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为了解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足超微结构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核桃举肢蛾成虫前足、中足及后足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足均为步行足,前、中、后足体表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类型无显著差异,后足与前、中足的差别在于后足较前足和中足粗壮,后足胫节着生较多披针形鳞片。雄虫各足平均长度均大于雌虫,雌雄成虫足部感受器类型主要有鳞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其中,刺型感器在雌雄虫足上差异较大,雌虫足部刺形感器分为2种类型:Ⅰ型刺形感器和Ⅱ型刺形感器,雄虫足部仅有I型刺形感器。鳞形感器数量最多且分布位置分散,其他感器数量较少,分布位置较固定。足部鳞片有多种类型,可分为窄叶形、阔叶形、圆叶形、披针形和锥形鳞片5种类型。核桃举肢蛾足垫为刚毛型爪垫,其爪上分布有侧生的小锥形结构。研究明确了核桃举肢蛾雌雄虫前、中及后足的形态类型及足表面的感受器、鳞片、爪及爪垫等超微结构,为进一步探讨后足上举、摆动习性的生物学习性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发现: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是13碳和16碳的不饱和醇或酯的混合组分,但其双键位置有待进一步合成更多13碳和16碳的标准化合物进行GC分析及GC-MS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3.
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Moore))触角和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观察,为麻楝蛀斑螟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器,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稀疏,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蛾间未见显著差异。麻楝蛀斑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的节间膜上,腺体表面排列着许多锥形刺状突出体,即为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4.
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释放系统——雌蛾性腺和性信息素接受系统——雄蛾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是一个可外翻的环状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主要为毛形感器。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的快速提取、分析、合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核桃举肢蛾的年消长动态及色彩趋性,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3~2014年通过调查方法研究了核桃举肢蛾的年消长动态及对不同色彩的趋性.[结果]核桃举肢蛾在山阳县元子街镇李家塬村1年发生2代,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底至8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核桃举肢蛾成虫对黄色具有一定的弱趋性.[结论]试验结果为核桃举肢蛾的绿色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6~97 mm;豆野螟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腹面和侧面,背面覆盖有鳞片,因此感受器很少;雌雄触角共发现6种感器,其中柱形感器只在雄蛾中发现,而一种未定义的感器仅在雌蛾中发现.通过形态比较发现,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较稀疏,但雄蛾的长度略长,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间未见显著差异;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位于腹部第8~9节之间,其上有一系列规则的皱褶,为性腺细胞所在位置.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对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腹部第8~9节间的腺体提取物具有性信息素组分,是豆野螟性腺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7.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uhei Yang)是取食核桃果实及种仁,对核桃的产量和品质危害严重的重要害虫,给核桃产区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该文详细论述了核桃举肢蛾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以及具体的防治技术,以期在生产实践中为有效控制核桃举肢蛾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州市核桃举肢蛾种群动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核桃举肢蛾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于2005-2011年在林州市通过性诱剂诱集成虫对核桃举肢蛾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分析了气候条件及不同生境对该虫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成虫种群在林州1a有2次发生高峰,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在4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在6月中下旬。分析表明,冬季最低温度、4月中旬降雨量是影响核桃举肢蛾第1代成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6月中旬降雨量是第2代成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生境条件下核桃举肢蛾危害率不同,深山沟谷和阴坡地带发生最重,被认为是影响核桃举肢蛾种群数量变动的又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Witting反应合成四种核桃举肢蛾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表明:人工合成的四种性诱剂对核桃举肢蛾都有一定的诱蛾活性,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组合后诱蛾活性有所增强,特别是Z-8-13∶Ac和Z-9-16∶OH以2∶8的比例组合后诱蛾效果最高。为核桃举肢蛾虫情测报提供了一条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0.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在最新的形态学分类上,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麦蛾总科、黑展足蛾属。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探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对核桃举肢蛾进行分类鉴定的准确性。运用2对通用引物分别扩增核桃举肢蛾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 I)基因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并与鳞翅目麦蛾总科、巢蛾总科、凤蝶总科、螟蛾总科等昆虫的同源片段进行碱基组成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扩增得到核桃举肢蛾CO I基因664 bp片段和Cytb基因479 bp片段。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线粒体CO I基因片段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29.5%、39.4%、15.1%和16.1%,A+T的含量(68.9%)明显高于G+C含量(31.1%),存在显著的AT使用倾向性。在Cytb基因片段中, 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33.4%、41.5%、10.2%和14.8%,A+T的含量为74.9%,也明显高于G+C含量(26%)。两段序列都以T-A间颠换和T-C间转换为主要替换方式,且密码子第2位点保守性最强,第3位点变异率最高。基于CO I和Cytb基因片段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均显示核桃举肢蛾与麦蛾总科昆虫处于同一个分支之下。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得到的核桃举肢蛾分子生物学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核桃举肢蛾的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的最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核桃黑病在栾川县大面积发生,造成减产约40%。2019年栾川县林业局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核桃黑病,特别是6月份开始的化学药剂喷洒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取得大丰收,总产量达到200万kg,优质果率达到95%。本文对防治方法、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为果农科学防治黑核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商洛核桃产区举肢蛾虫害调查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肢蛾是为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调查结果表明,商洛核桃产区举肢蛾发生率平均为37.6%,为害程度与海拔、地理位置和立地条件等密切相关。表现为低海拔(800 m)地区重于高海拔(1 200 m)地区;阴坡重于阳坡;沟道重于平川;荒坡地重于耕地;阴湿多雨年份重于干旱年份。在防治时应遵循"加强预测预报、物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长期、综合防治"的原则。化学防治从举肢蛾羽化率达到10%~15%(麦梢发黄即将收割时)开始采取措施,喷洒0.5%的二甲基二硫醚1 000倍液1 500 kg/hm2,连续喷3次,每次间隔10 d,可将虫害率控制在9.2%以下,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核桃举肢蛾的生物学习性与温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在山西省左权县核桃产区进行野外调查,利用美国DeltaTRAK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温湿度变化对核桃举肢蛾的影响,以掌握核桃举肢蛾的发生规律及其发生高峰期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调查分析表明,温度变化对核桃举肢蛾的发生影响不大,而湿度对核桃举肢蛾的发生影响十分明显。依记录仪结果分析,到6月中旬当空气湿度达到60%以上时,核桃举肢蛾成虫即会出现,且发生时期相对集中,每年成虫发生期出现的时间早晚随空气湿度的变化提早或推迟;同时也确定了发蛾高峰期在7月6日左右。在左权大部分地区,树冠第1次喷药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7月12日前后。  相似文献   

15.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ingle unit recordings of male Trichoplusia ni antennae reveal at least two classes of pheromone-sensitive sensilla trichodea. The longer sensillum contains two receptor neurons each with small amounts of spontaneous activity. One neuron responds to large (10-microgram) doses of (Z)-7-dodecenyl acetate, a component of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The shorter sensillum contains two receptor neurons both with larger amounts of spontaneous activity and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low (0.01-microgram) doses of pheromone.  相似文献   

16.
记录了大渡河上游泸定、康定和丹巴县危害核桃的害虫23种;观察了云斑天牛、核桃缀叶螟、核桃举肢蛾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人工防治辅以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核桃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