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减少蚕种生产成本,在2014年原蚕地面育试验基础上在2015年再次进行试验,通过调查与分析:原蚕地面育省工省时,日系或华系品种的原蚕均可以实行地面饲育,但应采用不完全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2.
王平 《蚕学通讯》2005,25(4):45-45,55
桐梓县是遵义市蚕桑生产重点县,桑园面积1 600hm2,全县养蚕重点乡镇8个,共 40个村.重点村户均养蚕1~3张,平均每季投种1 500张以上.针对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多,养蚕劳动力缺乏的具体情况,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缺乏劳动力的养蚕户试行夏秋季大蚕期地面育的试点,经几年来的试验、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大蚕地面育不用蚕箔、蚕架,省工、省时、省成本;下地后不除沙,不伤蚕体,减少发病率,喂叶方便.在我县地蚕育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特别是夏秋季推广大蚕地育,比蚕箔育可降低温度1~2℃,避免了高温闷热环境对蚕儿生理的影响,减少了血液型脓病的发生.现将大蚕地育技术要求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与普通蚕箔育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降低蚕桑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汉台区于2014年在汉台区徐望镇进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与普通蚕箔育养蚕对比试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比蚕箔育更省工省力,轻简化程度更高,节本增效明显,只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完全适宜在农村规模种桑养蚕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3 1”大棚养蚕模式,就是一户蚕农植2000m^2(即3亩)桑,配建1座养蚕大棚,一是改过去的人蚕同室为专室养蚕,改蚕匾育为地面育,改繁重的除沙工序为不除沙,改多回育为少回育,该片叶育为条桑育,改手工上蔟为自动上蔟,减轻了劳动强度;二是地头建棚,就近养蚕,减少了桑叶运输,改善了养蚕环境,提高了蚕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甘肃省陇南地区通过学习山东、江苏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张明刚 《四川蚕业》2010,38(2):51-53
蚕桑是普格县的支柱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养蚕量不断增加,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区劳动力更加缺乏,养蚕与其它农活争抢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在生产中推行了小蚕专业户共育、少回育、大蚕蚕台育、大蚕地面育、熟蚕自动上蔟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江俊益 《四川蚕业》2020,48(2):51-52
蚕从野外到室内、从附着枝头到平躺在蚕箔食桑,确定了今天的养蚕方式。不论是蚕箔育、蚕台育、地面育都是在平面上养蚕,平面养蚕最大的问题是蚕和蚕沙直接覆压在桑叶上,既埋踏桑叶,又容易滋生和传播病菌。为防治蚕病就必须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撒施吸湿隔沙材料和定期除沙,这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还恶化了养蚕环境。纸板方格蔟是公认的优良蔟具,但采茧不便、消毒难以彻底。为解决现行养蚕方式存在的问题,本人借鉴蜜蜂饲养设计了一种新的养蚕用具——养蚕巢脾,它集蚕具、蔟具、采茧工具为一体,改平面养蚕为立面养蚕,既解决了传统养蚕存在的问题,又为机械化养蚕提供了解决方案。2020年“一种用于养蚕的巢脾”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CN 210382313U)。现介绍于此,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农村养蚕大户劳动力紧张、蚕室紧缺、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的情况,在中秋与晚秋蚕期进行了家蚕大棚全龄地面两回育研究,其生产成绩与蚕区一日三回育成绩一致,表明大棚全龄地面两回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塑料大棚壮蚕省力规模化养蚕模式是近年来通过生产实践发展起来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养蚕技术,使传统分散落后的家庭副业式经营提升到了户植桑0.2~0.3hm2,配建1个养蚕多用大棚,即主蚕多营的“3 1”、“4 1”、“5 1”专业户经营模式,成为家庭的骨干产业。该技术对山东蚕桑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辐射到周边省份。其整体包括小蚕共育、养蚕大棚建造、壮蚕省力饲育、熟蚕自动上蔟和消毒防病等技术的优化组装。①塑料大棚替代了传统蚕室,节省蚕具,节省投资60%左右。②改变了饲育形式,改层架育为地面育,改片叶育为条桑育,改多回育为…  相似文献   

9.
目前原蚕生产普遍运用蚕台平面育,采用此法养蚕不但所需用具多、成本高,而且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5龄期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劳力很难调度,原蚕点很难落实,严重影响了原蚕生产的实际效益。为了探索原蚕生产中的省力化饲育途径,我们借鉴了如东县蚕桑指导站采用特制塑料折蔟构建漏空透气蚕座、用片叶养蚕的新方法——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从2003年春季开始经过两年15个点的试验,掌握了详实的试验数据,并初步得出该项新技术在原蚕饲育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①原蚕种:2003年春季为黄海原种,由海安蚕种场提供;2004年春季…  相似文献   

10.
桑园行间地面饲育大蚕,能较高程度利用土地,既可充分利用桑条和树叶遮荫,又可利用塑料薄膜保湿、保温、防雨水,较好地调节自然条件,能够满足蚕的生理需要。在地面直接养蚕,与室内蚕台育相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我县安国镇张双楼村蔡可胜、朱寨镇罗军等几户养蚕大户,承包桑园在1hm^2以上,年饲养量50张以上。  相似文献   

11.
养蚕千年,仍以蚕匾为主,但价贵本高,易坏难修,工效无法提高,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明显不适应蚕业的发展。今介绍前后配套,节本省工,不用蚕匾的优化养蚕设施——小蚕方框育、大蚕蚕台育、方格自然上蔟。小蚕方框育方框为一种新型农具,人们或许还不太熟悉。而在嘉兴市郊马桥乡却颇受蚕农青  相似文献   

12.
张正国 《四川蚕业》2003,31(4):36-37
为降低养蚕设施成本和提高养蚕收益,近三年我们展开了塑料大棚养蚕技术的示范试验,确认该项技术有“两省三高”等优点。有用户认为,在大棚地平面片叶养蚕,占地面积较大(张种约43m^2);棚内设蚕台育,又有地面层和蚕台层的收茧量差距较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焦玉凤 《北方蚕业》2007,28(1):57-58
为了规范柞蚕小蚕合成袋养蚕技术,降低发病率,提高结茧率,增加春柞蚕效益,笔者认为春季柞蚕小蚕合成袋养蚕的原则是:改悬挂育为茧床或帘上平面育,饲育温度24~25℃。湿度:蚕未眠时90%左右,眠时60%左右。不喂水叶,眠前出沙,蚕起青后上山。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春小蚕合成袋养蚕的具  相似文献   

14.
魏勇  陈汉文 《江苏蚕业》2019,41(3):14-16
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在大蚕饲养、上蔟和采茧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养蚕规模化与用工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围绕省力化养蚕,介绍了大蚕地面育、自动上蔟、自动采茧技术本文从大蚕地面条桑育、木质方格蔟自动上蔟、自动采茧机的运用着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省力化养蚕技术。希望笔者的经验,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到生产上,以缓减养蚕生产用工量大、雇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养蚕型式从普通育发展到覆盖防干育、炕床(房)育、条桑育,及由平面育发展到小蚕立体育、小蚕人工饲料育等饲养型式,使给桑回数由1日8回以上降到1~3回,并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这种变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势在必行。 我国的养蚕技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历来养蚕都是以蚕的营养为中心,人围着蚕转。为了使蚕儿能吃饱、吃好、不分昼夜地喂蚕,见蚕将桑叶吃光后就喂叶,因此一日之中给桑喂蚕次数多达8回以上,这种以营养为中心的传统饲养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蚕的生理和营养要求也逐渐了解养蚕技术也由此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进一步促进了养蚕型式的变革。 50年代以来养蚕技术并不是停顿不前,  相似文献   

16.
孙美仙 《中国蚕业》2003,24(2):30-30
原蚕区家蚕良种繁育一般选择在春期进行,但随着嘉湖蚕区农村丝茧育推广应用秋种春养后,迫使我们进行养蚕形式的变革,实施了春繁当年秋用和秋繁次年春夏用种的1年2次养蚕制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2):44-44
一般蚕发生不蜕皮蚕有以下几种情况 :( 1 )蚕因生病 ,体质虚弱 ,而不能正常蜕皮。 ( 2 )小蚕期没有采用薄膜防干育 ,叶子失水多 ,造成蚕摄食水分不足 ,或遇连续干旱天气 ,叶子含水量低 ,也容易造成蚕不蜕皮。 ( 3)因空气干燥 ,加上眠座上和蚕室地面撒大量的石灰粉 ,使蚕室空气过于干燥 ,在眠后期 ,容易造成不蜕皮蚕发生。所以养蚕期间要注意消毒防病 ,良桑饱食 ,连续干旱天气 ,桑园要及时抗旱。小蚕期要采用薄膜防干育 ,大蚕期湿度低要采取措施在地面撒水或适当给蚕添食水叶 ,补充水分。在眠蚕后期遇干旱天气要注意补湿。为什么会发生不蜕皮…  相似文献   

18.
小蚕围帐育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蚕围帐育为理论依据,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用塑料薄膜设计简易的养蚕设备配以相应的操作技术。可在原养蚕环境条件下取得少病、高产的显著效果。在蚕桑发展新区或未具备专业养蚕设施的蚕户,是投资少、质量高、效果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由于丝绸畅销,使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蚕种需求也日益增多,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四川来说,许多蚕种场因蚕种带微粒子病连年烧种。而原蚕基地建设是关系到蚕种生产兴哀,微粒子病又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为此,就原蚕基地建设与微粒子病的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原蚕基地的种茧育和丝茧育四川大部分地方的丝茧育一年养蚕3—4次。而种茧育一年只养春秋两季。原蚕户为了充分利用桑叶和蚕室蚕具人力,制种一结束后又进行下一季丝茧育;同时在原蚕基地中有的养  相似文献   

20.
蚕的多回育(年5~6回饲育)从昭和40年(1965年)前开始在日本国推行,曾有“多回育养蚕不安全”之说,还确实为之恐怕不安过.笔者在当时,曾就蚕的多回育有关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1—2龄共育,要求蚕前蚕室蚕具彻底消毒,养蚕室和上簇室分开,并确保室外病原不进入蚕室,养蚕工作没有不安全的.现在正在推行蚕的超多回育(年10~12回饲育),有关防治蚕病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不过,因超多回育的情形例如1—2龄共育与1—4龄共育(也有1—3龄共育的)、桑叶育与低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