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炉渣、玉米秸秆、发酵牛粪、食用菌栽培废料、沼渣、糠醛渣为材料,研究了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炉渣∶玉米秸秆∶牛粪∶菌棒∶糖醛=0.6∶0.6∶1∶1∶0.6(V/V)配方较为适宜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相似文献   

2.
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金美丽甜瓜品种为试材,炉渣、菇渣、黄沙等为栽培基质材料,用发酵秸秆反应堆、复合肥代替营养液,进行甜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试验,分析比较5种配方组合基质对甜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无土栽培基质以泥炭∶珍珠岩∶菇渣∶炉渣(9∶3∶4∶4)+(2kg发酵生物秸秆反应堆+0.5kg复合肥)/m2配方最佳,在甜瓜幼苗生长期主蔓最长,采收后单果质量最大,相应的果实纵径、横径和果肉厚度均达到最大值,中心可溶性固形物为13.1%,折合667m2产量高达3264.3kg,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其次为泥炭∶珍珠岩∶菇渣(9∶3∶8)+(2kg发酵生物秸秆反应堆+0.5kg复合肥)/m2配方。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农作物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为主要基质配方原料,进行室内理化性状分析和温室内蔬菜作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农作物秸秆作为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主要配方原料是可行的,能够满足蔬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且各处理的产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并且以炉渣:玉米秸秆:菇渣=5:3:2和炉渣:水稻秸秆:菇渣=5:3:2的配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农业有机废料发酵基质栽培番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有效地克服土壤连作障碍,以宁夏地区主要的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牛粪、鸡粪、沼渣、菇渣为主要原料进行番茄无土栽培基质发酵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有机发酵基质pH、EC表现为收获后较栽培前有上升的趋势;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表现为收获后较栽培前有显著下降的趋势。黄牛粪:玉米秸:鸡粪=2:2:1、黄牛粪:苜蓿=2:1、玉米秸:鸡粪=2:1、菇渣:黄牛粪:鸡粪=1:2:1进行无土栽培番茄生长较为健壮,综合品质较优,产量也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基质日光温室黄瓜长季节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2006年8月至2008年6月,笔者在连续8年重茬种植黄瓜的日光温室中,以粉碎发酵的玉米秸秆、炉渣、菇渣为基质,施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料",开展了黄瓜长季节无土栽培试验。3年  相似文献   

6.
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是指采用基质槽栽培,利用作物秸秆、锯末、炉渣、菇渣等材料作为基质,代替土壤生产,同时使用有机固态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非营养液无土栽培技术,它的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7.
试验利用菌渣和廉价的河沙以不同比例配制混合基质进行番茄无土栽培,以期筛选出利用菌渣与河沙混合基质栽培番茄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菌渣可以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加速根系发育,改善果实品质,以菌渣与河沙混合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明显优于传统的土壤栽培方法,其中,以菌渣∶河沙=8∶2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常规土壤种植为对照,以菇渣为基础基质,探索菇渣作为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基质的可能性;共设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菇渣、鸡粪基质配方对黄瓜的生长及产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步认定菇渣作为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网棚内,采用无土栽培模式,研究了不同废弃物混合基质与脱毒马铃薯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粗沙、牛粪、糠醛渣、菇渣、锯末屑按体积比0.3:0.1:0.2:0.2:0.2配制的混合基质符合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长发育规律,与单采用蛭石(CK)相比,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长分别增加了2.98cm,0.16cm,2.16片,0.59cm;存活率、单株粒质量、单粒质量、单株粒数、繁殖效率分别增加了15.30%,8.15g/株,1.72g,0.47粒/株,156.51粒/m2;产值、利润、投资效率分别增加了46.95元/m2,113.36元/m2,16.62元/元。处理间差异显著性经LSR检验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草莓品种"甜查理"为试材,河沙、草炭、甘草渣、牛粪为无土栽培基质原料,设计了高垄内嵌式基质栽培的基质组成处理,处理Ⅰ为草炭∶蛭石∶珍珠岩=6∶1∶1(CK);处理Ⅱ为河沙∶草炭∶牛粪=6∶1∶1;处理Ⅲ为河沙∶甘草渣∶牛粪=6∶1∶1;处理Ⅳ为河沙∶甘草渣∶牛粪=12∶1∶1。通过在日光温室的试验,记录草莓的光合特性、生长指标、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最优的基质组成,旨在筛选适合新疆当地效益好、成本低的草莓无土栽培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处理Ⅲ草莓的光合特性最好叶面积生长最快,处理Ⅰ、Ⅲ的茎粗最大株高最优;处理Ⅲ的草莓果实产量最高,品质较好。综合分析处理Ⅲ基质组成表现最优,可以作为新疆设施高垄内嵌式基质草莓栽培的基质组成配方。  相似文献   

11.
侧耳属3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DA培养基和棉籽壳为培养料,培养了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并对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均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菌柄都侧生,每个担子顶部产生4个担孢子,孢子内含油滴,孢子印皆为白色。姬菇和鲍鱼菇菌盖颜色为灰黑色,榆黄蘑为黄色,姬菇和榆黄蘑菌丝生长快,姬菇菌丝浓密,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稀疏,鲍鱼菇菌丝能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姬菇和榆黄蘑子实体小而多,出菇早、产量高,鲍鱼菇子实体较大内部组织紧密,担子、担孢子梗粗壮,孢子饱满油滴大。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大速生菜为试材,以腐熟与未腐熟玉米秸秆替代草炭作为莴苣无土栽培基质中的主要材料,研究其对莴苣产量、叶面积、干物质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腐熟玉米秸秆∶蛭石=3∶1)基质配方最有利莴苣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鸡腿蘑菌丝体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8种不同培养基配方,培养鸡腿蘑菌丝体,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谱差异明显,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保定市市售的3种类型共16种蔬菜中的Ca、Cu、Zn、Fe、Mn 5种矿质元素,为指导人们日常饮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蔬菜中矿质元素含量不同,叶菜类蔬菜中的(Ca、Cu、Zn、Fe、Mn含量高于果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而不同品种的蔬菜其矿质元素的含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油菜中的Ca和Mn含量最高,分别为7.6 g/100g和8.98 mg/100g;Zn含量最高的为香麦16.72 mg/100g,其次为菠菜12.63 mg/100g,洋白菜的Zn含量最低仅为0.73 mg/100g;菠菜中Fe含量最高138.43 mg/100g,其次为香麦111.11 mg/100g.综合分析结果,香麦、菠菜、油菜的Ca、Cu、Zn、Fe、Mn含量要高于其它种类的蔬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香菇菌株Cr-02为实验材料。简易开放式生料栽培为栽培方法,观察到了香菇子实体形态发育的全过程。初步将之分为纽结期、褐变期、成型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确定了子实体形态分化的关键时期是褐变期。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 ,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 ,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莲瓣兰原生地萌发胚培养真菌污染控制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及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控制及胚培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以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4%∶15 min∶1次∶6 min)的配比胚被真菌污染的污染率最低为16.0%,但是胚成活率较低仅为14.3%,不宜作为莲瓣兰胚培养的灭菌条件;经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胚成活率作用大小为次氯酸钠浓度超声波处理时间灭菌时间灭菌次数,以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1%∶20 min∶2次∶3 min)的配比胚成活率高达93.3%,同时胚被真菌污染率仅为19.00%,可以作为莲瓣兰(Cymbidium torliseplum)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培养灭菌条件,在此条件下胚能够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物质,经过培养胚生长发育成根状茎。  相似文献   

18.
蔺红苹  李培 《北方园艺》2010,(3):138-140
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以添加2.5%、5%、10%、15%的椰乳为生长调节剂,研究大花蕙兰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1/2MS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的椰乳增殖效果最好;对受到污染的原球茎进行消毒,发现5%的次氯酸钠25 min消毒效果最好;对不同大小的原球茎进行增殖,发现较小的原球茎产生的新原球茎覆盖率较高,2~3 mm的原球茎较为适合快繁;在增殖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泥土或木屑进行生根培养,效果较好;对根长达到3 cm以上的试管苗进行练苗及移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张梅  刘旭  周惠龙  李振宇  于胜祥 《园艺学报》2018,45(6):1147-1152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绣球属(Hydrangea)29种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其种子形状分为椭球形和长柱形;种子表面纹饰为网脊形或网状多边形,网脊的形态为波状、深波状或近平直;网脊间常具皱褶状纹饰或近光滑。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分类中绣球属的离瓣组(sect.Petalanthae)的种子为椭球形,网脊为波状或深波状;脊间多数为不规则纹饰,少数为规则或孔穴纹饰;绣球组(sect.Hydrangea)的种子均为椭球形,网脊近平直,脊间较光滑;星毛组(sect.Cornidia)和挂苦子组(sect.Heteromallae)的种子均为长柱形,大部分具近平直状的脊,脊间较光滑;冠盖组(sect.Calyptranthe)的种子为长柱形或椭球形,表面具网状多边形纹饰,网眼内具洼点。绣球属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除了在组水平上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在组内种水平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在某些组水平上种子微形态性状还具有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类型魔芋脱毒种芋的萌芽出苗特性、田间长势、分苗数、田间发病情况、产量、球茎膨大倍数、繁殖系数、生长周期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包衣种、二级种、三级种比原原种提前8~18天出苗;一级包衣种、二级种的分苗数较多;一级包衣种、二级种、三级种的田间发病率低于原原种,其中一级包衣种发病率最低,仅为7.4%。二级种、三级种综合性状较好,生产力水平高,膨大倍数高,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得到大量种芋,解决生产中种芋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