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龄模式与控制作物群体质量的基础上,对水稻进行精确诊断与管理相结合的一项现代栽培新技术。该技术是为了构建水稻在抽穗至成熟期形成高光效群体,运用定量施肥调控技术,对水稻各部器官的生长作定量定向管理,达到控制群体、培壮个体、提高积累,最终提高群体的茎蘖成穗率而获得高产。该项技术具有高产、优质、省工、节本、减药、控病的优势。2008年嵩明县严格按照昆明市植保站的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控病增产技术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2.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在叶龄模式,群体质量调控基础上,集成精确诊断与管理技术而形成的水稻栽培模式。它是通过精确播种量、移栽密度,氮肥的总量和前后施用比例、通过水肥的合理促控,使水稻的生长按照预先设计的"水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模式生长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控制水稻病虫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生产目标"。为探索水稻种植最高海拔区水稻产量潜力,检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适应性,探索当地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淮稻区粳稻优质丰产定量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多年研究与实践,系统总结形成了适应沿淮稻区、麦茬稻应用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优质、丰产定量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90年代,水稻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调控成果就运用到了水稻栽培中。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叶龄进程,定量化诊断水稻生育过程和器官进程,依照高产形成规律以定量化衡量群体质量和相关动态指标,然后利用调控方法定量的方法原理全程定量化栽培技术指标,从而系统集成这两部分,让水稻能够精确定量诊断管理。由此使不同技术运用和相互间的配合都可以事先适时适量且最大限度发挥利用效率,达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良好目标。而这也是当前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趋势,其前景很广阔。  相似文献   

5.
杜永林 《农家致富》2010,(10):32-32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技术概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在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两大栽培理论与技术成果基础上,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以最必需、  相似文献   

6.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它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精确定量的优点。。本文就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冷凉地区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也对该技术体系对冷凉地区的水稻增产效果以及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7.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它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精确定量的优点。。本文就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冷凉地区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也对该技术体系对冷凉地区的水稻增产效果以及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作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8.
龙稻2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选育的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第一积温带早熟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稳产,整精米率,抗病等特点。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龙稻20的选育经过和所拥有的优质等位基因以及抗性基因以及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由南京农大的凌启鸿教授等有关人士在继承前人有关水稻器官建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系统阐明了水稻形态建成与产量形成的相关生长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的生育进程叶龄模式,同时提出了高产群体特征及数量、质量指标,指出了实现这些指标的栽培途径与按叶龄优化调控的技术,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稻作理论体系。以此理论体系为基础,提出了水稻新的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以往的水稻栽培技术只局限在定性的基础,而精确定量栽培则更进一步的将栽培技术细化精确到量上。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并阐述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三川镇万亩优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的应用情况,以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实施过程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我国著名农作物栽培专家凌启鸿研究、实践、总结出的一套水稻栽培管理模式。根据永胜县农业局课题安排,我站2007年与南京农大农学院、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协作完成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在掌握品种特征、特性和基础数据资料的基础上,2008年在期纳镇大沟谷宇村连片种植杂交水稻丰优香占6.8hm^2,通过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突破吨粮大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多样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多样性精确定量栽培控病增产技术,是把水稻多样性种植技术的生态农业原理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水稻叶龄模式与控制作物群体质量相结合,从而减轻水稻病害的发生,最终提高群体的茎蘖成穗率获得高产。通过试验示范,水稻多样性精确定量栽培控病率达69.6%~100%,产量增幅达21.6%。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水稻优质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适期播种、肥床育秧,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推广节本施肥技术,水稻田间水层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20 世纪80~90 年代,水稻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调控成果就运用到了水稻栽培中。而水稻精 确定量栽培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叶龄进程,定量化诊断水稻生育过程和器官进程,依照高产形成 规律以定量化衡量群体质量和相关动态指标,然后利用调控方法定量的方法原理全程定量化栽培技术指标, 从而系统集成这两部分,让水稻能够精确定量诊断管理。由此使不同技术运用和相互间的配合都可以事先适 时适量且最大限度发挥利用效率,达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良好目标。而这也是当前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 趋势,其前景很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一、生产优质水稻的条件 优质水稻主要取决于地域,灌溉水和品种本身。高产水稻主要取决于栽培技术和栽培水平。但是品种也影响产量,栽培技术也影响品质。因此既要选择高产优质品种,也要采用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作用与方式进行简单介绍,介绍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注意事项,以期实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和比较了水稻在精确定量栽培和习惯栽培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比习惯栽培每667m2增产35.01kg、增收119.34元。  相似文献   

18.
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7,(6):22-23
当前农业生产体系中高水平农业技术众多,其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也相当可观。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面研究相对深入,本文主要研究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通过试验材料与方法阐述、结果与分析详细论述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水稻栽培的各方面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东川的实践应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依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栽培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能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目的栽培技术。在南京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简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和比较水稻在精确定量栽培和习惯栽培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简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产量比习惯栽培每667m2增产35.3kg,增收108.8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