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业行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国家需要涉农专业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提高农村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以稳定居民的日常生活。文中分析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教育的措施,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建设水平应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农业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类专业的扶持力度等加强农业专业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以期提高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立国之本,在人民生活中起重要的物质基础支撑,同时,现代化的发展也为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思路和机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农业发展的服务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功能。从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从高职生的观念意识、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政策四个方面着手,提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巧艳 《河南农业》2016,(11):149-150
当前尽管我国提出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是涉农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女生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涉农专业毕业女生就业中面临就业质量差、功利性强等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强为涉农专业女生搭建就业平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当前我国向农业输入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加速,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涉农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自主创业成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媛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58-260
农村环境污染是建成美丽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农村健康发展的阻力.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涉农高职院校要服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突出涉农特色,并加强农村生态文化的宣传建设.  相似文献   

7.
受农业人口及高考适龄人口减少,本科院校扩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招生陷入了困境.可以采取调整单一导向的招生制度,财政倾斜扶持发展,畅通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升学通道,灵活调整办学方向等策略使农业高职院校招生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深刻内涵为:“以农为本”,积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农业教育的出发点;产学研相结合,是搞好农业教育的切入点;一支理念新、技术精、德才兼备的农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搞好农业教育的支撑点.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涉农专业开放教育的启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生产、科学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不断创新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好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和高素质的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刘媛 《安徽农业科学》2023,(2):251-252+256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精神之源,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要平衡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涉农高职院校要面向农村,培养文化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涉农高职院校要创新所属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以发挥高职院校文化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涉农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高职涉农专业的学生的创业压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而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一条重要出路.因此,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基于此,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困难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东林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144-145,158
高职院校农学类信息化教学是高校信息化教育的一部分,农学类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从高职院校农学类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和特点出发,提出了实现高职农学类信息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途径:信息政策和管理;网络资源共享;信息人才建设;自主开发和引进的多种手段利用。旨为加快高职农学类类信息化教学进程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业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49-16951,16954
分析了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以及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的机理,进而提出对接路径,强调涉农院校应立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在农业产业链提升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建设、中高职的合理衔接,加快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进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是数字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情况,思考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培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切入点及落脚点,提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立足现代农业信息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数字化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内涵,积极构建数字化框架下的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中,农村大学生在整个高职教育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关注农村大 学生的培养问题责任重大。本文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这门课为切入点,充分结合农村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 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出若干提升农村高职学生《毛概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对“三农”的服务缺乏精准度,面临若干现实困境,诸如涉农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未形成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整体机制、涉农专业设置不合理等。技能形成能有效应对经济转型和技术革新引发的变化,找寻应对现实困境的道路,因此,从技能形成视角出发,探讨涉农高职院校涉农学生和农民的涉农技能形成,提出增强对接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涉农专业和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区域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等行动路向,为“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这离不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江苏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加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和举措在于:加大投入,重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办学吸引力;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加强宣传,开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调查和掌握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涉农高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采用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并以高职园艺园林类专业为核心,系统地研究专业布局、定位、职业群和职业能力,在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涉农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京津冀三地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可能在京津两市周边交通方便的农村地区以及石家庄、保定等河北省大城市郊区的部分农村协同发展起来.北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带动周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议建立京津冀都市型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制定三地联合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职业人才的计划,打破招生界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农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村(企)联动、科技推广体制等方面的需求和推动作用,找出了农业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中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和健全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推进了教学改革,促进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的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训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更新农业类教育教学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形成的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四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实践教学形成"四化四结合"特色,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强化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以发挥农业高校的职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