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RAPD技术在金针菇菌株鉴别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20个随机引起物对16个不同来源的金针菇株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中,有6个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其中每个引物对不同菌株扩增出现的DNA片段数目,少则没有,多达11条,平均为5条,DNA征段从0.4kb到3.38kg;并且不同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带谱不同,差异较大,这6个引物对16个金针菇菌株共扩增出84条DNA片段带。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  相似文献   

2.
6种寄主桃蛀果蛾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5种随机引物对苹果、梨、杏、酸枣、枣、山楂6种寄主桃蛀果蛾基因组DNA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结果表明, 25种随机引物中有 22种出现不同程度的 DNA多态性标记,多态百分比为71.9%.根据Nei氏片段共享度公式计算了6种寄主桃蛀果蛾两两配对间的遗传距离,6种寄主桃蛀果蛾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42 6,其中梨桃蛀果蛾与酸枣桃蛀果蛾遗传距离最远为0.704,枣与酸枣遗传距离最近为0.462 7,用UPGMA法构建了6种寄主桃蛀果蛾的分子聚类图.  相似文献   

3.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成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地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一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RAPD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标记,对四川近50 年来年推广面积6-67 万hm2(100万亩)以上的40 个小麦主栽品种遗传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55 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 占58-2% ) 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32 个引物共扩增出185 条带,其中93 条带( 占50% )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 ~11 条多态性带,平均2-9 条。40 个品种RAPD 标记遗传距离(GD) 变异为0-019 ~0-475 ,平均GD 值为0-221。聚类分析表明,在GD 值0-23 水平上,40 个品种可聚为5 类。一些随机引物对有些品种能进行特异性扩增。引物OPN14 对小麦1BS 扩增能产生特异性DNA 片段,能完全鉴定出40 个供试品种中的9 个1BL/1RS小麦- 黑麦易位系品种。据此认为,RAPD标记可以作为小麦品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6.
用RAPD和RFLP定位水稻香味基因(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APD引物Jas1.5从亲本CT9993中扩增出的多态性产物1.5kb片段,经NcoI酶切后获得的一条0.5kb片段,将其制备成RFLP探针jas500,选用覆盖整个水稻RFLP图谱的125个随机克隆和jas500对CT9993/KDML105的F2群体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40条随机引物10碱基寡核苷酸链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得到8条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谱带清晰,带型稳定且具有多态性DNA片段,对分离的黄瓜细菌性白枯病8个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共产生65条谱带,其中45条为多态性带,占谱带总数的69.23%;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695为阈值,将8个供试菌株分为2种遗传类型。可见,黄瓜细菌性白枯病具有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对6个紫菜品系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2对引物中,有6对能得到重复性较好的多态性条带,共扩增出141条谱带,其中133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位点的比例达94.33%.基于引物扩增结果计算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不同紫菜品系间存在差异.UPGMA、NJ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品系Y001和Y-L0602遗传相似系数高,聚为一类;条斑紫菜和坛紫菜遗传重组品系Y-H034和H-Y035聚为一类,之后与Y-H017品系聚集;坛紫菜H017品系与其他供试品系遗传距离较远,聚类在最外侧.各品系间遗传距离与其选育方法有关,筛选获得的遗传重组后代表现出与条斑紫菜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棉药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及其分子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和RAPD指纹扩增,完成了供试菌株致病类群与其RAPD指纹组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20个菌株对5个棉花品种的抗感反应及其平均病情指数分为4种不同的致病类群;用10个随机引物对20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92条DNA带(其中51条为多态带);用计算机进行聚类分析,20个供试菌株聚类为9个RAPD指纹组。相关性分析表明,致病类群与RAPD指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compestrispv.orgzicola(Fangeral)Dye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结果,通过人工接种及大田调查,明确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苗期比成株期感病;针刺与喷雾两种方式在显症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且病情严重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了接种浓度应不低于每毫升9×10 ̄7个细菌,从而总结出了一种人工接种鉴定水稻品种抗细菌性条斑病的方法:即在水稻苗期于中午以强致病力细菌性条斑病菌株配成每毫升9×10 ̄7个细菌以上浓度菌液喷雾接种。  相似文献   

11.
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12个菌株和20个细条病菌株的抗性差异及其对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高抗,其中xa-5,Xa-17抗性基因品种兼抗细条病,但携带xa-13,Xa-21基因的抗性基因品系则感细条病。进一步表明水稻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是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IRBB3,IRBB4,IRBB5,IRBB13,IRBB21和阿苏稔(Xa-17),丰锦(Xa-18)等7个单基因品种对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具有鉴别力,划分为5个小种。依据20个菌株在15个近等基因系上的致病力差异将水稻细条病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组。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水稻细条病菌株致病性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细菌夺冠滤器过滤,氯仿处理以及用稻细条病病叶组织浸提液直接分离噬菌体等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中相比之下,细菌过滤器过滤法是最为简便可靠的噬菌体分离方法,通过对湖北省1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20个噬菌体互作反应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细条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分化,根据它们相互的亲和关系,可把10个细条病菌菌株划分为6个组,把20个噬菌体划分为7个溶菌型;其中RP、RS、RT、RX、RY等5个细条病菌菌株可与所有参试的20个噬菌体发生亲和反应,据此在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湖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测报工作中,友谊赛些广亲和性的菌株可逡为指示菌。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斑病菌xopQ1_(Xoc)在病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因组学揭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存在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HopQ1-1同源的XopQ1Xoc,但其是否为T3S效应分子以及在病菌致病性中的功能并不清楚。【方法】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水稻条斑病菌xopQ1Xoc的突变体。【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xopQ1Xoc突变后,病菌在水稻上的毒性增强,细菌生长能力增强。非常有意义的是,xopQ1Xoc突变体菌液浓度为3×108CFU/mL时仍能在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但在浓度为104CFU/mL时,8d后可在烟草上产生坏死症状。功能互补结果显示,xopQ1Xoc能够恢复突变体在水稻上的毒性至野生型水平和在烟草上丧失产生坏死病斑的能力。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XopQ1Xoc不能通过T3S装置进行分泌。【结论】XopQ1Xoc是水稻条斑病菌T3S效应分子,可能作用于植物的免疫系统,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为进一步揭示水稻-黄单胞菌互作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14.
从湖南1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细条病病叶中分离出24个噬菌体分离株,用7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供测的噬菌体只能侵染水稻细条菌;用来自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四川的水稻细条菌90个菌株对噬菌体敏感性进行测定,认为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共23个溶菌型.并提出了提高噬菌体法检测种子带菌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国内已知致病型和云南省各水稻产区采集的56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进行分析.用ERIC、J3等引物对其DNA进行Rep-PCR特异性扩增,扩增结果经综合聚类分析,在70%的相似水平上,可将测试菌株划分为10个组群,其中4、5、8、9、10为主要组群;来自云南省的菌株分属于6个组群中,遗传分群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密切.根据菌株在已知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反应,菌株可分为18个致病型,云南省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型复杂多样,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省份测试的致病型.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黄单胞菌avrBs3/PthA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和稻生致病变种(X.oryzae pv.oryzicola,Xooc)分别引起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对中国和世界水稻产量造成较大损失。基因组学揭示,Xoo和Xooc不同小种中存在15~30个数量不等的avrBs3/PthA(avr/pth)家族基因。新近研究结果表明,avr/pth基因既是毒性基因,又是寄主植物先天免疫的抑制因子,还是与抗病基因(R)匹配的无毒基因。Xooc中虽然存在avr/pth基因,但因存在能够抑制avr/pth无毒基因功能的抑制因子,故而未在水稻中发现抗BLS的R基因。除结构上的共有特征外,avr/pth基因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02 bp重复单元在每个avr/pth基因中的重复数多少上。avr/pth基因的进化可能由简单进化为复杂,这可能是Xoo和Xooc致病性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受条斑病菌侵染的水稻cDNA文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经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侵染诱导后的水稻mRNA,利用SMARTTM技术于载体pGADT7-SfiAB上构建了水稻cDNA文库.检测发现,文库中含有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OsPR-1a、OsPR-1b和PAL.随机提取cDNA文库克隆的质粒,酶切分析发现,该cDNA文库的插入片段分布在500~2 000 bp之间,平均大小约为1 kb,重组率达95%.上述结果表明,水稻受条斑病菌侵染的cDNA文库质量较好,这为研究条斑病菌致病性因子与水稻互作机制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8.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 causes a destructive bacterial leaf streak disease in rice. Some of the gene products annotated as hypothetical proteins in the genome of Xoc may contribute to its virulence in rice. A mutant, Mxoc1679, screened from our previous Tn5-tagged mutant library for Xoc strain RS105, showed reduced virulence in rice. In this mutant, a gene named as Xoryp_08180 was disrupted by Tn5 insertion. Xoryp_08180 encodes a 1 306-aa hypothetical protein which is highly conserved in Xanthomonas spp. Non-polar mutation of Xoryp_08180 in RS105 strain le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acterial virulence and growth in rice, a delayed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 in non-host tobacco, and a decrease in extracellular protease activity. The deficiencies above were restored to wild-type level in the complementary strain by expressing Xoryp_08180 in trans. 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Xoryp_08180 was repressed in hrpG and hrpX mutants in planta but not in a nutrient-rich cond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Xoryp_08180 is a virulence factor required for extracellular protease production, HR induction and full virulence of Xoc.  相似文献   

19.
稻种材料抗细菌性条斑病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对广西新育成的和引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新挖掘的野生稻材料进行抗细菌性条斑病性的鉴定。[方法]于2005~2006年,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JZ-8菌株为供试菌株,用改良针刺法在分蘖期对来自广西区试、国际稻圃和南宁野生稻圃的1 251份稻种材料进行抗细菌性条斑病性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1 251份稻种材料中,抗性材料为11份,占0.9%,中抗材料为52份,占4.2%,其余为中感以下材料。抗性材料的比例因稻型和来源不同而异。IR32720-138-2-1-1-2I、R43449-4-3-43-3、No.733等11份材料对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不同致病型具有广谱抗性。[结论]该研究在国内首次对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抗细条病性进行鉴定。在所测试的977份广西野生稻材料中对当地优势菌群抗性反应达到抗性级别的有9份,达到中抗性级别的材料有37份。  相似文献   

20.
对盆栽水稻采用针刺、喷雾、盆水等不同方法接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后,检测稻株发病和盆水中的噬菌体,结果表明:未接种稻细条病菌的 处理中,无稻株发病,盆水中也未测到噬菌体;3种接种处理均可引致稻株发病,并先后在其盆水中检测到噬菌体,说明噬菌体与致病菌有密切的伴随关系。在采用叶面喷雾和盆水接种稻白叶枯自然组合菌株B-1和单细胞系菌株IV-16试验中,B-1处理后能引起稻株发病,且在盆水中测到噬菌体;而IV-16处理后虽引起稻株发病,但盆水中无噬菌体,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植物病原细菌噬菌体是由病菌中的溶原细菌传带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