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预防仔猪黄、白痢双价工程菌苗MM-3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能合成粘附素K88与无毒肠毒素LT-B两种抗原的菌苗MM-3进行免疫试验的结果。菌苗无毒安全,超量使用亦未见到副作用。免疾后能引起机体的应答反应,母猪血及初乳中均可测得抗体,初乳中抗体效价较血中高。在用强毒的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人工攻击仔猪的试验中,对照组死亡率为74.2%,口服免疫组与注射免疫组死亡率分别为1.0%与6.5%。三年内在多个猪场、对上万头仔猪进行菌苗效果观察,未免疾对照组腹泻发病率为55—80%,免疫后降至10—25%,未免疫对照组腹泻死亡率为7—40%,免疫后仅为1—3%。试验观察至仔猪生后30日,菌苗不仅可预防黄痢、亦能预防白痢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中使用红痢菌苗预防仔猪红痢病已见成效。但仍有因预产期掌握不准,有的因母猪个体免疫机能的差异等影响,在有些猪场虽经菌苗预防注射,仍有本病发生,造成初生仔猪死亡。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养猪专业户发展很快,由于他们对猪在1年内应该防治哪些常见病缺乏经验,从而引起猪发病和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特介绍猪的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法如下。哺乳仔猪易患仔猪白痢病,治疗可用氯霉素,每次0.25克,每日3次;也可用磺胺眯,日用量是每公斤体重0.1—0.3克,分3次内服。本病尚无预防菌苗。仔猪生后1个月时,口服猪副伤寒弱毒菌苗,以预防猪副伤寒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后首先进行1次驱虫(以后每隔2个  相似文献   

4.
母猪注射菌苗对于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效果,国外报告试验结果颇不一致,国内目前未尚见有此项报导。Gordon和Luck氏(1958)曾报导用从当地下痢仔猪肠中分离到的主要血清型大赐杆菌制成菌苗,在七个农埸免疫一千多头怀孕后期母猪对于所产仔猪有预防本病的效果。但是,Lemcke氏(1961)和Jones氏(1962)也作过类似的试  相似文献   

5.
仔猪黄痢病是严重危害初生仔猪的疫病之一。我县一猪场,1987年产仔84窝,产活仔640头,发生仔猪黄痢病81窝,患病仔猪518头,发病率为81%,死亡186头,死亡率占29%。为了探索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1988年4—5月,我们在洪北、鸭港桥两猪场用自制自场菌苗和多价菌苗的人工免疫试验,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猪源大肠杆菌易引起仔猪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危害1月龄以内的仔猪,常发生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具有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制约养猪业发展。随着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抗药性越来越严重,应用疫苗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疾病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已开展了预防肠毒源性大肠杆菌(ETEC)腹泻的各种类型疫苗研究,例如基因工程活菌苗~([1-3])与多价灭活菌苗~([4])  相似文献   

7.
仔猪副伤寒是危害养猪业严重传染病之一,由于大力推广群防群治工作,较严重的猪传染病已得控制,而仔猪副伤寒则在不少养猪场常有发生,加之,预防本病的菌苗效力尚不够理想,其危害性显得更为突出。为了总结工作,有关该  相似文献   

8.
以MM-3基因工程活菌苗口服和肌注免疫妊娠92d母猪各5头,然后应用SPA菌体与B淋巴细胞SmIg粘附试验、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PHA诱导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ANAE染色试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MM-3活菌苗免疫妊娠母猪,可同时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参与了B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百分率不论口服或肌注免疫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口服免疫组又高于肌注组(P<0.05).本试验还对MM-3活菌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9.
应用BA-ELISA,分别检测了用大肠杆菌MM-3基因工程活菌苗免疫妊娠92d母猪所产仔猪血清和消化液中抗K_(88ac)及抗LTB抗体的动态消长.结果表明,新生仔猪在吃初乳后24h内,血清及消化液中抗K_(88ac)及抗LTB抗体水平均很高,但以后逐渐下降,1周后IgM、2~3周后IgA、3~4周后IgG分别下降到最低水平;仔猪35日龄时,抗体水平有所回升.消化液中抗体水平比血清中抗体水平下降快,并与母体乳汁中的抗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仔猪黄痢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病,主要发生在1~7日龄的仔猪,其发病率约占产仔数的30%,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影响仔猪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以往有的猪场采用药物预防及治疗该病,但成本高,用工大,菌株容易产生抗药性,很难达到控制该病的目的。采用死菌苗或活菌苗预防,效果均不理想。应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的用于预防仔猪黄痢病的K88—99基因工程菌苗,经肠结扎、乳鼠灌胃、抗体测定、动物攻毒、  相似文献   

11.
仔猪红黄白痢是仔猪生产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的死亡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全国各地牧医科研单位已研制出多种防制仔猪红、黄、白痢的口服生物菌苗,如母猪产前服用的K88,与K99、K987混合菌苗,仔猪服用的Ny10菌苗等,应用后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效果往往不尽理想。这是  相似文献   

12.
仔猪黄痢是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疾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因此,对该病的防治方法,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基因工程苗的问世,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在基因工程苗的初创阶段,由于其所包含的抗原型有限,所以在各猪场使用的效果不一.为此,部分专家建议推广使用仔猪黄痢大肠杆菌自家菌苗.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在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制成大肠杆菌基因工程三价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肠杆菌自家菌苗和基因工程三价苗预防仔猪黄痢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仔猪黄痢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引起的初生仔猪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药物治疗常不理想,幸免于死的仔猪多生长发育不良,形成僵猪,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从仔猪黄痢发病猪场分离并筛选出3株产场毒素大肠杆菌,制备出灭活菌苗应用于怀孕母猪,通过母  相似文献   

14.
1—3日龄多发生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茵引起。病的经过急骤,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即死亡,主要症状是排红褐色血性粪便,有腥臭味,死亡率极高。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各注射红痢菌苗5~10毫升。由于本病的病程太急,药物治疗往往收效不佳,必要时可采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治疗。仔猪刚出生时口服青霉素10万单位、链霉素500毫克,每天2—3次,作为紧急的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15.
仔猪黄、日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影响养猪场尤其是集约化养猪场仔猪的成活率,且降低饲料报酬,影响仔猪生产,给养猪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们在实践中应用MM工程菌苗和乳康生对仔猪黄白痢进行了预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药品:MM工程菌苗:批号920201;乳康生:批号911223。1.2试验猪:  相似文献   

16.
仔猪下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还间接地影响到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 ,虽然已研制多种防治仔猪下痢的生物菌苗 ,如母猪产前服用的K88、K99、987P混合菌苗 ,仔猪服用的Ny10菌苗等 ,应用后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但由于病因的多样性和防治体系不尽完善 ,所以一直无法根治该病。1 发病原因1.1 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如果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了母猪的乳头 ,易感仔猪吮吸时 ,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还未发育完善 ,胃腺分泌胃酸…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养猪专业户发展很快,由于他们对猪在一年内应该防治那些常见病缺乏经验,从而引起猪发病和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介绍猪的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法如下:哺乳仔猪易患“仔猪白痢病”,治疗可用氯霉素,每次0.25克,每日三次;也可用“磺胺咪”,日用量是每公斤体重0.1—0.3克,分三次内服。本病尚无预防的菌苗。仔猪生后一个月时口服“猪副伤寒弱  相似文献   

18.
为了预防仔猪黄、白痢病,我们应用大肠杆菌K88ac菌苗对母猪进行了预防接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猪及菌苗选预产期相近的怀孕母猪60头,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0头,对照组10头。大肠杆菌K88ac菌苗由重庆市医学检验试剂研究所试制提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5,(2)
为研究猪场大肠杆菌蜂胶灭活菌苗对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防治作用,对广西某中型养猪场发生哺乳仔猪持续性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从腹泻仔猪的肾脏、肠系膜淋巴结等内脏器官中分离到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培养特性、形态特征鉴定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利福平、新生霉素、复方新诺明、奥普托欣、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24种药物均耐药,占试验药物的68.57%。以分离菌株为制苗菌株,经培养灭活后,以蜂胶为佐剂,研制出本场大肠杆菌蜂胶灭活菌苗,对产前15 d的妊娠母猪进行免疫,仔猪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来预防大肠杆菌性腹泻。临床应用表明,该菌苗使用安全、免疫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哺乳仔猪持续性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降低药物治疗成本及耐药性的产生,是预防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1.1976年春少数猪场反映仔猪红痢菌苗效力不确实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菌苗的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菌苗剂量偏小,不足以使全部怀孕母猪产生充分的免疫力;以及菌苗包含的抗原不够全面;同时仔猪还存在一些其他疾病所造成的。2.在菌苗中加入了由仔猪红痢分离的 C 型魏氏梭菌,制成浓缩菌苗,增加了免疫剂量中的有效抗原含量。3.开始使用菌苗时,为了使怀孕母猪莸得可靠的免疫,而使仔猪得到保护,最好注射两次菌苗,每次5~10m1,在注射1~2胎后,连续产仔时,可注射一次菌苗,3~5ml。4.改进后的浓缩菌苗,在几个发生仔猪红痢的猪场使用,遏止了该病的发生,发病较重的猪场,已定为制度,按期注射菌苗。5.用羊猝狙和仔猪红痢分离的 C 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种类是否不同,尚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