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田茂洁 《土壤通报》2006,37(2):383-386
等高植物篱模式就是在坡耕地上每隔4~8m的距离沿等高线将植物篱与作物种植带相间分布的一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用于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等高植物篱技术用于坡耕地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状况,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果显著,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再分配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该系统内植物篱和农作物相互之间的水分和养分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坡耕地植物篱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坡耕地植物篱种植模式是一种坡耕地可持续利用技术。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坡耕地植物篱研究现状、效益等作了系统介绍。植物篱种植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减小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止土壤退化、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提供饲料、薪柴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植物篱在坡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目前坡耕地植物篱认识上的问题及需要深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以促进我国植物篱技术和坡耕地整治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麦冬与黄花菜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保育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于控制南方丘陵山区坡地水土流失的植物篱种类及其种植模式,在这些地区选择麦冬、黄花菜两种植物篱,研究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坡耕地土壤营养保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双行处理方式下土壤的全氮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植物篱处理方式。麦冬单行和麦冬双行植物篱处理方式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比较高,黄花菜处理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少。麦冬处理方式的土壤保育效果比黄花菜处理方式要好,麦冬双行比麦冬单行的土壤保育效果好。麦冬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和泥沙中营养元素的流失。有植物篱的处理方式减少泥沙流失效果显著,麦冬双行的水土保持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经济植物篱模式在坡耕地上的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坡耕地经济植物篱技术把水土保持和农民的增产增收相结合,是山地治理的有效方法,具有省资省劳、简单适用、操作方便、自然梯化等特点,形成了新的、农民欢迎的、可持续的坡耕地农林间作生产体系。在这种坡地耕作制度中,除了植物篱本身的牧草和果树的效益外,篱间种植的矮秆作物,如土烟、马铃薯、花生(黄豆)、辣椒和油菜等,在果树未产生效益前,结合牧草能产生近期经济效益;待果树进入盛果期,果树的经济效益会更高。这种经济植物篱的组合模式在贵州山区坡耕地上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宁南县加速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成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四川省宁南县推广应用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的经验教训。等高固氮植物篱作为一种坡耕地水土保持和土壤培肥的有效方式,已为宁南县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县域经济,提出了大力推广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植物篱在坡耕地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植物篱在坡耕地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作了总结,分析了如何选择植物篱模式,植物篱对恢复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篱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辽西大凌河中游陈杖子小流域坡耕地上,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紫穗槐、紫花苜蓿和金银花3种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和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篱拦蓄径流率为47.11%~50.21%,拦沙率为73.37%~75.58%。植物篱上下5m范围内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减少,土壤全N含量比对照坡耕地分别增加16.71%、20.52%、15.55%;全P含量比对照坡耕地分别增加11.05%、18.07%、8.77%;全K含量比对照坡耕地分别增加6.37%、2.34%、2.53%;植物篱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影响在篱带上下5m范围内,超过上下5m范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植物篱在减少坡耕地径流、控制土壤侵蚀和降低非点源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中国科学院万州典型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监测的三峡库区坡耕地皇竹草植物篱小区和对照小区连续6年的监测资料,研究了坡耕地皇竹草植物篱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能有效地改善坡耕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植物篱的实施有利于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梯田与植物篱的结构、功能与适用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梯田和植物篱都是治理山丘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介绍了梯田和植物篱的结构、功能及其适应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对不同水保措施的评估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的侵蚀产沙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坡耕地对全流域侵蚀产沙量贡献最大;然后针对治理坡耕地的坡地改梯田和种植植物篱这2种水保措施进行了10年的模拟评估比较,发现坡耕地改为梯田在侵蚀产沙控制方面效果较好,然而种植植物篱措施在保持土壤养分、投资回收等方面的作用却优于坡改梯的措施.总体而言,种植植物篱措施更符合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战略.  相似文献   

11.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的治理情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坡度下顺坡垄作改横坡垄作、水平梯田、等高植物篱等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它们在黑土区能够发挥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坡度适宜范围,从而确定在0~5°、5°-8°、8°~15°坡度级别的坡耕地上分别采用以改垄措施、等高植物篱措施、水平梯田措施为主的措施进行治理,在〉15°的坡耕地上选择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2.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植物篱种植模式作为一种坡地保护性耕作和持续利用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热带地区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文概述了我国近10余年来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一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短暂的试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植物篱种植模式的特点,对植物篱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使之适合我国山区和坡耕地的应用;对植物篱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引起了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应用部门的关注,尽管在1997年以后其它区域也随之进行了一些类似的试验和研究,但国内目前只有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较系统和深入。最后还对国内在植物篱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等高固氮植物篱控制坡耕地地表径流的效果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坡耕地上进行等高固氮植物篱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植物篱后 ,坡耕地上不论是    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还是累积地表径流量均显著降低 ,幅度为 2 6 %~ 6 0 %。同时 ,植物篱对控制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尤其有效 ,这对防治山区坡耕地由于暴雨产生水土流失很有意义。坡耕地径流的季节分布表明 ,在干旱河谷区 ,坡耕地径流主要产生于雨季中后期 ,与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雨季前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在坡耕地可持续耕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是利用固氮植物能够固氮、生长快和具多用途的特点,在坡耕地上建立高密度植物篱。通过枝叶还田及腐根和枯枝落叶,有改善土壤肥力、团粒结构及水分渗透率,加上植物篱的机械阻档,联系人针表径流50%-70%,减少土壤侵蚀97%-99%,土壤全氮含量增加65%-103%,有机质含量增加达25%-35%,农作物增产达 30%-60%。该技术具有投入低、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效果显著、效益多样的特点。该技术综合地解决了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和土壤培肥的问题和用地、养地的矛盾,可实现坡耕地的可持续耕作利用,值得在我国山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是个世界范围的严重环境问题,比如由于丰沛的降雨和陡坡耕作,造成的中国西南部偏僻山区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这些区域采取了多种保持土壤措施减少土壤流失,可当地农民并不接受引进的等高植物篱措施;而植物固结地埂是一项传统的且当地农民乐意接受的水土保持措施.本文比较了等高植物篱和植物固结地埂的结构,设置3种植物固结地埂高度0 (CK)、10cm (H10H)、和15 cm (H15H),分析了等高植物篱(H0H)和上述3种地埂高度的植物固结地埂对径流、侵蚀量的影响及产投比和经济效益,旨在理解当地农民的选择.研究结果显示最明显的区别是植物固结地埂具有一定高度的地埂能够方便农事活动并且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植物固结地埂的第2个处理(H15H)比无地埂无植物篱的坡耕地处理(CK)减少径流55.56%±6.25%,减少侵蚀量79.26%±3.50%.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土壤侵蚀减少量和土壤抗蚀性变化顺序为:H15H>H10H>H0H>CK.H15H的产投比最高为1.52.与其他试验处理相比,虽然H15H措施需要的劳动力更多,但它具有较高的植物篱收获量和产投比以及较强的抗冲蚀性.因此,西南地区坡耕地上推荐具有15 cm地埂高度的植物固结地埂措施(H15H),甚至该项水土保持措施可适用于与西南地区气候相似的其它区域或是其它国家.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状况是制约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造林的主要因素,改善土壤水分性质是实现该区域生态恢复重建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长期的实验和示范结果显示等高植物篱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干旱河谷环境的有极大应用潜力的水土保持和肥力改善、退化生境重建和植被恢复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经过实地研究和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等高固氮植物篱模式0~30 cm和30~70 cm土层容重与对照分别在0.05和0.10水平差异显著,而对70 cm以下土壤无显著差异;0~30 cm土壤水总库容和有效库容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5%和4 2.4%,30~70 cm土壤水总库容和有效库容分别提高了5.8%和32.6%;土壤饱和导水率、吸渗率和稳定入渗率比对照增大,同时比对照土壤提高低吸力段土壤比水容量和土壤饱和水含量,从而有效改善了坡地退化土壤的水分入渗性能和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中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设置在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绿篱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径流小区尺度探讨了不同措施对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绿篱种植可降低O.2~0.002mm粒级团聚体的空间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峡库区坡地果园保护性措施减少氮磷的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ncreased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citrus orchards and the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diffusion threaten the fresh water qual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ina. A 10-year field trial on sloping citrus lands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five protection methods for reducing N and P losses: 1) intercropping with perennial white clover (CW); 2) straw mulching of the soil surface (CS); 3) intercropping with yellow daylily contour hedgerows (CH); 4) an impermeable membrane buried in the soil along the contour lines (CM); and 5) intercropping with a rotation of wheat and peanut (CWP). An area of conventional citrus management was also maintained as the control (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M and CH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for reducing surface runoff. The sediment yield were reduced at the highest rate by CW and CH an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CS. Reduced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were the crucial mechanism for the reductions in N and P loss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W, CS, CH, and CM reduced annual runoff by 9%, 13%, 25%, and 30%, sediment yield by 77%, 55%, 71%, and 28%, N loss by 10%, 23% 36%, and 37%, and P loss by 39%, 31%, 27%, and 25%, respectively. CW, CS, CH, and CM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N and P losses from the sloping citrus land. However, over the long-term, surface soil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CW, CS, and CH diminished the benefit of those methods in reducing N and P losses. In addition, CWP increased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which showed that citrus intercropping with other crops was an unsuitable method for citrus sloping land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