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白蚧生活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泽林 《蚕学通讯》2009,29(2):30-31
桑白蚧(Pseudaulacspis pentagona Targioni)别名桑盾蚧,俗称桑介壳虫,属同翅目、盾蚧科,分布广泛,食性复杂。据调查,桑白蚧导致桑叶减产31.99,6~51.19,6,用严重虫株叶养蚕,1龄就眠率降低24.5%~32.4%,幼虫生命率下降13.1%~37.9%,  相似文献   

2.
桑白蚧(Pseudaulacspis pentagona Targioni)别名桑盾蚧,俗称桑介壳虫,属同翅目、盾蚧科,分布广泛,食性复杂,为害较重;据调查,桑自蚧导致桑叶减产31.9%-51.1%,用严重虫株叶养蚕,一龄就眠率降低24.5%-32.4%,幼虫生命率下降13.1%-37.9%,蚕茧减产17.5%-42.3%,尤以密植小桑园及管理较差、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桑园为甚;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探明了桑白蚧在南充蚕种场桑园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食下毒叶法,通过调查毒死蜱对家蚕致死效应、各龄期眠(熟)蚕体重、结茧和茧质等指标的显著性差异,研究毒死蜱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0.533 mg a.i./L处理组的致死率出现显著升高,该组家蚕体重只在2龄眠期出现了显著下降,但到3龄眠、4龄眠,这种差异消失,可熟蚕期体重再次出现显著差异,结茧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下降。毒死蜱对家蚕化蛹率、死笼率、全茧量、蛹重、茧层量和茧层率影响不大。文章通过研究农药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为农药对家蚕的风险评估和制定家蚕安全防护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蚕茧生产中单张产茧量与减蚕率高低成反比。本文从养蚕过程中的预防蚕病、补催青、选叶用叶、眠期处理等方面降低减蚕率,阐述提高单张产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桑白蚧是全国性成灾害虫,在铜梁县普查,全县平均蚧株率39.6%,枝干虫口密度7.4头/5cm。经测定被害重的蚧株单株产叶量下降31.9—47.6%,用其虫株叶养蚕,蚕儿生命率降低13.1—37.9%,单张蚕种产茧量下降13.7%。在四川桑白蚧一年发生3代,各代一龄若虫期发生于4、6、8月下旬或5、7、9月上旬。该虫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无孤雌生殖现象。组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25℃的内禀增长能力和种群趋势指数量大(rm=0.04571,I=15.3);自然种群生命表揭示第二代若虫受气侯影响大,越冬代雌虫受天敌影响大,一年3代虫口数量增长13.26倍。雌虫扩散距离在100cm以内,雄虫扩散距离在10cm以内。冬季重剪的剪伐形式以第2代一龄若虫上新梢数量最多。栽植形式与为害的关系:田边桑>密植小桑园>大行桑>地边桑,不同地势与为害的关系:沟边桑>平坝桑>坡地桑;温度在28℃以下。温湿系数在3以上的虫口密度大于温度在28℃以上,温湿系数在2.8以下。发现天敌30种,其中四川新记录6种,新种1个,特别是桑白蚧盗蚊(新种)、桑白蚧扑虱蚜小峰为四川的优势天敌,寄生率和捕食效率最高。新开发的防治方法有:粘土浓泥浆涂干防治雌成虫,漂白粉(1%有效氯)液防治一龄若虫,柴油石灰乳剂防治各代成虫,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桑嫩芽叶粉对提高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的改进,探讨了桑嫩芽叶粉在人工饲料配方中的含量组成对饲养家蚕的效果。用含20%桑叶粉 20%桑嫩芽叶粉的配方对养蚕效果较好,其疏毛率、2龄起蚕率、2龄眠体重、4龄眠体重比含40%桑嫩芽叶粉或含40%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配方优。在人工饲料原料中加入适量的桑嫩芽叶粉,可提高人工饲料的养蚕效果。  相似文献   

7.
家蚕饲料效率的研究——Ⅰ.家蚕叶丝转化率生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窕  徐卫华 《蚕业科学》1991,17(4):193-199
调查了不同世代五龄逐日食下量、消化量、体重和叶丝转化率,分析了影响家蚕叶丝转化率的有关生理因素,结果,家蚕叶丝转化率为食下鲜叶量的2%-2.4%,不同世代及品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叶丝转化率的高低与五龄逐日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及体重增长有明显的关联。叶丝转化率与茧层率、五龄前3天净增体重和摄食系数、三龄眠蚕体重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养蚕中眠起处理技术使用当否,是关系到养蚕成败的关键之一,故眠起处理在饲养技术上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时间性强,技术处理恰当,不损伤蚕体和保持蚕头总数.眠起处理全过程分为:催眠期处理,眠中处理,饷食期处理.一、催眠期处理蚕儿食下桑叶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就眠蜕皮,这是家蚕的生理特征之一.1.适时加眠网.这一工序是为了改善眠中的环境条件,确保蚕座清洁干燥.掌握这一技术,主要靠观察蚕儿体色、体形、食桑行动等变化而定.因为幼虫在就眠前停止食桑,排空肠内的残馀物,并吐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  相似文献   

9.
2019年秋蚕期,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开展了室内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养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的蚕4眠蚕体重表现最好,但发育慢、个体小、死笼率高,丝质成绩与对照差距大,1—2龄家蚕粉体配合饲料育、3—5龄桑叶育组的蚕4眠蚕体重、5龄最大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粒茧丝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死笼率也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本次试验受各种因素影响,试验结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养蚕技术层面看,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和小蚕育是可行的,在生产中应用需配套相关养蚕设施和饲养技术。  相似文献   

10.
《北方蚕业》2020,(秋蚕)
2019年秋蚕期,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开展了室内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养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的蚕4眠蚕体重表现最好,但发育慢、个体小、死笼率高,丝质成绩与对照差距大,1—2龄家蚕粉体配合饲料育、3—5龄桑叶育组的蚕4眠蚕体重、5龄最大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粒茧丝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死笼率也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本次试验受各种因素影响,试验结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养蚕技术层面看,家蚕粉体配合饲料全龄育和小蚕育是可行的,在生产中应用需配套相关养蚕设施和饲养技术。  相似文献   

11.
《北方蚕业》2019,(4):25-28
为了解新疆蚕区不同龄期人工饲料育对家蚕饲育成绩的影响,2019年春季引进粉体人工饲料,以全龄桑叶育为对照,进行了菁松×皓月1-2龄、1-3龄、1-4龄人工饲料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各处理组的24 h疏毛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与对照组相当,各龄龄期经过均相应延长,各龄眠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茧丝长、茧丝纤度均相应降低,其中以1-4龄人工饲料育组指标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家蚕生理适温下1~3龄在不同温区、4~5龄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饲育的可行性,对苏·红×明·草(YS)(苏·红×明·草原种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改桑叶育制成的杂交种)、苏·红×明·草、菁松×皓月进行了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的饲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区饲养的家蚕幼虫发育情况及强健性、产茧量等生产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在家蚕生理适温下,在3个温区饲养对家蚕生长发育均影响不大,1~3龄各龄期及不同品种影响稍有不同,不同温区间食桑期1龄相差2~9 h, 2龄相差0~4 h, 3龄相差0~2 h;温度对苏·红×明·草系列比对菁松×皓月影响大;对各项经济指标影响无显著差异(苏·红×明·草的全茧量和茧层量除外);秋蚕期苏·红×明·草(YS)及苏·红×明·草的小蚕不同龄期最适饲育温度分别为1龄食桑期26.5~27.5℃、眠期25.5~26.5℃,2龄食桑期25.5~26.5℃、眠期25.0~26.0℃,3龄食桑期25.0~25.5℃、眠期24.5~25.0℃。菁松×皓月的小蚕不同龄期最适饲育温度分别为1龄食桑期27.0~28.0℃、眠期26.0~27.0℃,2龄食桑期26.0~27.0℃、眠期25.0~26.0℃,3龄食桑期25.0~26.0℃、眠期24.0~25.0℃。期望本试验能为云南省小蚕最适温共育大蚕自然温养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茂祥 《蚕业科学》1993,19(1):9-13
对桑盾蚧盗瘿蚊(Lestodiplosis pentagona Jiang nov.sp.)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桑盾蚧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该虫为捕食桑盾蚧的天敌,幼虫捕食桑盾蚧的卵、雄蛹和雌成虫,并以幼虫、蛹在介壳下越冬。成虫日间均可羽化,以黄昏为最盛;具有趋光性和补充营养期,性比随羽化时刻、季节与地区而异,但总体上雌虫多于雄虫。幼虫耐饥,无猎物亦可化蛹直至羽化;具有趋湿性和环境引起的群集性;其分布数量与雌蚧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43。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保护条件下,对桑盾蚧的捕食率可高达93%以上,为自然状态的4倍;不同杀蚧剂对该虫的毒性不同,如柴油(原液)毒性很大,洗衣粉液(10倍)毒性较轻。保护天敌和筛选杀蚧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近年来多批次高效养蚕模式发展的需要,在继续推广华康2号的基础上,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从2021年开始,引进华康3号在碧海、阴底2个乡镇(街道)开展农村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华康3号与华康2号一样均表现为孵化齐、就眠快、眠起齐、蚁蚕活泼、食桑快、发育整齐、迟眠蚕和弱小蚕少,5龄起蚕后均表现出食桑旺、转青快、强健好养等特点;华康3号与华康2号抗家蚕血液型脓病的能力强,均未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但大蚕期和蔟中均发生细菌性病害,同一农户、相同饲养条件下,华康3号细菌性病害发病率均低于华康2号;华康3号的茧层率比华康2号高0.10个百分点,4龄起蚕结茧率比华康2号高0.82个百分点,盒种产茧量比华康2号高17.18%,盒种产值比华康2号增收413元。在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华康2号的品种特性和2019年以来开始进行的家蚕多批次饲养技术试验结果,提出了在春蚕期(第1、2批次)、晚秋蚕期(第6批)饲养华康3号,在夏、秋蚕期(第3、4、5批次)饲养华康2号的养蚕布局,助力毕节市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家蚕饲养不同时间饷食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养蚕眠起处理传统的“早止桑,迟饷食”技术,在开展早、中、迟饷食养蚕成绩比较,进而开展从起眠到饷食不同时间间隔饷食试验后,开展本试验,同时在农村开展了试验应用。结果,蚕儿发育整齐,全龄经过缩短,产茧量高茧质优良,缩短了养蚕经过时间,降低养蚕劳动力投入,提高工日产值。  相似文献   

16.
在5龄蚕第3天起添食500倍、750倍、1000倍、1250倍不同浓度的蚕用蜕皮激素,试验结果表明:对家蚕的结茧率和虫蛹率没有影响;同一天添食不同浓度的试验区5龄经过没有差异。在蚕没有见熟时添食蚕用蜕皮激素,家蚕的5龄经过比对照会缩短16小时左右,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会降低,一茧丝长短,解舒率低,净度偏低,丝质下降,蚕茧产、质量下降,养蚕效益降低。但在家蚕见熟5%时给蚕添喂蚕用蜕皮激素一次,浓度为1250倍,对蚕茧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可以促进整批蚕上蔟齐一,节省劳力,便于集中上蔟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凝结芽孢杆菌应用于人工饲料育家蚕,对家蚕生长发育及养蚕成绩的影响,以普通的家蚕人工饲料为对照,参照畜禽添加量,分别添加4×104CFU/g、4×105CFU/g、4×106CFU/g、4×107CFU/g、4×108CFU/g、4×109CFU/g凝结芽孢杆菌,分别开展小蚕(1龄期添饲)和大蚕(5龄期添饲)饲育试验。小蚕饲育结果显示,除4×104CFU/g和4×105CFU/g试验组,各试验组家蚕的24h疏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107CFU/g试验组的72h就眠率和2龄起蚕率高于其他组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1龄眠蚕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养蚕成绩显示,添饲凝结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人工饲料育家蚕的虫蛹率(P<0.05),降低家蚕死笼率(P<0.05);添饲4×104CFU/g和...  相似文献   

18.
关于防治蚕病問題,本局會于去年12月印发家蚕膿病問題参考资料,其中介紹了苏联E·T·奇喀莎娃和M·P·冈尼叶娃的添食小苏打和硫酸鎂的方法,今年二月我局派專人在广东省順德县細滘农业社,利用当地气候溫暖、桑叶已早長大的优越条件养蚕,作小苏打和硫酸鎂添食試驗,实践証明小苏打和硫酸鎂对于家蚕防病有显著的功效。突出的表現在用硫酸鎂5%液,从第二龄餉食后开始添食的,比对照区(卽不添食的)产茧量多19.14%;上茧率大19.35%;第四龄病蚕率少63.34%,第五龄病蚕率少66.67%;結茧率高12.5%;死籠茧少50%。用小苏打0.2—0.4%  相似文献   

19.
分别在家蚕4龄眠起与5龄眠起时推迟饷食以及在5龄第3天进行饥饿处理,调查蚕体的生长发育、产茧和产卵情况,为制定新的家蚕共育模式技术规范以及一代杂交种生产的发蛾调节技术规范等提供试验依据。4龄起蚕推迟8 h饷食对幼虫5龄经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质量及蚕蛾羽化率、产卵量和良卵率均没有不利的影响;推迟16 h、24 h饷食,雌蚕的5龄经过延长及熟蚕体质量、全茧量、蛹体质量等性状成绩显著下降(P0.05),对雄蚕的影响较小(P0.05)。5龄起蚕分别推迟8 h、16 h、24 h饷食,5龄经过延长,熟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及产卵量、良卵数量等均显著下降(P0.01)。5龄第3天幼虫分别饥饿12 h、24 h,熟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蛹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饥饿48 h后结茧率显著下降(P0.01),雌蚕和雄蚕分别仅为60.67%、42.66%。依据试验结果建议:农村养蚕如采用集中共育至4龄起蚕的模式,为方便共育蚕的分发配送,可适当推迟4龄起蚕的饷食时间,但推迟时间不应超过8 h;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可将4龄起蚕饷食时间推迟8~16 h,调节对交品种发育进度;无论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不宜使旺盛生长期的5龄幼虫遭受饥饿,需预先调节好桑叶的充足供给。  相似文献   

20.
戴真松  丁恒  李俊  丁小娟  雷秋容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33-35
目前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新一代脲类杀虫剂防治虫害,但对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解脲类农药对家蚕饲养的影响,用1500倍液虱螨脲喷施桑树,施药后第2天采叶养蚕,从2~5龄起蚕开始分别饲喂,观察其中毒症状表现,结果显示试验蚕在各龄期中无急性中毒现象,但各龄就眠时均不能正常蜕皮,最后死亡;同时施药后90 d采叶饲喂,蚕就眠时仍然出现蜕皮困难而死亡,表明虱螨脲残毒期至少在90 d以上。11月封园药后,次年春4月采叶养蚕制种,结果表明:蚕的生长发育、发蛾制种等正常,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制种成绩与对照相当,无明显不良影响。但考虑其残毒期太长,作为封园药仍需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