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探讨剑湖入湖河流廊道及其湖滨带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自然河道和湖滨带在水质净化方面效果显著,自然河道对COD、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3.4%、38.4%、31.6%和44.7%,湖滨带对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高达67.7%、58.4%和62.1%,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可见,自然河道及湖滨带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显著,对剑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贡湖湾(望虞河以西)河口区域的水质状况,采用WQI(水质综合指数)在夏季(2017年8月)和冬季(2018年3月)对其8个河口区域的31个点位进行了水质状况评价,并计算WQI_(min)(最小水质综合指数),识别主要水质因子。WQI将水质状况分成5个等级进行评价,即WQI 90为非常好,70 WQI≤90为好,50 WQI≤70为中等,25≤WQI≤50为差,WQI 25为非常差。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域的水质状况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的水质状况总体评价为中等(WQI为54. 62),冬季总体评价为好(WQI为73. 63);②河口之间的水质状况具有区域性差异,夏季闸门内外水质状况差异明显,河道的水质状况优于湖泊,小溪港河口区域水质状况相对最差(WQI为47. 50),冬季壬子港河口区域的WQI最小,为62. 84;③总磷(TP)、总氮(TN)、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4个水质指标是影响研究区域水质状况的关键性因子。研究显示:贡湖湾(望虞河以西)河口区域的水质状况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WQI的分级评价和关键因子识别能为研究区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为相关管理部门对同类河口的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复杂边界河流水质预测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济宁市境内的洙赵新河汇入南四湖的南阳湖区,水流受南阳湖顶托影响,河道上建有多处节制闸来调控水量。在洙赵新河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工作中,需要对河道水质变化进行预测分析。本文中在对洙赵新河的复杂水流、水质条件详细调查分析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水质预测模式,并对河道水流、水质边界条件进行合理数值概化,建立洙赵新河一维水质数值模拟模型,成功应用于该河流的水质预测任务。  相似文献   

4.
根据秦淮河水质参数的实测结果,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秦淮河9个点位水环境现状分别进行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治理措施.结果表明,氨氮、总磷及总氮在9个监测点位中均表现为主要污染因子,其中秦淮河上游江宁段水质最好.污染物入河量及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染,COD、氨氮、TN和TP分别占81.94%、77.86%、73.12%和41.83%,其次是工业污染及农业污染.其中,COD排放量占环境容量的97.48%,氨氮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51.10%.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呼伦湖水体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晰呼伦湖水体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其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环境因子,于2013至2015年每年的7、9月采集了湖中心区、沿岸区和主要河流进出口附近的共13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的水样,对湖区水质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呼伦湖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水质时空变异性显著,总氮、总磷、COD指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大部分水域为Ⅴ类水,局部区域为劣Ⅴ类水,且9月湖水水质较7月普遍转好。其中,COD7月份呈南低北高,而9月呈中心低南北高的分布特点,COD区域有从南至北转移且范围变小的趋势;总氮、总磷在空间上分布规律性不强,从7月份至9月份,总氮含量在湖区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区域有所减小,在湖区中部则有增有减且变化幅度较小,总磷含量在湖区南部普遍下降在北部普遍升高;叶绿素a在7月仅东南部的I5点附近水域含量较高,到9月该较高含量区域扩大至南部大部水域。依据水环境差异性,7月水体聚为四小类,9月聚为两大类,其中影响7月水体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总氮,溶解氧,影响9月水体质量的环境因子为磷盐、水温、p H。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生态补水对改善河道水质的影响,对塘西河近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塘西河水体上游区域(Z1)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总氮等各指标改善显著,下游(Z2)COD_(Mn)、总磷改善较明显,总氮受下游污水处理厂尾水等因素影响,改善效果较差;塘西河水质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夏季水质优于冬季;降水对河道水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季节性城市河道的水质改善,不仅仅是依靠生态补水和加大沿岸污染的治理,减少外源输入也是改善河道水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江苏省滆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变化特征和滆湖主要污染物来源,对扁担河、夏溪河、湟里河、北干河、中干河等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量水质监测,并计算分析了主要入湖污染物通量和滆湖沉积物中氮磷释放量。结果表明,入湖河流中高锰酸盐指数含量为2.7~8.9 mg/L、氨氮含量为0.21~3.59 mg/L、总氮含量为0.39~4.59 mg/L、总磷含量为0.236~0.624 mg/L;5条入湖河流年径流量为8.04×108m3/年,径流量大小排列次序为扁担河北干河湟里河中干河夏溪河;5条入湖河流主要污染物通量总磷为174.28 t/年、氨氮为865.46 t/年、总氮为1 654.75 t/年、化学需氧量(COD)为16 219.74 t/年,主要污染物入湖通量大小排列次序为扁担河湟里河北干河夏溪河中干河;滆湖底泥中沉积的氮、磷总量分别为44 370、18 168 t,每年向水体释放的总氮、总磷量分别为562.22、19.16 t。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2012年张家港二干河4个监测断面的9项水质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水质标识指数(WQI)、方差分析(ANOVA)和因子分析(FA)的方法分析张家港二干河水质时空分异特征,并解析污染来源。2006—2012年间,河道整体污染水平呈减轻趋势,4个监测断面污染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十一圩闸<栏杆桥<港丰公路大桥<蒋桥,呈现河道中段污染较严重的现象;所有断面各年粪大肠杆菌、铵态氮和总氮的污染程度均较严重;不同年份二干河的主导污染源有所差别,近年来工业点源污染、农村及城市生活面源污染起综合的作用。运用以上3种方法可以客观合理地评价二干河的水质变化状况,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派河支流五老堰河为例,分析五老堰河小流域水质空间变化,有效解析五老堰河小流域污染源;针对不同污染源及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沿河流域生活及养殖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工程、河湖滨岸生态空间保护、下游河道原位水质保障工程、增加河道下游自动监测断面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派河其他支流水体污染的控制治理及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思路与研究,也为减轻巢湖西半湖水体污染提供有效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巢湖东半湖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对2008—2009年巢湖东半湖蓝藻密度、叶绿素含量及相关水质指标进行研究。采用逐步剔除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获得巢湖东半湖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巢湖东半湖蓝藻暴发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藻华形成(叶绿素a含量、蓝藻密度)与透明度、高锰酸钾指数、氨氮以及总氮显著相关,结合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影响水华暴发的环境因子有水温、pH、透明度和总氮。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驱动下洱海流域入湖河流水质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更好地保护湖泊流域水环境,以洱海流域三大主要入湖水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入湖河流水质对洱海水质的影响及土地利用驱动下的水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三大主要入湖水系COD、TN、TP、NH4+-N均超过Ⅱ类水功能要求,TN、TP是主要污染因子;入湖河流水质存在时空差异,整体水质雨季较差,氮磷重污染区域为波罗江水系,苍山十八溪水系次之,北三江水系氮磷浓度相对低,但季节性差异显著。入湖河流与湖泊水质时空关联密切,雨季两者关联更强;空间上除TN外,入湖河流与湖泊污染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全流域尺度下COD与植被面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TN、TP与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他用地面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由于三大入湖水系COD、TP、NH4+-N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COD与植被面积百分比、TP与建设用地面积百分比的回归关系随着空间位置变化有较大差异,前者相关关系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拟合程度由南向北递增,后者在整个流域均呈正相关,拟合程度在西部苍山十八溪水系和北部入湖区域较高。因此建议流域污染治理应以雨季面源污染控制为主,重点加强波罗江水系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以及苍山十八溪水系城镇地表径流管控,同时应优化北三江植被等生态用地对径流的截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磁湖13个水质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磁湖水质的主要指标为pH、电导率、水温、叶绿素、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其他指标对磁湖水质的影响较小;其中,氨氮、总磷指数代表水体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的污染状况,而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是磁湖水体中有机污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三峡库区最大的库中湖——汉丰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汉丰湖来水区、湖区、出水区设置14个采样点,于2015年每月下旬在各点位采集水样并分析主要水质指标,综合运用多种统计评价方法,解析汉丰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汉丰湖水质空间变化可聚类为4个区域:南河来水区(区域1)、东河来水区(区域2)、汉丰湖上游(区域3)和汉丰湖中下游(区域4),其月份变化可聚类为2个时段:蓄水期(1-2月及9-12月)和泄水期(3-8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显示区域4中的调节坝(HF5)及调节坝下(XJ1)水质呈中营养状态,而其余点位及区域水质均为轻度富营养,各月份水质表现为1月、12月为中营养,10月为中度富营养,其他月份均为轻度富营养。汉丰湖水体中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可溶性磷(DP)、正磷酸盐(PO43--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降低趋势。主成分分析揭示流域水土流失是汉丰湖水质恶化的主要诱因,而三峡库区水位调控也对湖区水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前后枯水期河流水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地表水环境评价法对辽宁省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前后枯水期的水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辽河流域河流水质严重污染的历史已发生转变,地表水环境质量呈现全面持续好转趋势,首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浓度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方法]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利用2001~20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近10年该流域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并初步探究其原因。[结果]2001~2010年,渭河干流水污染程度呈持续减轻态势,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呈显著下降趋势,综合污染指数降幅达62.7%,如期实现了消灭渭河黑臭的目标。但是,近10年渭河干流污染仍很严重,各年均为重度污染,西安段仍然是渭河治理的重点。[结论]该研究为渭河陕西段的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贡湖湾北部退渔还湖区水、沉积物和土壤中氮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贡湖湾北部退渔还湖区(2.18 km2)的水陆交错带,虽已进行了基底改造和小部分植物种植,但仍需开展大规模种植,故迫切需要了解其生境特性的状况,为此开展了该区域的水陆交错带水、沉积物、土壤中氮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以便为后续示范工程的设计提供基本参数。选择南部和北部两处交错带(面积分别为6700、8300 m2)及其周边陆域、水域,分别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5月采集17个点位的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其氮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中的氮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水、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总氮和氨氮均低于秋季,而春季沉积物和土壤中硝氮含量较高。人为栽种植物有利于氮的去除,温度和微生物的活动对此也有一定的贡献。在春季,水陆交错区的硝化作用更强烈;氨氮的空间分布与总氮基本一致,水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氨氮,而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氮以有机氮为主。  相似文献   

17.
金献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37-15838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辽河流域干流28个断面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河干流的上游和下游,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和重金属元素。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在辽河上游老山头断面超标倍数为Ⅴ类水体标准的17.3倍。辽河干流39%的河段为Ⅲ类水体,21%的河段为Ⅳ类水体,Ⅴ类或劣Ⅴ类水体的比例高达40%。  相似文献   

18.
灰色聚类法评价淀山湖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逐月在淀山湖6个站点进行水质参数测定。水质参数在各站点的月平均变化范围为DO7.210~9.943(mg/L)、BOD53.810~4.940(mg/L)、CODMn6.016~7.053(mg/L)、TP0.137~0.366(mg/L)、NH3.N2.176~3.362(mg/L)、Chl.a29.814~56.02(mg/m^3)。对各站点2004年水质参数的月平均测定结果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调查的六个站点全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六个站点的水质全部处于V类水等级。在灰色聚类法评价水质过程中,权系数最大的是氮、磷及叶绿素a。因此,在淀山湖人工栽植水草进行脱氮除磷、放养滤食性鱼类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是改善淀山湖水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灰色聚类法评价淀山湖水质状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04年逐月在淀山湖6个站点进行水质参数测定。水质参数在各站点的月平均变化范围为DO7.210~9.943(mg/L)、BOD53.810~4.940(mg/L)、CODMn6.016~7.053(mg/L)、TP0.137~0.366(mg/L)、NH3.N2.176~3.362(mg/L)、Chl.a29.814~56.02(mg/m^3)。对各站点2004年水质参数的月平均测定结果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调查的六个站点全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六个站点的水质全部处于V类水等级。在灰色聚类法评价水质过程中,权系数最大的是氮、磷及叶绿素a。因此,在淀山湖人工栽植水草进行脱氮除磷、放养滤食性鱼类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是改善淀山湖水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