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内黄枣农间作模式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为我省大力推广农林间作及发展林下经济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枣农间作的优化模式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是安阳市的主要经济树种,仅枣农间作面积就达2.3万hm2,年产枣果6 000万kg,产值1.3亿元,每667m3枣农间作农田效益是纯农业的2~3倍.实践证明,发展枣农间作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快枣树发展步伐,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人,现将安阳市枣农间作优化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枣农间作可充分利用光能、地力、空间 ,是增加农田经济效益、立体种植的先进耕作模式。目前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枣农间作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做到优化高效 ,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 ,我们从安阳市 2 .33万hm2 枣农间作扶贫实践中 ,总结出了优化高效栽培六法。1 合理确定行株距枣树的行距是枣农间作优化高效栽培中最重要的因素。从间作地的经济效益看 ,优化高效栽培的行距 ,不但要考虑立地条件、枣农经济效益 ,而且要考虑树高。对于立地条件差的沙土地 ,要以枣为主 ,行距适当减小 ,一般为 8~ 10m ;对土壤条件较好的 ,以枣为主 ,行距适…  相似文献   

4.
鲁北枣农间作模式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鲁北枣农间作的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以枣—粮—棉—菜间作的模式较好。枣树以南北行3~4m×15m的株行距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枣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进行系统调查,摸清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分析枣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多样性。枣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共有2纲14目60科109种。就科数、物种数而言,枣农间作系统中,枣+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管理水平较好、行间距为3m×4m的枣园建议选择间作小麦,控制害虫的发生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兰溪市枣园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兰溪市枣园主要有清耕、枣农间作、枣园畜禽复合经营3种类型5个经营模式,在对各个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枣园综合经营应以"枣园畜(禽)养殖(散圈养)"为主导模式,并提出了将枣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庭院经济树种和观光农业的枣园经营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辽西坡地上,通过枣农、梨农、桃农、杏农等林农复合经营模式试验筛选及产量、产值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适宜的林农复合优化模式为枣农复合模式;通过榛子、核桃干果树种+作物复合经营与枣农复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枣农复合经营为辽西坡地林农复合首选模式;继续试验研究了枣农复合优秀组分为铃铛枣与谷子,是辽西坡地同一土地单元内高效的林农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计算了枣农间作系统枣带的遮荫范围和日照时间,测定了光强及间作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南北走向枣带的遮荫范围、间作系统的日照时数、光强及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其格局为:遮荫面积比例近冠区>远冠区>带中间;日照时数、光强、光合速率带中间>远冠区>近冠区,带中间和远冠区的光强条件接近,二者显著优于近冠区。在光饱和点以下,光强与光合速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光照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枣带的高度和带距。南北走向枣带高4.5~5.0m,带距15~25m的枣农间作系统,其光照条件能够满足一般农作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枣麦间作系统光能分布及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计算了枣农间作系统枣带的遮荫范围和日照时间,测定了光强及间作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南北走向枣带的遮荫范围,间作系统的日照时数,光强及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其格局为:遮荫面积比例近冠区〉远冠区〉带中间;日照时数,光强,光合速率带中间〉远冠区〉近冠区,带中间和远冠区的光强条件接近,二者显著优于近冠区,在光饱和点以下,光强与光合速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光  相似文献   

10.
现我省枣树栽培面积已达109余万亩,每年鲜果达0.9亿kg,是我省果树生产的一大优势。为了探讨枣树间作气象效益,我们1981年到1983年5月间在河南省中牟县八岗公社湛庄大队和谢庄公社前王大队的枣农间作网内进行了三年季节性小气候观测。现将所得资料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枣农复合经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种类型,内涵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该文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枣农复合经营的实践,提出了适宜冬小麦主产区的枣农复合经营优化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冬枣大棚高效盆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减少冬枣农药、化肥、激素残留,改善生长的生态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枣农经济效益,为冬枣无公害化绿色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文从砧木培育、嫁接成苗、定植上盆、入棚、主要病虫害防治及系列栽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为枣农增收提供了新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香椿两种间作模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管理下进行效益对比,找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为今后香椿的间作找出了路子。  相似文献   

14.
杨树速生丰产林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净现值法和投入产出比法对不同间作模式的杨树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共设计试验了3种不同的林下间作模式,一是林下养禽,二是林下养殖双孢菇,三是林下种植牧草。通过对3种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模式的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禽间作模式为经济效益最高,为最优的选择;其次是林菌间作模式;第三是林草间做模式。同时,根据各种间作模式的年均净现值和投入产出比最大值出现的年份,3种间作模式的经济成熟龄均为第9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北省大名县的国营卫东林场及三乡六村的毛白杨速生丰产林与农作物间作模式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平原中低产农区林农复合种植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投入产出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4种典型的林农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价,并选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6.
黄河故道沙地不同间作模式林粮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故道冲积沙地间作花生、大豆、地瓜3种林粮间作模式的林分杨树胸径生长量、蓄积量、林地木材产量、间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下,杨树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单株蓄积量、林地蓄积量、木材产量均表现为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模式第10年的胸径累积生长量分别为39.96,37.89和34.03 cm,木材总产量为700.50、664.13和584.40 m3.hm-2。间作作物产量以第2年最高,第3年最低,3 a后不宜间作。不同林粮间作模式,以花生的木材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大豆次之,地瓜最差,因此应选取豆科植物作为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林间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中国实现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林间作是中国最重要的混农林业形式,而且规模和模式都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1]。其主要模式有农桐间作、果(枣)粮间作、杨粮间作、杉粮间作、条粮间作等[2]。现从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量和物质循环以及生理学响应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农林间作的研究作一回顾。1 小气候效益由于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的特殊地位,农区林农间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农田的生态条件,以提高和巩固农作物产量。因此,许多人非常注重小气…  相似文献   

18.
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合太原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m,株距3m。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总产值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46.89%。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取样及室内化学分析,确定了杨树-杂草和杨树-牧草两种间作模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林地土壤有机质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如树龄大小、林带行间距、地点等因素,各个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掌握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网——杨农间作经营模式研究表明:林网——杨农间作经营模式提供了一个较优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远高于同类型区的纯农田经营和林网——农田经营模式;间作区域内作物产量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弧形分布,但总体收益一般高于纯农田;杨农间作的带间距以大于30m效果较好;间作作物较优的组合为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以及小麦—黄豆3种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