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品种间耐氟性比较及生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章娥  曹志清 《蚕业科学》1999,25(4):258-260
为稳定氟化物污染地区的蚕桑生产,选育推广耐氟性较强的蚕品种是重要途径。前报[1]对部分现行生产用家蚕品种的耐氟性及遗传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报则对蚕品种的耐氟性强弱与幼虫消化液蛋白酶活性及中肠碱性磷酸酶(ALKP)活性的关系作了分析,旨在为耐氟蚕品种选育提供生化指标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蚕品种953×954,菁松×皓月(对照种)。12 耐氟性测定参照文献[1]的方法。1998年春用NaF配制80、160mg/kg2种溶液,设清水对照区。1龄普通育,2龄起蚕分区,每种浓度NaF溶液设2个重复处理区,每区20头,2龄起蚕连续添食至3龄空…  相似文献   

2.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桑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对浙江省保存的76个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通过研究,初步提出2龄蚕的耐氟阀值,并提供各地理类型品种耐氟性的差异和耐氟特强和特弱品种的成绩资料,对指导耐氟蚕品种选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桑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在桑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杂交时品种间的配合力和一些发育性状与耐氟性间的相关性,运用系统选育和杂交改良方法提高桑蚕品种的耐氟性,以及耐氟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为提高蚕品种的耐氟性,杂交改良方法优于系统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家蚕品种耐氟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重点蚕区的湖州市,针对本地区蚕茧主产区氟害严重的实际,积极采用耐氟性新品种,实行秋种春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秋丰×白玉已成为全市的当家品种,尤其是反交白玉×秋丰由于耐氟性强、产量高、好养而深受蚕农欢迎;由湖州市蚕桑科学研究所"八·五"期间育成的夏秋蚕品种丰1×富日累计推广10万余张,为稳定氟害地区的蚕茧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本市又引进试养雄蚕品种夏华×平8和秋华×平30,2001年春期试养蚕农反映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已经育出适合织造重磅真丝绸产品的粗纤度蚕品种,为探索粗纤度品种在湖州饲养的可行性,有必要对粗纤度蚕品种的耐氟性作出测定,笔者根据杨明观教授提出的用“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对引进的3对粗纤度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比较。氟敏指数越小,表示因氟污染导致五长发育不良而偏离对照区正常值的程度越小,耐氟性越强;反之,耐氟性越弱。  相似文献   

7.
蚕品种耐氟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养蚕区受氟化物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蚕业正常生产。针对这一现状,选育耐氟性能较强的蚕品种,使之能在氟化物污染区正常饲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我组选配了4对耐氟品种,在1995、1996年中秋蚕期作了耐氟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8.
以氟敏指数为耐氟性指标,通过对夏7×夏6、秋菊×新6、春华×秋实、秋丰×白玉、丰一×54A、菁松×皓月6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比较,结果表明夏7×夏6耐氟性最强,秋丰×白玉、秋菊×新6耐氟性次之,丰一×54A耐氟性较强,春华×秋实耐氟性较弱,菁松×皓月耐氟性最弱。  相似文献   

9.
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明观  朱根生 《蚕业科学》1992,18(4):227-231
度量蚕的耐氟性一般用LC50作指标,测定LC50值试验规模大,数据分析复杂;在育种实践中由于品种多,一般难以实施。本文提出了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试验规模小,方法简单,适用于育种过程中对选育材料或杂交组合作耐氟性测定。  相似文献   

10.
家蚕耐氟新品种“桂蚕F95”的主要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新品种“桂蚕F95”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广西“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育成耐氟性强的强健性夏秋用新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氟性。2007年4月,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详细介绍该品种主要性状,供蚕种生产、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春秋兼用耐氟家蚕新品种—华峰×雪松华峰X雪松(正反交)蚕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新近育成的春秋兼用耐氟性蚕品种,已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认可,开始向农村推广应用。这是目前国内首例选育成功的耐氟、体壮、易饲养、产量高、丝质优、效益好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添氟对若干桑蚕现行一代杂交种进行耐性比较试验,结果认为不同杂交种对氟的耐受力差展很大,夏秋蚕品种的耐氟性显著高于春用种。在测试品种中,耐氟性排序为:秋丰×白玉〉丰1×54≌华峰×雪松≌薪杭×科明〉春蕾×菁松×皓月≌浙蕾×春晓。  相似文献   

13.
沈建华  丁农  邱萍 《中国蚕业》2002,23(1):27-29
菁松×皓月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一对春用蚕品种,因为其茧丝质成绩优良,多年来一直是浙江省春蚕当家品种.但近几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氟化物污染严重,菁松×皓月由于其耐氟能力较弱,时常出现氟化物中毒现象,造成蚕茧欠收.能否对菁松×皓月进行改良,在保持其茧丝质优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耐氟能力,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报道,林昌麒等通过对200多个资源品种进行耐氟性鉴定,发现了带耐氟显性主效基因的载体品种T6,用T6与菁松、皓月原种杂交,再连续回交固定,已经选育出耐氟改良品种菁松F×皓月F,该品种在保持原菁松×皓月主要优良经济性状的同时,耐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龄耐氟在90mg/kg以上.2000年春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菁松F×皓月F进行耐氟性测定及常规饲养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家蚕耐氟与敏感品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媛琴  莫琳  朱勇  龚竞 《蚕学通讯》2010,30(1):27-31
用浸叶法添氟以检测氟对家蚕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氟后蚕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耐氟品种添氟组与对照组差距小于敏感品种;耐氟品种添氟后酶原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敏感品种酶原蛋白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耐氟品种通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弥补了氟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总体持平,从而使家蚕产生耐氟性。  相似文献   

15.
在预防春蚕氟污染中毒的农业技术措施中,饲养对氟污染桑叶耐受力较强的蚕品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比较不同蚕品种对氟污染桑叶的耐受力,以便氟污染区选择饲养耐氟力较强,产量、产值较高的蚕品种,于1988年春蚕期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8.
家蚕品种秋丰×白玉是一对耐氟性较强的夏秋用蚕品种,其中以亲本白玉A的耐氟性最强。以白玉A与耐氟性较弱的皓月B为亲本组配各种杂交世代进行耐氟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氟化物添食范围内,其耐氟性遗传呈显性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并且具有部分伴性遗传效应和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耐氟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耐氟主效基因与第12连锁群中的2个标记(chr12-2990-1和chr12-2990-2)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9.
春莹×秋皓(1053×1054)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该品种是利用耐氟基因材料作亲本,采用常规育种法,设置100mg/kg氟化钠溶液浸渍的桑叶连续添氟,创造高氟浓度桑叶添食的环境培育而成的耐氟蚕品种.现将本品种亲本来源、选育经过、特殊性状(耐氟性)鉴定及品种主要特性等方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华秋×松白、菁松×皓月、秋丰×白玉3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计算其氟敏指数 ,结果表明桑蚕新品种华秋×松白的耐氟性与秋用品种秋丰×白玉处在相同的耐氟性水平上 ,耐氟性能较高 ,极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