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小肠铺片NADPH-d组化法、NADH-d组化法和抗NF免疫组化法分别对0日龄、5日龄、28日龄仔猪的肌间神经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ADPH-d组化法可以选择性的标记合成NO的神经元亚群,大部分阳性肌间神经元符合DogielI型神经元的形态特征;NADH-d组化法可以非选择性的标记大部分神经元,且采用该法观察到的肌间神经元的密度明显高于NADPH-d组化法,但该法不能清晰的显示肌间神经丛的细微结构,不适合用于神经元类型的观察;抗NF免疫组化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肌间神经元的突起,28日龄仔猪体积较大的阳性神经元主要为DogielI型和DogielII型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仔猪小肠肌间神经丛NDP阳性神经元形态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小肠铺片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和细胞影像分析的方法对0、5、28日龄的仔猪小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群体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随日龄增长,小肠肌间神经元胞体面积增大,出生后的头几天尤为明显。NDP阳性肌间神经元胞核面积平均值与胞体面积平均值呈正相关。胞体面积平均值在0日龄为234.98±23.48μm2,5日龄为346.30±33.07μm2,28日龄为364.17μm2;胞核面积平均值在0日龄为69.85±6.27μm2,5日龄为88.25±2.39μm2,28日龄为84.15μm2。核质比随日龄呈下降趋势,核质比在0日龄为0.298±0.003,5日龄为0.257±0.027,28日龄为0.231。上述测量值不仅表现出日龄差异,而且在同一日龄小肠的前后段亦有所不同。NDP阳性神经元胞体和胞核大小都以十二指肠最大,空肠前段次之,回肠最小。0日龄仔猪神经元胞体面积分布在100~300μm2之间的占70.79%,5日龄和28日龄胞体面积分布在100~400μm2之间的分别占64.81%和63.22%。肌间神经丛NDP阳性神经元主要为Dogiel 型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山羊小肠肌间神经丛NOS神经元形态和分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15日龄、4月龄和12月龄山羊小肠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山羊小肠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神经纤维形成清晰的三级网状结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聚集在一起构成大小不等的神经节。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3个年龄段(从小到大)分别为27.07、20.80、16.18个/mm^2;神经元总数增加,分别为1.86×10^6、4.06×10^6、4.41×10^6个;在各个年龄小肠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均以空肠较低,神经元总数在各年龄均以空肠最多;山羊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胞体面积、胞核面积发育前期增加,后期减小;核质比随年龄下降,15日龄与4月龄和12月龄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肠不同肠段的NOS神经元胞体、胞核面积分布随年龄出现一定变化,相同年龄小肠各段神经元核质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1、4和6月龄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神经纤维形成清晰的三级网状结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聚集在一起构成大小不等的神经节。小肠各段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4月龄到6月龄犊牛空肠肌间神经节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相比变化较大;4月龄以空肠的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核质比(为0.16)最小,回肠与空肠的核质比差异不显著(P〉0.05),回肠、空肠与十二指肠的核质比差异显著(P〈0.05),6月龄空肠的核质比(为0.25)最大,但小肠各段的核质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犊牛小肠各段肌问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核质比的发育变化可能与其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0、5、28日龄的仔猪小肠黏膜下神经丛中神经元类型的变化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仔猪小肠黏膜下神经丛分为靠近环肌层表面的ESP(external submucosal plexus)和靠近黏膜肌层的ISP(internal submucosal plexus);ESP与ISP神经纤维的性质不同,ESP主要是有髓神经纤维,而ISP主要是无髓神经纤维;随着日龄增长,黏膜下神经丛发育较快,ESP与ISP的差异日益显著。研究揭示:仔猪出生后黏膜下神经丛在形态和不同亚群神经元比例上均有一调整期,其生理学意义可能是使小肠黏膜下神经丛的功能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6.
断奶日龄对仔猪断奶期腹泻和死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习会  张豪 《畜牧与兽医》1997,29(5):200-202
选择杜洛克×豫农白猪Ⅰ系杂交仔猪8窝共72头,均分为两组,每组4窝36头。试Ⅰ组采用28日龄断奶,试Ⅱ组采用35日龄断奶。试验期从断奶前1周至60日龄,分析比较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断奶期腹泻和死亡的影响。结果:①试Ⅰ组和试Ⅱ组仔猪,断奶后至60日龄间发生腹泻159头次和85头次,全群日平均腹泻发生率为14.76%和9.08%;②试Ⅰ组和试Ⅱ组仔猪,断奶后至60日龄间死亡数为4头和0头;③试Ⅰ组和试Ⅱ组仔猪,断奶后至60日龄发生腹泻的高峰期在断奶后5~22天和断奶后3~8天,持续期为18天和6天,日腹泻发生率最高达42.42%和33.33%;④试Ⅰ组4窝仔猪在断奶至60日龄期间,有3窝出现多个腹泻高峰,只有1窝为1个高峰;而试Ⅱ组4窝仔猪中,只有1窝出现多个腹泻高峰,其它3窝为1个高峰。  相似文献   

7.
用提取的天然囊素(10ug/mL)和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协同免疫45日龄仔猪,研究了其对。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及仔猪增重的影响。将32头健康45日龄仔猪随机分为4组,0.5mL疫苗+囊素免疫2次(Ⅰ)组、1、0mL疫苗+囊素免疫2次(Ⅱ)组、1.0mL疫苗+囊素免疫1次(Ⅲ)组和1.0mL疫苗免疫2次(Ⅳ)组(疫苗对照组),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B—ELISA)检测各组猪免疫前及一免后第14、28、42、60、74、88、102d的口蹄疫血清抗体效价并称重。结果。Ⅱ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Ⅳ组(P〈0.01),Ⅰ组、Ⅲ组和Ⅳ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一免后第60~110d仔猪平均日增重囊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囊素可以提高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提高猪增重,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研究了山羊子宫内胆碱能神经的分布,结果,山羊子宫颈是经较丰富,在浆膜和肌层内有神经束伴血管而行并分支分布于血管壁,在粘膜及其皱褶上皮下,粘液腺上皮有神经丛分布,妊娠时子宫颈部的神经分布与未妊娠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子宫角部神经密度均低于子宫颈部,其内环行肌层中及其与内膜交界处神经密度略高,神经束伴血管而行并分支分布于血管壁,在子宫腺上皮下及内膜上皮下无神经分布,妊夺时作胎盘内无神经分布外,仍有神经束伴血管而行交分支分布于血管壁,在分布于血管壁的神经纤维减少,结果提示,胆碱能神经主要支配山羊子宫内血管壁及颈部粘液腺上皮和粘膜上皮,妊 时子宫颈部胆碱能神经无明显变化,而子宫角内支配血管壁的胆碱能神经纤维减少。  相似文献   

9.
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发育性变化及其品种和性别特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4种肌球蛋白重链的异构体(MyHC Ⅰ、MyHC2a、MyHC2x、MyHC2b)分别特征性地对应4种不同类型的肌纤维(Ⅰ、2a、2x和2b)。选用生长速度快,但内质较差的瘦肉型猪大白猪和生长速度慢,但内质较好的肥胖型猪二花脸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背最长肌中Ⅰ、2a、2x和2b4种MyHC mRNA基因的表达,以探讨二花脸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中Ⅰ、2a、2x和2b4种肌纤维类型比例的发育性变化,并分析了其品种和性别特点。结果表明:(1)3日龄MyHcⅠ型和2a型肌纤维的比例较高,2b型几乎没有分化;(2)从3日龄到20日龄,肌纤维组成发生了急剧的变化,MyHCⅠ型和2a型表达下调,比例下降,2b型肌纤维显著上升(P<0.05),且品种间无显著差异;(3)90日龄以后,二花脸公猪背最长肌中MyHCⅠ型和2a型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大白猪,同时,大白猪背最长肌中酵解型肌纤维2b的比例增加迅速,显著地高于二花脸(P<0.05);(4)性别间比较,MyHCⅠ型纤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90日龄和180日龄,二花脸母猪的MyHC2b的比例显著高于二花脸公猪(P<0.05)。以上结果提示,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90日龄后,大白猪Ⅰ型纤维比例的显著下降和2b型纤维比例的显著增加与其肌肉的快速沉积有关;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较高比例的MyHcⅠ型和2a型纤维与其优良的内质相关。  相似文献   

10.
谷氨酰胺对饲喂生大豆仔猪小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选18头28日龄断奶体重相近的大长北公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于代谢笼中进行试验。按等氮等能原则平衡各组日粮,基础日粮含5%的生大豆,试验Ⅰ组添加1%的谷氨酰胺、试验Ⅱ组添加2%的谷氨酰胺,49日龄屠宰所有仔猪以研究谷氨酰胺对仔猪小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Ⅱ组仔猪十二指肠粘膜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而空肠和回肠中蛋白质两试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各组间肠道DNA含量无显著差异。两试验组仔猪回肠粘膜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十二指肠和空肠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试验Ⅰ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也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Ⅱ组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仔猪空肠中段绒毛高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空肠前段和空肠后段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同肠段的粘膜厚度也无显著差异。试验Ⅰ组空肠中乳糖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道亮氨酰氨基肽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的差异。试验表明了谷氨酰胺可以缓解因饲喂生大豆造成仔猪肠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肠神经对鸡输卵管支配的逆行追踪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HRP和CB—HRP逆行追踪支配鸡输卵管神经元在肠神经内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以探察鸡肠神经在体内的支配范围以及肠神经时生殖系统的可能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肠神经内出现大量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这些神经元大多数为小型多极神经元,少数是双极神经元。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肠神经节内,节间束也见个别分布。这就从形态上证实,肠神经支配并调节鸡的生殖活动。本研究还比较了HRP和CB—HRP2种示踪物在标记神经元时的敏感性和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2.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对新生仔猪小肠消化酶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选择法从14窝初生仔猪选择14头正常仔猪和14头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猪,随机分成3组:初生组(DO)、母乳饲喂3d组(D3)和母乳饲喂7d组(D7),分别在0、3、7d屠宰以研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对新生仔猪小肠消化酶发育的影响。初生时,正常仔猪小肠乳糖酶的总活性和比活性都显著高于IUGR仔猪。IUGR仔猪小肠氨基肽酶的总活性和比活性都低于正常仔猪,其中总活性的差异极显著。IUGR仔猪小肠的麦芽糖酶总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仔猪,但比活性在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组间碱性磷酸酶的比活性和总活性都没有显著差异。生长至3日龄时,正常仔猪和IUGR仔猪间麦芽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2组间乳糖酶总活性和氨基肽酶总活性的差异显著。7日龄时,正常仔猪和IUGR仔猪乳糖酶、麦芽糖酶、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宫内发育迟缓抑制了小肠乳糖酶和氨基肽酶的成熟,而麦芽糖酶和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早熟。同时又表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仔猪的肠道功能发育在生后1周内能部分实现补偿生长,而且补偿生长的实现是随着日龄增加逐步完全的。  相似文献   

13.
仔猪21日龄与28日龄断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孙瑞  徐英钰 《养猪》1994,(1):15-18
采用“同窝分组”法,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对10窝110头仔猪进行了21日龄断乳(1组)和28日龄断乳(Ⅱ组)对比试验,测其各阶段发育,饲料利用率及效益,其结果:I组仔猪断乳后一周(28日龄)体重(5.85千克)和日增重(176克),分别比Ⅱ组低22%和92%,未增重者占16.6%,减重者占36.6%。Ⅱ组仔猪断乳后一周(35日龄)未增和减重者各占6.7%。42日龄时两组体重已很接近(P>0.05)。仔猪21—42日龄期间各用采食量:I组分别为0.76、2.15和3.72千克,Ⅱ组分别为0.32、1.20和3.19千克,仔猪在断乳后第2、3周来食量Ⅰ组明显高于Ⅱ组,表明Ⅰ组已进入生长补偿期。42日.龄左右两组仔猪体重和采食量已无明显差异(P>0.05)。7—60日龄采食量,I、Ⅱ组分别为23.6和22.2千克(P>0.05)。饲料转化比分别为1.33和1.19(P>0.05)。但每头仔猪饲料总成本,I组比Ⅱ组降低7%。  相似文献   

14.
选择母猪APPⅠ型补体结合(CF)抗体未达4倍的12头仔猪(A群)和CF抗体达32倍的12头仔猪(B群),分别测定其生后4~48日龄和2~46日龄的抗体价及脏器中的抗生素浓度,结果从A群仔猪病料中来分离出放线菌,但B群仔猪2日龄就从气管分离出了放线菌,经凝集反应鉴定血清型为Ⅰ型,且对四不素类药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其次是A群仔猪的抗体价全过程未达4倍,而B群在2日龄就高达32倍,10日龄后略显下降,但在结束日龄又有所回升,此外,根据高速色层分离法测定结果,试猪采食或肌注的体内四环素浓度在肝、肾、肺都较高,在气管较低,群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型吉他霉素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用体重相近,7日龄PIC哺乳仔猪240头,系统研究不同剂型吉他霉素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分为3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仔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80g“吉他富500”(50%含量的普通吉他霉素颗粒制剂)组;Ⅲ组为60g微囊吉他霉素组(50%含量的微囊化吉他霉素)。试验时间为仔猪7日龄~24日龄。结果表明:哺乳仔猪日粮中添加吉他霉素能提高哺乳仔猪的采食量,但对日增重没有显著的影响,在采食量和日增重方面两种剂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吉他霉素能明显够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和死淘率,且在试验饲料中添加60g的微囊化吉他霉素效果与80g的普通颗粒型吉他霉素相当。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选用12窝0-56日龄仔猪研究了断奶口龄对仔猪生产性能及主要消化器官重量的影响。试验猪在原窝不变的情况下,随机分成17、21、28、35日龄断奶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窝仔猪。试验期间,实行三阶段铡养,7日龄开始补饲,7-28日龄采食日粮Ⅰ,29-42日龄采食日粮Ⅱ,43-56日龄采食日粮Ⅲ 。17日龄断奶组分别于断奶后12h、4d、4d+1周、4d+2周,21、28日龄断奶组分别于断奶后12h、1周、2周、3周,35日龄断奶组于断奶后12h、1周、2周剖杀,每次每个重复分别剖杀1头:同时以35日龄断奶细作为对照组,分别在17、21、28日龄断奶组剖杀时间点的相同日龄,每次每个重复也各剖杀1头,共计剖杀54头。剖杀时取胃、胰脏和肝脏称重。结果表明:断奶日龄和日龄对仔猪体重、日增重、相对生长速率和日采食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断奶越早,这些指标于断奶后下降的幅度越火。断奶可显著促进仔猪采食(P〈0.05)。至42日龄,各处理组仔猪体重、日增重、相对生长速率发日采食量已无显著差异(P〉0.05)。断奶可促进胃和胰脏的发育,但对肝脏的发育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ChAT在1日龄锥鸡丘脑视、听觉中继核团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是ACh的合成酶,为了观察它在禽脑内的分布,试验选取1日龄雏鸡5天,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了ChAT在鸡丘脑视、听觉中继核团内的分。结果表明,在1日龄雏鸡丘脑中,ChAT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圆核、卵圆核及亚圆核中,且密度较高、染色较深;外侧膝状体核中既有阳性神经元,又有阳性纤维分布。这表明1日龄雏鸡丘脑中继核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已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固体和液体益生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5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60头,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3%的固体和液体益生素(EM)添加剂,试验期33d,统计各组增重及饲料消耗,并测定各组饲料养分的消化率。结果表明,在35~50日龄阶段,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5%和36%,且试验Ⅱ组与对照组间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3%和19%,各组差异不显著。在51~68日龄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生长速度与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发酵型生乳散对母猪及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法,选体况相近、妊娠95 d的母猪1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同时,分别投喂生乳散(10 g/头/d)、发酵型生乳散(10 g/头/d)、乳酸菌(10 mL/头/d),自母猪妊娠第95天开始投喂,至产后21 d结束。试验期间统计母猪生产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指标,并测定仔猪20日龄时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平均窝活仔数、窝断奶仔猪数及仔猪平均断奶重均显著提高(P0.05),妊娠后期便秘率及哺乳仔猪腹泻率大幅降低,其中又以Ⅱ组的各项指标最优(P0.05);(2)Ⅱ组母猪断奶7 d内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均为100%,优于其他试验组;(3)Ⅱ组仔猪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光甘肽过氧化酶(GSH-P_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丙二醇(MDA)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上所述,发酵型生乳散能显著提高母猪和仔猪的生产性能与健康状况,增强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其整体作用效果优于未发酵生乳散和乳酸菌。  相似文献   

20.
选取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37头,按表皮生长因子(EG 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 F-Ⅰ)、基础日粮、自然哺乳随机分为4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3头。EG F和IG F-Ⅰ的剂量为17.86μg/d,研究其对早期断奶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G F组和IG F-Ⅰ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空肠后段肠黏膜SIgA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而且EG F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高于IG F-Ⅰ组。EG F组小肠各段黏膜上皮间淋巴细胞数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IG F-Ⅰ组空肠和回肠黏膜上皮间淋巴细胞数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EG F组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极显著(P<0.01)高于基础日粮组;IG F-Ⅰ组回肠黏膜上皮间杯状细胞数极显著(P<0.01)低于自然哺乳组。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