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1.943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调查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分析种群季节变化规律,构建种群年动态数学模型.结果密度阻滞型的Logistic方程很好地拟合了高原鼠兔的年度种群数量变化,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高原鼠兔以密度阻滞效应来调节其种群数量,即呈"S"型变化为主的曲线,密度很小时则表现为指数方程(dN/dt=rN)式变化.  相似文献   

3.
田间水分处理对龙须草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就龙须草草地不同田间持水量和不同淹水时期对龙须草分蘖发生、叶片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保持龙须草草地田间持水量在70%~80%有利于龙须草分蘖发生、叶片生长和产量形成,而田间持水量过高(90%~100%)或过低(40%~50%)都不利于龙须草分蘖发生、叶片生长和产量形成;龙须草生育过程中,大田淹水不利于龙须草分蘖发生、叶片生长和产量形成,尤其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淹水产生的不利影响程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不同退化程度草地鼠类种群数量的变化,鼠类分布对草地的破坏程度,鼠类不同密度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地被覆盖度、植株高度,分析了草地植被群落的变化对鼠类数量的影响及鼠类种群密度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鼠类的种群数量相应升高,重度退化草地中鼠类的种群密度降低。在鼠类分布影响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地被覆盖度、植株高度均表现为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不同退化程度草地鼠类种群数量的变化,鼠类分布对草地的破坏程度,鼠类不同密度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地被覆盖度、植株高度,分析了草地植被群落的变化对鼠类数量的影响及鼠类种群密度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鼠类的种群数量相应升高,重度退化草地中鼠类的种群密度降低。在鼠类分布影响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地被覆盖度、植株高度均表现为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6.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高原鼠兔种群动态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分析种群季节变化规律,构建种群年动态数学模型。结果:密度阻滞型的Logistic方程很好地拟合了高原鼠兔的年度种群数量变化,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高原鼠兔以密度阻滞效应来调节其种群数量,即呈“S”型变化为主的曲线,密度很小时则表现为指数方程(dN/dt=rN)式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为控制种群密度的栽培试验,从构件水平观测羊草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分配特征、潜在种群与现实种群的动态,分析不同密度下羊草种群的无性繁殖对策。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羊草首先调节种群的数量、生物量及年龄结构,继而调节潜在种群的数量,使未来种群数量维持在较适宜的水平,即较低的播种密度不但有利于羊草种群的年龄结构趋于稳定,而且还有利于羊草种群数量和生物量的增长及空间扩展。  相似文献   

8.
牧草产量的非破坏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羊草+杂类划草原主要种群、种组及群落数量特征与草原牧草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群对草原牧草产量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羊草种群对草原产量形成的正向作用最大,因此,以建群种羊草的高度、盖度和密度特征值为指标预测羊草+杂类草草原牧草产量,是一种简单、易行、预测准确的好方法,其预测模型的拟合系数为0.9951,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施用氮肥对羊草个体和种群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天然草地上,于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草地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的个体生长特征、种群密度及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促进羊草的生长,但施肥效果并未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而是在50 kg尿素/hm2时达到最高水平,施用效果最为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叶宽两年增幅分别为17.0%和10.3%、株高分别增加74.0%和46.5%,茎节总长分别增加361.6%和81.6%,种群密度分别增加155.6%和54.3%,种群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633%和229%.对照区羊草个体和种群特征受降水量波动影响出现显著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期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姣  施大钊 《草地学报》2008,16(1):85-88
依据1983-2004年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捕尽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资料。该鼠在植物生长期的种群波动特征为:不同密度年度间增长幅度差异显著,其高密度年份的增长率137.39%,低于其他密度年份206.63%,且秋季田鼠种群下降幅度34.09%,小于其他年份37.20%;布氏田鼠春季种群密度将显著影响当年高峰期(r=0.643,P<0.05)以及越冬鼠数量(r=0.769,P<0.05);年际与季节波动密切相关,高低数量年可从季节波动中反映出来。布氏田鼠季节消长曲线为单峰型,峰期在7-8月;在高密度年无明显波峰,为持续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龙须草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GC-MS联用法对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鉴定出了38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及其酯、萜烯类及甾族等化合物,并进行了抑菌试验,其结果为今后对龙须草生理活性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移栽密度对白三叶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移栽密度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移栽密度,为我国生态畜牧业饲粮生产提供基础依据。试验设置6组移栽密度,分别为16株·m-2、25株·m-2、36株·m-2、49株·m-2、64株·m-2和81株·m-2,进行6期处理分别记为D1,D2,D3,D4,D5,D6,测定其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前期移栽密度对白三叶的生物鲜重、生物干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随刈割次数增加而减小;中期生物鲜重、干重基本无显著差异,其中以49株·m-2的产量最高;第6次刈割时,密度对白三叶生物鲜重、干重有显著影响(P<0.05),但此时鲜重、干重产量最高的均是49株·m-2;白三叶生物总产量随移栽密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先增大后降低,在49株·m-2时达到最大。因此,49株·m-2为白三叶最适宜的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13.
采取撒播、条播、穴播和育苗移栽4种栽培模式种植黔引普那菊苣,观测其生育期、再生速度、产苹量。结果表明:黔引普那菊苣在黔南温热地区4种栽培模式上均能很好地完成生育期,不同栽培模式之间生育天数、生长天数以及再生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4种栽培模式以穴播产量最高,撒播次之,育苗移栽最低,条播、撒播、穴播分别比育苗移栽提高8194、9134和10146kg/hm2,差异显著(P〈O.05)。建议田间规模种植时采取穴播。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移栽对松嫩平原盐碱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通过对比方法开展羊草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羊草移栽提高了草地群落的植物种类和密度,羊草移栽处理下植物总密度为566.20株· m-2,是对照(82.60株·m-2)的6.85倍,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羊草移栽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提高了群落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羊草移栽处理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为357.77 g·m-2,是对照(167.34 g·m-2)的2.14倍,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移栽羊草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生产力,进而大大增加了草地产出效益,羊草移栽处理总收入为3 938.00元· hm-2,是对照(534.40元·hm-2)的7.37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羊草移栽技术能够在提高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倍增,是一项值得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地区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龙须草壮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试验通过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播种量、不同种子预处理和不同肥水管理方案的比较则与整体组装,研究出龙须草壮苗培育技术,该技术核心是:选择沙性土,在整地前每hm^2施过磷酸钙750kg,然后精细整地并彻底清除杂草,再按1.5m厢宽开厢、浇透厢水后播种;选用当年收获的种子、第hm^2按375kg左右的播种量播各;播种前将种子置于清水中浸透,播种时分厢过称、来回匀播;播后通过镇压使种子与湿土紧密结合,最后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Zea mays)×墨西哥大刍草(Z.mexicana)饲草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的饲草产量和产量性状影响显著。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饲草产量发生变化。饲草产量与绿叶片数、叶长、叶面积呈负相关,与密度、施氮量、主茎粗、分蘖数、叶宽、单株鲜质量呈正相关,与草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鲜质量与密度、草长、主茎粗、分蘖数、叶宽、叶面积相关显著。密度、单株鲜质量、草长对饲草产量直接作用分别在0.05、0.05、0.1水平差异显著,是影响饲草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40 000株·hm-2、施氮量450 kg·hm-2时,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59 444.74 kg·hm-2;干草产量达到最高时(12 374.39 kg·hm-2)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40 000株·hm-2、600 kg·hm-2。说明,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种植密度在40 000株·hm-2的基础上施氮450 kg·hm-2左右是饲草高产、优质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7.
2018年~2020年通过在海南省各县市进行试验种植,对“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海南省无花果的引种及丰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栽培技术,具体包括无花果的扦插育苗技术、整地移栽、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害管理等内容,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其中无花果的反季节栽培最具海南特色。“波姬红”无花果比较适合海南的环境条件,获得丰产。  相似文献   

18.
华北驼绒藜雨季移栽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不同季节移栽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系列研究之一。干旱区春季生态建植有补水之苦,雨季移栽表明,不需坐水或补水,成活率可高达60%,浸根可提高成活率至90%;说明雨季移栽是可行的。移栽植株数日内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脯氨酸含量骤然升高,含量恢复过程则较缓慢,说明移栽使植株突然损伤,但终能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陇单7号饲用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和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明 《草业科学》2011,28(6):1218-1220
摘要: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饲用玉米(Zea mays)新品种陇单7号种植密度,施氮、施磷量及其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单7号高产适宜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产量达14 460.05 kg/hm2,密度低于或高于60 000株/hm2的处理,单产均极显著降低;施氮磷量为纯氮400 kg/hm2、P2O5 30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12 785.2 kg/hm2;施氮磷方式以分底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 3 次施肥的产量最高,达13 485.8 kg/hm2,平均分2次施肥的产量次之,为13 442.0 kg/hm2,作底肥一次施入的,产量最低,仅11 261.5 kg/hm2,分3次和2次施肥方式比一次施肥方式分别增产19.75%和19.36%。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肥合理施用方案为纯氮400、P2O5 300 kg/hm2,可采用两种方式施氮磷:1)最好在播种前、拔节前期和大喇叭口期3次施肥,每次各施总量的1/3;2)也可以在播种前和大喇叭口期平均分2次施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