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分析4个蓖麻杂交种的生产适应性和稳定性,探讨AMMI模型在品种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应用AMMI模型及双标图对4个蓖麻杂交组合2008-2009年多点试验的产量性状进行稳定性分析,进而评价各参试组合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AMMI模型分析表明,交互作用主成分轴奇异值IPCA1、IPCA2两项共解释了92.24%的互作变异,AMMI模型不仅最大程度地反应互作变异,而且能准确地分析品种的适应能力和稳产性。[结论]AMMI模型把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在一起,相对于传统的方差分析方法提高了精确度。甚至能够对自身没有结果能力的雌性系,也可以通过鉴定其F1代的基因和环境的互作效应,间接评价雌性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AMMI模型在亚麻区域试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亚麻区域试验中,品种(G)和环境(E)互作现象普遍存在,AMMI模型作为一种分析G×E互作关系的方法,较线性回归分析法更多地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AMMI模型中双标图和特殊互作效应值Dge的引入,为直观、定量地估计环境对基因型的分辨力及基因型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对2005年至2006年云南省亚麻区域试验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回归分析法只解释互作SS的56.91%,而AMMI模型3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6.53%的互作SS.应用AMMI模型分析亚麻品种区域试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AMMI模型对8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系)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 1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产量在品种和地点间的变异程度,找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从AMMI 2双标图上可以找出与每一个地点产量互作最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AMMI模型应用于油菜区域试验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MMI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简记为AMMI)模型,它发展了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统计方法。本文以1996和1997年(秋播)的云南省油菜区域试验的小区产量为资料,应用AMMI模型分析研究油菜区域试验。通过分析得出:使用AMMI模型能提高估计的准确性、提高选择的概率。例如,此组区域试验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时,剩余残差点交互作用的74.60%;而在AMMI模型中,残差仅占交互作用的16.63%。在AMMI分析中,显著的主成分轴(PCA1-3)用尽量小的自由度捕捉尽量大的SS(其中,PCA1用24%的互作自由度捕捉了48.72%的互作SS),而剩余大自由度对应小的SS,作为试验误差处理,提高试验精确度。特别是AMMI模型利用对应分析图可以直观评价品种的稳定性和较适应地区,为其推广某一品种和在某一区域推广一品种等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显著的PCA轴多于3个以上时,可通过D值的大小来确定品种的稳定性。由此得出结论,此模型可提高试验精确度,减少试验重复数,评价品种更精确,选择出的品种更可靠,且能够直观地得出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和较适应地区。它是一种花费小、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优质油菜新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AMMI模型对8个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系)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1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产量在品种和地点间的变异程度,找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从AMMI2双标图上可以找出与每一个地点产量互作最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甘蔗品种的区试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AMMI(主效可加互作乘积)模型及双标图、Di(品种稳定性参数)以及相应表现型值与Di值的聚类分析,对2005~2006年14个甘蔗品种云南5个试点的2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基因环境互作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显著,稳定性好的品种有云瑞99-113、德蔗93-94等;甘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稳定性好的品种有云瑞99-113、云蔗98-236等.②根据AMMI双标图,提出了参试品种在参试点的适应性.③根据平均产量和糖分及其Di值聚类分析,参试品种可分为5类.基于AMMI的互作稳定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为蔗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Eberhat-Russe11法、品种区域试验法AMMI模型相结合,分析了西藏春油菜区试试验4个参试新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并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MI模型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产量在品种和地点的变异程度,稳定性较好的品种是蜀油8号。品种区域试验AMMI模型分析法测定油菜品种丰产稳产性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若能与回归系数法相结合,则能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不同试验点在区域试验中鉴别力的大小,利用变异系数法、回归系数法和AMMI模型Dj值法对福建甜玉米区试点的鉴别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法与AMMI模型Dj值法结论大致相同,回归系数法差异较大,而AMMI模型Dj值法相对最准确.试验还表明,Dj值小的试点,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弱.  相似文献   

9.
应用AMMI模型对6个马铃薯品种的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型回归分析的条件不具备时,AMMI模型可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互作.通过AMMI模型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可以比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大小,进而评价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四川小麦新品系区域试验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AMMI模型,对四川小麦新品系两年区域试验的产量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合线性模型中,影响产量的随机效应方差分量以品系与年份互作最大,年份和地点互作也较高。多重比较表明,46548-3、川麦107、98-18、R25和R88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川麦28。回归参数和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多数品系稳定性表现相似,但以99-1572最好。AMMI模型分别解释了2002和2003年的92.6%和76.9%的互作平方和;其双标图显示,环境改变较品系变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更大。同时,通过AMMI2双标图得到各参试品系与环境间的互作情况。此外,通过稳定性参数Di值和AMMI1的品种排序分析揭示出各参试品系的稳定性表现,其中Y1496-15在两年区试中均表现稳定,而R88和46548-3则呈现出特殊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Verticillium dahliae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e two basic groups, defoliate and non-defoliate, in terms of the pathogenicity reaction of 19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on 16 cotton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expression of 8 defoliate isolates on 8 upland cotton varieties R02,R04,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s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rong pathogenic (XS4 as the representative), mediun with inclination to strong pathogenic (T9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medium pathogenic (VD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rough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such as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 VD8 originated from Nantong of Jiangsu Province may be efficien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defoliate isolate 19 originated from USA. In nondefoliate category, utilizing 4 upland varieties R15, R14, R13 and R10,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pathogenic genes in 7 isolates XJ4, XJ1, AY, VD404, VD326, LY, BP2 and may be nominated as No. 1 to No. 7 biological races respectively. The upland variety R01 is capable of resisting to all the isolates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While upland variety R12, may be used to identify strongly pathogenic isolate, which displayed a specific function in identifying strong pathogenic isolate strains.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鉴定菌株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8个菌株对23个不同抗、感品种的棉花苗斯接种试验,及10个菌株对9个苏棉12号R和1个南农1号耐黄萎病株行的苗期和吐絮期病指相关分析,明确了要培育出能在大多数病区都表现抗病的棉花品种,应以V25、XS4这样的强致病力菌株作为病圃鉴定菌株。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目标应以抗强致病力或落叶型菌系为主。  相似文献   

14.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其活性大小与棉花、番茄、茄子病指的关联度均为0.774以上。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和于鉴定大丽轮枝菌同一种内不同致病类型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5.
以两个转hpa1Xoo基因的棉花株系T-33和T-35及其出发品种即非转基因棉品种Z35的2~3叶期棉花幼苗为试材,通过无底塑料盆钵菌液浇根接菌法,在0~10 d不同时段测定叶片浸出液电导率.转基因棉T-34在0~10 d间相对电导率呈增加趋势,10 d时增加率达到115.90%;T-33在接菌后0~1 d间的电导率增幅反而略有下降,但3~10 d的增幅均呈现上升趋势,到10 d时达到140.61%;Z35从接菌后0~10 d的电导率增幅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到10 d时相对电导率增加率达到180.78%.转基因棉到达相对电导率峰值的时间晚于非转基因棉,其峰值也低于非转基因棉;同时两个转基因棉花株系相对电导率的增加率均低于非转基因棉.被黄萎病菌感染后转基因棉的显症时间较非转基因棉出现晚,两个转基因株系的受危害程度也低于非转基因棉.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紫荆植株枯死的病因,采集具有典型黄萎病症状的紫荆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2株病原菌Vcg1和Vcg4,并进行鉴定。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菌落菌丝灰白色,分生孢子梗轮生,后期产生微菌核。PCR扩增菌株Vcg1和Vcg4 r DNA-ITS区段并测序,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大丽轮枝菌(V.dahliae Kleb.)同源性最高。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伤根接种法测定目标菌株在紫荆幼苗上的致病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引起紫荆发病,维管束变褐色,严重的导致紫荆植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引起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紫荆枯死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  相似文献   

17.
利用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简称Vd)的生长,其中15株的抑菌率大于65%,最高达89.6%。这些菌株的培养滤液也对Vd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供试细菌的防病及棉花出苗安全性所作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3个菌株对棉花出苗表现安全;10个菌株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极显著,其中4株(ICB-18、NCD-2、CS-25和CS-27)的防治效果达72.3%0-81.4%;3株(C-94、C-28和NCD-25)的防治效果鬃55.7%-61.9%,而且这7株对棉花出苗都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这7个菌株中,菌株NCD-2能够极显著地防治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为78.1%;另外4株(ICB-18、CS-25、C-94和C-28)能显著降低黄萎病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达37.1%-47.3%。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组织及病土壤中分离到轮枝菌属中的2个单孢菌系.经黄栌幼苗的回接证明,2个菌系致病力很强,分别为95%和77.5%.2个菌系都能形成大量的微菌核;分生孢子梗基部的细胞无色透明;在梅干培养基上形成特征性的黑色颗粒状菌落;在30℃温度下均能生长.鉴定黄栌黄萎病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2个单孢菌系在致病力、形态结构、菌落形态以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另外,笔者对V.dahliae Kleb.2个单孢菌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源于我国主要棉区的24个棉花大丽轮枝菌株,美国的T9和一个从茄子植株上分离的大丽轮枝菌株进行了性状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中选的25个随机引物对26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379条DNA带,其中223条为多态性带;对26个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8大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相关性不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的遗传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不同菌株对棉花品种的田间接种试验,依其致病程度区分,结果与RAPD指纹图谱聚类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 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