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豫麦10号小麦新品种在1985—1989四年度中,分别参加了国家、省、市三级区域试验和省、市两级生产示范试验,在十四次正规试验中产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型、中熟品种,丰产性好,产量因素协调,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落黄好。但植株偏高,轻感叶锈和白粉。其栽培要点为,在400—500公斤的产量水平下,合理的产量因素结构应为:亩穗数28—30万,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0—44克。在我省中部适宜播期为10月10号—15号,每亩播量7.5—9.0公斤。在高产地块为防止倒伏,应注意群体要小,施足底肥,年后不追肥,浇好越冬水和孕穗、抽穗水,不浇返青水和麦黄水,并注意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的适宜播期和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期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5日和20日)和密度(270万株/hm2、345万株/hm2、420万株/hm2和495万株/hm2)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本研究条件下,邯麦14号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基本苗密度为345万~4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表明,豫麦1O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亩产可以达到500公斤,但主要靠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取胜,其亩穗数不宜超过29万;生育前期对温度敏感,在10月10日前播种易发生冻害,适宜播期在10时15日左右;虽分蘖力较弱,单株成穗少,但在生育中期对光照敏感,若拔节期叶面积系数超过4.0,不仅穗粒数下降,且植株增高,易发生倒伏,因此,基本苗宜控制在14~15万,起身期的叶面积系数应控制在3.5以下;由于穗粒重较高,在生育后期应避免在有风天气浇水,以防倒伏。在施肥上,应注意施足底肥,追肥宜在冬前进行,一般不宜在起身前后追肥,若起身期叶面积系数在3.0以下,追施尿素以每亩4~5公斤为宜,追施量大易引起倒伏。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菏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菏麦28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菏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播期×密度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菏麦28的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0月18日,适宜种植密度为270~420万株/hm~2。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降,穗粒数、穗长和结实小穗数呈减少趋势。菏麦28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长、结实小穗数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水稻盐粳1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每亩有效穗数缓慢增加;密度对千粒重影响较轻,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GS豫麦21号播期与播量最优组合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4年,采用二因素最优回归设计,对豫麦21号的播期与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最佳播量为每亩基本苗13.5万。最优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每亩41.47万穗,穗粒数35.27粒,千粒重42.97g。同时对播期和播量单因素效应及互作效应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8.
麦套花生施底肥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麦套花生施用底肥增产,这项技术已在全市推广应用24.6万亩。试验证明,一般亩增产花生果50公斤左右。为了进一步证明花生施底肥的增产效应,1989年在兰考基点进行了试验。试验设在翟忠正麦套花生责任田里,青沙壤土,中下等肥力,没有水浇条件。供试品种豫花一号,5月20日套种于麦田。底肥设4个处理.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公斤;每亩底施农家肥1000公斤,每亩底施农家肥500公斤;以不施底肥为对照。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为0.1亩,总面积为1.6亩,结合麦田管理将底肥于2月麦苗返青期施入准备套种花生的麦垄行间。麦套花生播种后,进行一般管理。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新麦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  黄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0,(7):76-76,82
设立新麦18播期、密度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新麦18在10月12日播种、密度为225.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此时有效穗数为646.50万穗/hm2,每穗粒数为38.94粒,千粒重为41.6g。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冬小麦品种豫麦49在河南省豫北地区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发挥其高产潜力,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豫麦49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群体分蘖动态、成穗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单株及群体成穗数取决于播期和种植密度的共同作用,播期越早,种植密度越小,小麦的单株成穗数越多;密度较大时,无论播期早晚,单株成穗数均保持较低水平;群体成穗数以10月9日播种和195万株/hm2密度的组合最高。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以10月9日播种的产量最高(7 991.53kg/hm2),与10月16日播种的产量(6 631.33kg/hm2)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以19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7 904.25kg/hm2),120万株/hm2最低(6 925.32kg/hm2),且两者差异显著。因此,豫麦49在豫北地区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9日~16日和195万~27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西农3517的品种优势,特开展播期与密度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对该品种生育期、分蘖、群体、亩穗数、穗粒数、粒重和产量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西农3517小麦品种在陕西灌区生态条件下高产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1~18日,合理种植密度为每亩基本苗16万~20万。  相似文献   

12.
正豫审旱地新品种鹤麦801,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4014,品种来源为99-6/周麦18,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经过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洛旱27号增长6.8%。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万~33.9万,穗粒数31.9~38.3粒,千粒重35.8~41.4 g。其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如下。一、把握最佳时期播种旱地小麦生产受当地土壤墒情限  相似文献   

13.
豫麦 6 6号 (兰考 90 6 )是一个典型的大穗、多粒、竖叶、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近几年的栽培经验 ,其合理产量结构为 :亩成穗 30~ 35万 ,穗粒数 5 0~ 5 5粒 ,千粒重 40 g以上 ,产量 5 5 0~ 6 5 0kg/亩 ,高产达 70 0kg/亩 以上。由于该品种是一个崭新的小麦新类型 ,所以 ,在栽培措施及管理上有别于其他品种。为使豫麦 6 6号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针对该品种特征特性 ,提出以下春季管理意见。1 及早进行春季管理即早施肥、早浇水。豫麦 6 6号分蘖力虽强 ,但其成穗率较低 ,在大播量、高群体的情…  相似文献   

14.
以扬麦5号为材料。设置2.5、7.5、12.5、17.5kg/亩4种播量,即约4、11.5、17.5、20.5万/亩基本苗,和10月9、19、29日和11月9日4个播期处理,探讨其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处理问产量呈极显著的差异.从产量构成因素看,10月9日播种,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为最大,属分蘖成穗为主的大穗栽培类型;10月19、29日播种,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大。属穗粒协调栽培类型;11月9日播种,每亩秘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属主茎成穗为主多穗栽培类型.适当早播,可使扬麦5号成熟期提前.  相似文献   

15.
在黄羊镇农怍物试验站对新品种“甘春86—5001”进行了密度和化肥用量的2因素5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甘春86~5001以亩施纯氮9~13公斤,纯磷6~9公斤,每亩基本苗40~45万较好。密度与施化肥的最佳组合为密度41.8万苗,亩施纯氮11.75公斤,纯磷8.2公斤,每亩籽粒产量可达650.8公斤,其相应的产量结构为成穗数44.45万,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3.13克。本文还分析了生物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与密度及施肥量的关系,指出超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管理必须重视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 1989~1992年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从多方面对小麦新品种豫麦21号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豫麦21号具有耐寒、抗倒、抗病、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应于豫中北部、皖北、苏北地区高、中产田早、中茬种植。在其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其栽培上应在兼顾亩成穗数(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用洛阳市连续三年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豫麦13号在旱作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提出在旱作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豫麦13号产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系豫农9901主要生育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2~ 2 0 0 3年度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安排了豫农 990 1播期、播量裂区试验 ,对其群体结构指标、幼穗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 ,豫农 990 1表现出春性早熟特性 ,幼穗发育进程略晚于豫麦 1 8号。在该年度生态条件下 ,不同播期对产量、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 ,对千粒重影响明显 ,但不同播量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种植 ,可掌握在 1 0月 1 3日以后播种 ,播量控制在 2 2 5~ 30 0万 /hm2 。  相似文献   

19.
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首批项目豫麦47号现场展示会于2000年5月18日在焦作召开。副省长张涛、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马世青及中国农科院、省农业厅、省科委、省农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对豫麦47号示范区和优系繁育田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品尝了用豫麦47号加工制作的面包、饺子等产品。据田间初步调查测产,焦作待王镇5000亩示范区豫麦47号每亩成穗43.3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按常年40g计算,理论亩产为564.6kg,八五折后平均亩产为479.9kg,与当地测产结果基本吻合,较当地种植的其它品种增产或持平,实现了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专家们认为,豫麦47号在系…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密度对豫麦29群个体质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 ̄1999年豫麦29小麦不同播期、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豫麦29小麦10月24 ̄28日播种,基本苗13 ̄16万/亩,群个体质量高,揪后出苗早,冬前发苗足,个体发育壮,穗数足,粒数多,粒重高,产量可达450kg/亩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