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豆三垄栽培缩垄增行增产技术韩远征,李秋,王家三(黑龙江省8510农场)1991—1993年我们在全场进行了大豆三垄栽培缩垄增行的大豆对比试验和生产推广应用,累计应用58400亩,比三垄栽培增产22.8%,增产大豆1664.4吨,总增收222.2万元...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寒地水稻垄系栽培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并考察了水稻垄系栽培的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素,表明:寒地垄系栽培的水稻具有的生长优势和增产效果,这种栽培体系能进一步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水稻垄系高产栽培,是八一农垦大学李金峰教授在旱育稀植栽培理论基础上,开创的新技术,它不仅解决了寒地种稻增温的主要矛盾,还突出体现在水田以垄体结构分层集中施肥为主体并融合了超稀植技术(规格:垄行距65cm,垄上小双行16cm×14cm,垄高15cm)。经我场试验与示范面积6.7hm2,平均每667m2产650kg,比机械和人工平地移植栽培方式平均每667m2增产101kg,增产率18.3%。现将本年度在我场23队等考查结果分述如下。1移植前后在秧田和本田调查1.1秧苗生长整齐、健壮,素质好由于采用钵育苗方式,穴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龙粳31进行覆膜起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与对照相比,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促进水稻成熟2~3 d,穗粒数增加6.15粒,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法,研究小垄密植、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免耕栽培4种栽培方法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的大豆株高,荚数,粒数均高于小垄密植、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免耕栽培的大豆产量分别较小垄密植、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增产23.3%、124.2%和141.5%;小垄密植的大豆产量分别较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增产81.8%、95.8%。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寒地水稻垄系栽培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并考察了水稻垄系栽培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表明寒地垄系栽培的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增产效果,这种栽培体系能进一步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1997~1998年,在祁阳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稻田起垄种玉米,垄间平洼种水稻,将双季稻与双季玉米栽培技术合理组装,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创造了每公顷22650kg的单位面积高产新纪录,介绍了增产机理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间作起垄栽培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辽地区风沙大及水田日益严重缺水状况,开展了水稻垄系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垄系节水栽培方式,稻田日均地温增加0.2~1.2℃,节省肥料投入25%,节水30%,稻谷增产6.7%~7.9%,可节支(化肥350元/hm^2、水费300元/hm^2)增收(鸡2400元/hm^2)达3050元/hm^2,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甜菜是黑龙江省庆安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过去单产不高一直困扰该县甜菜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新的提高单产栽培方法,该县于1998、2000、2001年分别在欢胜乡、两利乡和丰收乡的3个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缩行增株大区对比试验。试验处理垄距60cm(较常规少6cm)、株距20cm,以垄距60cm、株距25cm为对照,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试验设在丘陵平岗地,排水良好,黑土层厚25~35cm,含有机质2%左右,土壤pH值6.8~7.2。前茬为玉米和大豆。采取秋翻秋耙秋起垄,垄距60cm,株距分别为20cm、25cm(对照…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地膜覆盖增产原因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镇巴县中、高海拔地区低湿冷浸田光热严重不足,前期低温烂秧、坐蔸,后期秋封的问题,受地膜玉米的启示,在农户零星栽培成功的基础上,从1992年开始连续4年试验示范水稻地膜覆盖技术,累计示范28.67hm2,平均公顷产量6103.5kg,比常规栽培增2622kg,增产76.31%,高产田块产量达9037.5kg/hm2。扣除所增费用684元,较常规栽培增效益2462.4元/hm2。(一)水稻地膜栽培增产原因分析1.能够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通过1995年试验,从移栽到成熟,逐日测定膜内外5cm土温,增加积温287.4℃。2.生育期提前在4月4日同期播种的地膜水…  相似文献   

11.
调整好种植业结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是实现垦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的重要举措。提高科技含量,是高产、高效的捷径。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场1990年引进示范了水稻旱育宽窄行栽培,试验面积350亩,实测亩产538.Ikg,比对照的普通栽培亩增产43.4kg,增产幅度8.77%。1997年我场推广宽窄行8.l万亩,全管局推广68.26万亩,分布在15个农场,占人工手插的47·5%。1试验概况试验品种为东农416;亩用尿素gkg,二按5kg,硫酸钾3kg;4月15日一用日插种,全部采用壮秧剂有苗。待插秧苗素质较高;株高13cm,叶令35叶,报数11条。2插…  相似文献   

12.
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同栽培方法种植大豆,经对比表明,采用“大垄窄行密植”明显提高大豆产量,与“三垄”栽培相比较,增产21.8%-31.4%,与“深窄密”相比,表现增产且限制因素少,适应性广,对土壤及品种无严格要求,易于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3.
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粉垄栽培技术在国内首次进行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探索粉垄栽培技术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以荷兰15为试验材料,进行在稻田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冬种对比试验,粉垄整地稻田耕层深度为20 cm、松土厚度达30 cm,分别比传统整地增加5 cm和10 cm。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栽培方式(CK)相比,粉垄栽培的马铃薯株高增加33.03%,根系数量和长度分别增加37.56%、52.04%;产量增加25.05%,商品薯率增加3.7个百分点。表明粉垄栽培技术可以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并提高商品薯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蘑菇是我县近几年来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是农村家庭经济收人的主产业之一.为提高单位面积蘑菇产量、效益.探索蘑菇立体栽培技术,提高产量的新途径,九五年进行了蘑菇不同立体料面栽培示范,取得较好的增产效益,为蘑菇生产提供高产、高效益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库尔勒30团地处库尔勒垦区18团渠下游,地下水位高,盐碱重。一般年种稻面积占总播面积的50%。1997年开展地膜水稻节水栽培的研究,对提高水的利用率,扩大团场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水稻栽培研究领域又一新的突破。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试验内容与方法本试验设在农试站水稻试验田,试验地前茬为棉花,犁伐越冬,肥力中下等,盐碱较重,土地平整度高差在3─5cm左右。铺膜播种前,每亩人工撒施尿素5.6kg,三料磷7.89kg,切耙8─10cm,试验面积1.6亩。4月17日人工铺膜播种后浅水层湿润灌溉,出苗后每亩施…  相似文献   

16.
大豆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桂范  连成才 《大豆科学》1993,12(3):196-196
根据1990—1992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和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条件基本一致,栽培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窄行穴播产量高于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窄行穴播亩产为277.3kg,较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分别增产14.12%、24.18%、26.51%。窄行穴播增产的原因是提高大豆中后期叶面积系数,增大净光合生产率、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光合速率。既保证了植株个体良好的生长,又使群体有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使大豆获得了高产。  相似文献   

17.
水稻垄系栽培是指稻田在秋翻或秋旋耕的基础上,采取旱整平,旱起垅,以及垄体夹肥的特有耕作方式,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温度和化肥利用率,然后再与垄上双行钵苗摆栽和适宜的水层管理等栽培措施相结合,所形成的一套新的水稻种植方式。垄系栽培方式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水稻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为验证其效果,2001年我们在八一农垦大学李金峰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示范,现将示范结果总结如下:1基本情况试区设在农场水田试验站,5年稻田,土质为白浆土,肥力中等,自流灌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消减冷浸型中低产田长期浸渍、还原性物质毒害、有效养分低等障碍因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动态取样与室内测定,研究了不同栽培和灌溉方式对冷浸田还原性物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灌溉比较,起垄栽培湿润灌溉的土壤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和亚铁含量分别降低21.9%和18.2%,早稻分蘖数增加25%,叶绿素总量增加38%,根系活力提高75%,产量增加10.8%。起垄栽培结合湿润灌溉方式是适合冷浸田早稻增产的农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以杂交稻协优9308和粳稻丙98110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垄畦栽培水稻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与常规栽培相比,垄畦栽培时日温差(尤其是5~10 cm土层)、5 cm深处土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大于常规栽培。垄畦栽培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好, 水稻分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上层根量大;其株高、穗长、分蘖成穗率小于常规栽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则高于常规栽培水稻。垄畦栽培水稻的抽穗期和齐穗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灌浆后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常规栽培水稻无显著差异。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协优9308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水稻,丙98110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探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应用于杂交水稻的可行性,进行了杂交水稻SRI与一般栽培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强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同时认为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的栽插密度不宜小于7.5万穴/hm^2;以选择分蘖力中等偏上、株型稍松散的组合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