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适宜直播的区域,选择苗期耐寒品种,适时早播利于延长生育期,保障后期籽粒灌浆及安全成熟。选用龙粳31、龙粳29和龙粳53共3个品种,以常规播期为对照,采用分期提前播种方法(间隔3d),测定出苗率、秧苗素质及生物积累量,并计算根冠比和壮苗指数等。结果表明,播期提前对不同品种的影响存在差异,龙粳53壮苗指数高、根冠比大、苗期耐寒性好,出苗率、秧苗素质和生物积累量与常规播期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根系活力强、扎根深及早生快发等优点,更适于直播生产。应选择苗期耐寒性好的品种适时提前播期,以延长直播稻有效生育期,但播期提前天数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旱育秧模式下苗期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辽粳401为供试材料,选用2种育苗载体(基质和营养土),设置3种喷淋间隔(24、48和72h),研究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淋间隔由24h延长至72h,秧苗株高降低,根数增多,根冠比增大,秧苗综合素质提高。喷淋间隔72h秧苗机插后分蘖发生早,分蘖数量多,生育时期提前。在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喷淋间隔72h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喷淋间隔72h处理成熟期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比较不同早稻品种间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差异,筛选耐寒早稻品种和适宜播期,预防或减轻"倒春寒"对早稻生产的影响,探究通过播期调控来实现洞庭湖稻区早稻减灾保产的可行性。以长江中下游地区13个主推早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立3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下早稻秧苗素质、产量、生育期变化。播期推迟会使早稻生育期缩短。在第Ⅰ播期时,‘江早361’、‘湘早籼24’、‘中早39’这3个品种产量表现较好;在第Ⅱ播期时,各品种产量表现较为稳定;第Ⅲ播期时,‘淦鑫203’产量最高,‘金早47’和‘柒两优2012’则产量表现较低。综合看来,‘陆两优996’的产量最为稳定。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早稻的产量呈上升趋势,且同一播期下,秧苗素质表现优秀的品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也较高,产量也较高。综合全生育期和产量来看,直播早稻播种适宜期为4月1日,可有效在二叶一心期避开"倒春寒"低温。表现丰产稳产、产量大的品种有‘陆两优996’、‘中早39’、‘中嘉早17’等。而耐寒性较好的品种有‘中早39’、‘湘早籼24’、‘陆两优996’等。  相似文献   

4.
龙粳5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育98195/龙粳12的F2单株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水稻品种,2016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不仅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稻瘟病等优点,而且株型收敛,剑叶夹角小,种子发芽势及耐寒性、耐旱性强,根系发达,苗期、分蘖期早生快发,籽粒灌浆迅速,充实度好,被誉为"大一号的龙粳31",尤其适合寒地轻简化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晚稻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产量、生理特征及温光配置情况,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晚粳稻的品种类型及其适宜播期。以大面积推广的2个籼稻为对照、以7个常规粳稻和3个籼粳杂交稻为材料,在当地晚稻可用播种期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均匀设置播期[即0 d (I)、+T d (II)、+2T d (Ⅲ)、+3T d (IV)、+4T d (V)],研究晚稻随播期的推迟在产量、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等生理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全生育期略有延长,主要源于灌浆期的延长;粳稻随播期推迟,其灌浆期亦有所延长,但由于营养生长期缩短幅度较大,导致全生育期略有缩短;不同晚稻品种类型间,随着播期的推迟,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产量略有波动。其中常规粳稻在5个播期下产量[(8.0±0.5) t 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先产量增加后降低, 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播期IV和播期Ⅲ达到峰值,最高为11.0 t hm–2和9.1 t hm–2;籼稻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明显降低。同时,不同品种类型间产量差异随播期推迟逐...  相似文献   

6.
江苏不同熟期粳稻品种的齐穗期和安全播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当前江苏各地不同熟期粳稻品种的安全播期,以江苏的4个熟期类型的5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连云港(34°83′N)、淮安(33°34′N)、扬州(32°25′N)和苏州(31°18′N)等4地,进行自5月10日起每10天1期,共8个播期的播种试验,得出各播期的相应齐穗期。以齐穗期温光预测模型y=a+b1x1+b2x2拟合其实得的播期与齐穗期资料。用该模型拟合4个试验点、5个供试品种计20组数据,得出20个预测式,其拟合度R2在0.9927~0.9998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用各试点所在地近25年各年粳稻品种安全齐穗期及逐日平均温度,依齐穗期光温模型预测式经多次迭代推得各年的安全播期,进而求得90%保证率的安全播期并作各地生产应用分析。在江苏淮北的北部,麦稻两熟田水稻的可播栽始期为6月15日,中熟中粳的安全播期为6月21日,此类品种可用于该地直播;其他各熟期类型品种安全播期均早于当地可播栽始期,故不能用于直播。在淮北南部稻麦两熟田的可播栽始期为6月12日左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的安全播期分别在7月4日和6月22日,此两类品种可用于该地麦茬直播;早熟晚粳安全播期在6月17日、18日,在大面积生产中因接茬时间过紧应慎用于麦茬直播;中熟晚粳的安全播期为6月8日,不可用于直播。在苏中南部,水稻可播栽始期为6月8至11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两品种的安全播期分别在7月12日、3日、6月25日和28日,可用于该地直播;中熟晚粳的安全播期为6月11日,用于直播接茬时间太紧,不可应用。在苏南,水稻的可播栽始期为6月5日,供试4熟期类型品种的安全播期分别为7月18日、13日、9日至10日和7月3日,仅考虑安全齐穗各熟期类型品种均可用于麦茬直播,但因中粳类型品种直播稻生育期过短、产量不高,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7.
1选择良种,适期早播 机械旱直播种繁水稻应选择耐肥抗倒,后期耐寒性较强,保证安全齐穗,穗瘟发生轻,穗粒并重型,优质高产的中熟中粳水稻良种作为繁殖对象为宜.如武育粳3号、镇稻88等.麦茬机械旱直播种繁水稻的播期虽然比移栽种繁水稻推迟25d左右,但是抽穗成熟期仅推迟6~7d.麦茬机械旱直播种繁水稻播期要越早越好,最迟在6月上旬播种结束.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作物生育进程受环境直接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分布,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北方冬麦区小麦播期推迟,传统品种生育期缩短;西北区冬麦越冬死亡率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缩短。东北区春玉米适宜播期提前,近50年来潜在适宜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晚熟玉米面积增加;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适宜生育期延长,推动了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发展;西北区玉米整体播期提前,灌区玉米全生育期延长,旱区生育期缩短。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育期普遍提前,除东北区水稻生育期延长约3天/10年,其他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基本呈缩短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暖使生产中作物春季适宜播期提前,秋季适宜播期推迟,生产中传统作物品种生育期普遍缩短。通过品种选择和播期调整,可以充分发挥热量资源潜力,规避关键生育期灾害风险,并通过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旱直播水稻应用高吸水种衣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水稻直播出苗难、成苗率低、秧苗素质差、病虫危害重等技术难点,采用高吸水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研究其在旱直播水稻上的应用效应。结果表明:包衣处理可提高旱直播水稻出苗率、成苗率,提高秧苗素质,减轻病虫危害,增加产量。与未包衣对照相比,包衣处理的出苗率提高13.5%,成苗率提高18.2%,恶苗病、稻蓟马、麻雀、老鼠、干尖线虫等病虫害分别减轻90.5%、94.3%、95.3%、88.2%、89.5%,株高降低,秧苗单株带蘖数、假茎粗、总根数、百苗干重明显增加,各主要生育期茎蘖数多、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量高,增产显著。应用高吸水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可解决直播水稻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促进水稻直播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直播水稻品比试验常规粳稻的适宜播种量,以常规中熟中粳扬粳3012为试验材料,设计4种不同的播种量和机条播、人工撒播2种播种方式,分析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出苗、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基本苗数增加,成苗率下降,秧苗素质下降,最高茎蘖苗和有效穗数上升,成穗率下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先上升再下降。扬粳3012直播品比试验播种量以60~9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不同直播方式对晚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直播方式对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杂交稻五丰优T025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比较湿润直播和旱直播水稻秧苗素质、出苗率、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总量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旱直播相比,湿润直播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6.4%~24.1%,其中五丰优T025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提高主要与有效穗数显著增加有关。从生长发育特性来看,湿润直播有利于增加秧苗株高,维持较好的秧苗素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植株茎蘖成穗、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为水稻增产奠定了基础。总体来说,在南方双季稻区采用湿润直播方式有利于晚稻生长发育及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近年来直播稻种植的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直播早稻适宜播种温度研究。以南昌地区的常规种植早稻‘湘早籼45’为研究对象,设置3月26日、3月29日、4月2日、4月5日以及4月10日共5个播期,研究分析不同播期下直播早稻的出苗率、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成苗率与出苗期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气温对苗高和叶龄变化有明显影响。连续3~5日平均温度达18℃,日最低气温在15℃以上时,有利早稻直播。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浙东南地区不同类型优质稻的适宜秧龄,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杂交籼稻泰两优217为材料,研究了15、21、27、33和39d秧龄处理对优质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并从生育期、秧苗素质、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温光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甬优1540和泰两优217的产量均先增后减,分别以27d和21d秧龄处理最高,其对应的产量分别为11.45和9.77t/hm2,稻米品质呈逐渐变优的趋势;生育时期相应顺延,移栽―齐穗期和本田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延长,秧苗素质、群体生长率(齐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茎叶输出率和收获指数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全生育期内,日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下降,而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增加,产量与齐穗―成熟期的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适宜的秧龄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在适期播种下,甬优1540高产与优质的秧龄为21~29d;泰两优217高产的秧龄为14~24d,若要获得优质则需要延长秧龄或调整播期。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播期对直播早稻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常规籼稻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利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全生育期积温逐渐减少,抽穗后积温逐渐增加。成苗率随分蘖前日平均温度升高而增加,成苗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系数为0.83以上的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系数为0.72以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播期推迟,茎叶干物质向子粒输出转化逐渐减少,单株和单位面积茎叶干物质输出转化与抽穗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单株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随积温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随积温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直播生产过程中,提前播种,保证一定基本苗,协调好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和转化,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80—4A是安徽省巢湖地区农科所转育的粳型水稻不育系。由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其与皖恢9号配组,选育出强优组合80优9号,作双晚种植,丰产性能好,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 1 80—4A的主要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和主茎叶片:80—4A属早熟晚粳类型,感光性强。初夏播种,生育期随播种提前而延长。在一定时间内,提前5天播种,播始历期延长3  相似文献   

16.
不同增温措施对西南山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南山区春玉米采用起垄直播覆膜、起垄覆膜育苗打孔移栽、起垄直播覆膜再加苗期拱棚双增温3种增温措施,研究不同增温措施对春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增温措施使春玉米的生育时期提前,缩短生育期17~19d,提高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源",提高干物质积累及最终向子粒库的转运(收获指数),增产幅度分别达11.48%、9.85%和14.93%,提高经济效益分别达571元/hm2、164元/hm2和256元/hm2。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西南山区春玉米生产栽培中以起垄直播覆膜为宜。  相似文献   

17.
地膜覆盖后春小麦主茎叶片生长具有叶片分化强度大,出叶早,单株叶面积大等的壮苗特性。从而建议地膜小麦栽培过程中采用“小群体、壮个体”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适时早播,相对延长生育期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刘丹 《中国种业》2020,(11):89-92
为了阐明生物炭对寒地早粳稻生长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两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粳稻品种龙粳21和空育131为材料,对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水稻的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寒地早粳稻生长存在影响。施入一定量生物炭有利于水稻分蘖的形成,生物炭用量为5t/ha(C1)时能够增加两个参试早粳稻品种的分蘖数。施用生物炭能够提高水稻分蘖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但不同品种生物炭施入量存在差异。同时,生物炭用量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叶面积指数大小,其中龙粳21在C2水平下,获得最大的叶面积指数,而空育131在C1水平下,获得较大的叶面积指数。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生物炭用量(10-15t/ha)有利于两个品种分蘖期干物质积累,齐穗期茎鞘干物质的积累,而低生物炭用量(0-5t/ha)有利于两个品种齐穗期叶片和穗干物质的积累。研究结果将为生物炭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松粳9号和垦稻12号为试材,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研究立体化育袂模式中红蓝光质比例、光强和补光时间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因素对两水稻品种壮苗指数的影响均为光质>补光时间>光强,三因素对其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补光因素对两水稻根冠比的影响虽不尽相同,但均表现光质对其影响显著。人工补光对水稻秧苗的叶龄、茎基宽、叶面积、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苗高的影响不一致,对根系直径影响较小。秧苗素质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补光处理比不补光对照(CK2)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但与自然光对照(CKl)秧苗素质和产量水平还有显著的差距。人工补光在立体化育秧模式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5个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株高降低,产量结构各因子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呈明显减少趋势。苏北地区中熟中粳品种安全播期6月29日之前,迟熟中粳在5月上中旬播种可以正常成熟,早熟晚粳于5月上旬播种能够成熟,中熟晚粳在播种期范围内,均不能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