林树种的耐盐、抗旱、抗风沙、耐盐雾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套不同岸段抗逆性树种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防护林科技》由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院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等单位协办。是全国唯一关于防护林科学研究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性期刊,  相似文献   

18.
<正>《防护林科技》由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等单位协办。是全国唯一关于防护林科学研究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3-1335/S。欢迎防护林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以及林业院校师生订阅。《防护林科技》立足三北,面向全国,为全国六大生态工程建设服务。刊登范围包括农田防护林、水土保  相似文献   

19.
《防护林科技》2012,(6):3-3
<正>《防护林科技》由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指导站主办,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院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等单位协办,是全国惟一关于防护林科学研究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性期刊。《防护林科技》面向全国,为我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林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黄河中游、珠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这些工程建设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北”防护林已累计造林 2200多万公顷,“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62%;治沙造林保存面积 520万公顷,使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有 4万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得到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