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2.
对山西省旱作玉米16个县(区)40个种植大户和8个合作社107分散农户进行157次农户玉米生产现状及用药情况进行调研.结果 表明,山西旱作玉米主要病害11种,主要害虫13种,杂草30种.玉米整个生育期化学农药投入制剂量为7.5~ 22.5 kg/hm2,年平均用药次数2.5次.玉米覆膜栽培田用药量显著低于不覆膜田,种植...  相似文献   

3.
一、生产现状 红薯、大豆和玉米是零陵、郴州地区(下简称湘南)主要旱粮、饲料作物。据统计,“七·五”前期(1986年—1988年,下同)年平均种植面积140.6万亩,占本区同期旱粮种植面积的79.9%;总产1.55亿公斤,占同期旱粮总产的84.2%。“七·五”期间,三种作物种植面积均比“六·五”后期(1983年—1985年)有所扩大,其中红薯种植面积80.3万亩,大豆44.8万亩,玉米15.5万亩,分别比“六·五”后期扩大0.7%,  相似文献   

4.
低温冷凉区覆膜玉米子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通过logistic方程比较覆膜和不覆膜玉米子粒灌浆过程,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覆膜可有效提高地温,促进玉米生育进程,提高玉米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和产量。通过覆膜,3个品种两年平均产量最高可达11 571 kg/hm~2。平均灌浆速率(R_(mean))和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玉米生长量(W_(max)),与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8~2019年以陕科9号和大丰30为材料,设置4个密度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hm2进行田间试验,分析玉米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以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陕北灌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子粒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4.1 t/hm2和13.2 t/hm2。随种植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能够调节穗上中部叶倾角、株型变紧凑,穗位层接收到更多的光能,增加了群体光合速率,积累更多光合同化物,高密度条件下陕科9号协调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优于大丰30。适当增加密度配合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密度7.5万株/hm2是该区玉米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粮食增产主要靠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水平,玉米和小麦套种是提高单产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大连地区常年玉米面积17.3万hm2,冬小麦面积1.7万hm2。该地区无霜期180d左右,年平均10℃以上积温4300~4500℃,出现“一茬有余,二茬不足”的现象。上茬种小麦,下茬种玉米生育期不够,即使种植中早熟玉米品种,也只能勉强成熟,影响产量;在种冬小麦时,由于播前时间紧,广大麦农很难适应;再加上米麦复种对水分要求高,大连地区水源不足,影响了米麦复种这种种植模式的推广。玉米和小麦套种既可克服大连地区年积温不够种两茬的缺点,又可充分利用该地区的积温条…  相似文献   

7.
开展规范种植,提高玉米商品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我国加入WTO以后发展玉米产业面临的形势,按照区域化规模种植玉米原则,提出东北玉米产区重点发展绿色饲用玉米、华北玉米产区饲用和工业原料用玉米并重和适当发展南方玉米种植的初步构想,并论述了从品种、播期、种植密度、肥水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开展规范种植,提高玉米品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2018开展了子粒玉米、鲜食玉米、青贮饲料玉米等3种不同玉米栽培方式的效益比较。结果表明,种植鲜食玉米纯收入最高,青贮饲料玉米次之,子粒玉米最差;鲜食玉米、青贮饲料玉米生育期短,收获后可种晚稻;子粒玉米生育期相对较长,收获后只能种植蔬菜;养殖企业对青贮饲料玉米的需求量大,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程度高,风险小。  相似文献   

9.
玉米空间布局种植方式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调配种植株距、行距改变玉米种植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改善田间微环境,提高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玉米产量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在前人对空间种植方式改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玉米主要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包括单株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一穴多株种植及相邻行错位种植方式,对这4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由于空间微生境变化产生的竞争进行评述;分析不同空间布局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下一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完善玉米高产种植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玉米带种植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彬  郭庆海 《玉米科学》2016,24(3):162-166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带样本县农作物及水稻、玉米、大豆种植结构演变及现状的统计,分析得出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因素、政策因素、收益因素、科技因素和传统因素,提出玉米与大豆轮作、玉米与其他杂粮作物轮作和玉米内部不同品种间的调整为吉林省玉米带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是北方春玉米带的主要分布区,当前主要存在3种主要玉米种植模式,分别是均匀垄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乾安县为例,运用可拓优度评价法对3种玉米种植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乾安县现有的3种玉米种植模式中,从节本增效效果看,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优于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优于均匀垄种植模式。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推进玉米节本增效方面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凸显,可加大推广力度,促进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多以玉米为主,现今我国玉米种植模式已从单一式转变为多样式。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及双株等距等种植模式,重点分析了双行交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并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古田县现有水稻田面积约3万hm2,其中海拔在300~500m的稻田约1.8万hm2,象这样单季稻区年平均气温18.4℃,总积温6752.2℃,≥10℃积温5788.8℃,年降水量1691.6mm,是典型的种双季稻热量不足,种单季稻热量有余的地区,且套种的玉米雄穗抽丝亦可避开10月下旬16℃以下寒流的影响.为此从1997年开始在吉巷乡兰溪村试验,1998年在凤都镇桃溪村种植5.3hm2示范片,经验收头季水稻平均产量555.2kg/667m2,二季玉米平均产量904.8 kg/667m2,比中稻增收637元,另还可利用冬闲田种绿肥或蔬菜,增加土壤肥力,这一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这几年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每年"水稻-玉米"间套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大,现将主要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 5个玉米品种在 3年 5地种植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的研究表明 :玉米感染粗缩病与品种、种植年份、种植地区、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其影响作用是品种大于种植年份 ,大于种植地区 ,品种×种植年份 ,品种×种植地区互作效应显著。气候因素综合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从出苗至大喇叭口期 ,特别是五叶期以前 ,干旱少雨 ,多日照、气温高是发病的潜在条件 ;不同播期显著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邵阳市玉米种植面积将近8.6万公顷,是除水稻外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虽然邵阳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但玉米的单产不高,综合开发和利用还很不够。阐述了邵阳市玉米种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了邵阳玉米种植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外马铃薯生产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马铃薯是世界上主要作物之一。它在许多国家的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种植面积以欧洲为较多。从1987年的统计资料看,世界各国的种植面积以苏联为最大,中国次之,以下依次为波兰、印度、美国、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等国家。近年来,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趋于减少。1976~1980年平均年种植面积为1929.6万公顷,比1972~1975年平均年种植面积2222.3万公顷减少13.2%,到1987年种植面积为1825.0万公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农户随机抽样调查和统计资料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塬区典型旱作塬区长武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户春玉米生产养分资源投入和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15年来,长武县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基本稳定,化肥施用总量显著降低。春玉米种植面积在2008、2009年增加显著,分别较前一年增加9.4%和17.2%,2009年以后变化较小。春玉米生产以平作覆半膜栽培为主,平均产量水平在6.4~8.4 t/hm~2,不同年际间波动较大,年均最高产量较最低产量增加31.6%,约75%的春玉米产量都处在中等及偏低以下水平。农户春玉米年平均N、P2O5和K2O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75、150、75 kg/hm~2,存在氮肥施用量过大问题,57.1%春玉米种植户过量施氮,氮肥利用效率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8.
贡秋豆8号是四川省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有性复合杂交选育的高蛋白夏大豆晚熟新品种。2010—2011年参加四川省夏播大豆晚熟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 477.5公斤/公顷,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0.2%。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766.9公斤/公顷,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5.9%。在生产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合玉米/大豆套作等特点,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间套种植。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播种,平均种植密度为8万株/公顷。  相似文献   

19.
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带状复合种植和清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差异,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清种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清种玉米相比,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带状复合种植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2015年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略小于清种玉米,但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均大于清种玉米,有利于玉米籽粒内含物质的积累,而2016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大于清种玉米;(2)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除叶绿素含量略小外,清种大豆的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大于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均大于清种大豆,且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3)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穗粒数、穗重、籽粒重,虽产量较清种略有降低,但总经济效益高于清种;(4)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较清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所降低,且产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经济效益高于清种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且对于增加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1991-2020年川西北地区32个国家级常规地面观测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资源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熟期玉米最适种植气候参数,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该地区的早、中、晚熟玉米种植进行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层次分析法对4种区划因子赋值并计算得到权重向量分别为0.56、0.26、0.12、0.06,根据权重向量计算川西北地区不同熟期的玉米种植气候区划数值。泸定区划数值最高,为3039.4;石渠区划数值最低,为145.4,表明泸定一线最适宜玉米种植,石渠一线最不适宜玉米种植。川西北适宜不同熟期的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地区的东部、东南部及中部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