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PM_(2.5)等颗粒物污染问题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如何减轻其危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总结森林调控PM_(2.5)等颗粒物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防护林调控PM_(2.5)的机理和阻滞吸附方式的研究状况,以期为防护林阻滞吸附颗粒物的后续研究以及建设以吸附清除大气污染物为目的的防护林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颗粒物(PM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森林植被可以通过叶表面吸附PM2.5等颗粒物,从而降低PM2.5浓度,充分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文章从植被滞纳PM2.5过程、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和负离子以及降雨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有关植被调控PM2.5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加强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关系的研究,研究不同污染程度下植物对PM2.5影响的关键因素和降雨天气下植物叶面吸附PM2.5动态和影响因素,找出不同树种受降雨的消减量和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减轻城市大气PM2.5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79倍,PM_(10)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35倍,PM_(2.5_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6倍,而在城市森林内的TSP、PM_(10)和PM_(2.5_的浓度均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比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净化效果好,同时灌木丛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超过常绿阔叶林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而常绿阔叶林对TSP的净化效果最好;TSP和PM_(10)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PM_(2.5_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ρ(PM_(2.5_)/ρ(PM_(10))和ρ(PM_(2.5_)/(TSP)在春季的比值最小,在夏季最大。ρ(PM_(2.5_)/ρ(PM_(10))比ρ(PM_(2.5_)/ρ(TSP)大一些,说明最早关注的传统大气颗粒物已经被有效遏制,而PM_(2.5_作为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首要的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灰霾天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区域点污染物的来源情况,采集了北京地区冬季重污染天中的某一日不同粒径颗粒物(PM_(2.5)、PM_(10)以及TSP(总悬浮颗粒物)),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SEM)观察和分析了颗粒物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污染颗粒物具有不规则的形状,颗粒大小分布不均匀。对比不同粒径颗粒物SEM表明,PM_(2.5)和PM_(10)颗粒物在石英纤维膜上的吸附量较多,而TSP量相对较少,而且以小颗粒物为主,说明该区域受PM_(2.5)和PM_(10)颗粒污染物影响较大,结合颗粒分析和样品冬季采暖季采集时间及周围环境状况得出结论:该区域主要受汽车尾气和冬季采暖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市6种常见绿化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叶片对PM_(2.5)吸附量和观测叶表面超微结构,探讨了叶片表面特征对吸附PM_(2.5)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植物中,雪松叶片单位面积吸附PM_(2.5)的量最大,为10.21μg/cm~2,其次为龙柏、悬铃木、广玉兰和桂花,海桐吸附值最小,为1.79μg/cm~2。超微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雪松的气孔最大,海桐的气孔最小,法桐表面粗糙有绒毛,广玉兰的表面光滑。由此可见,叶表面气孔大小、是否有蜡质层是影响叶片吸附PM_(2.5)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2015年7月,以重庆铁山坪森林公园主干道路为对照,采用高精度手持式PM_(2.5)速测仪(CWHAT200)定位监测了不同树种、林分及其结构特征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铁山坪森林公园道路和7个监测树种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变化均比较大,与公园道路相比,各监测树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具有削减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功能,其中以枫香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最强,楠竹最弱;不同林分调控下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各林分的不同垂直结构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均表现为乔木层乔灌层乔灌草层,相反,其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则均为乔灌草层乔灌层乔木层。可见,具备乔灌草空间结构配置的林分具有更强的调控大气颗粒物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描叶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子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均是桧柏和白皮松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0.26±0.003 8、0.18±0.022 7μg/cm~2和0.252±0.228 1、0.162±0.016 7μg/cm~2,北京植物园中则是以油松(0.33±0.122μg/cm~2)和雪松(0.43±0.099μg/cm~2)最为突出,而西山森林公园中油松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它树种同一树种,其吸附量为1.078±0393 4μg/cm~2,是最小值(五角枫)的9.6倍,说明不同树种在相同地点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种间吸附量差异较阔叶树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西山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南海子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树种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柳树、杨树(P0.05)和油松(P0.01)叶表面PM_(2.5)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成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树种叶片PM_(2.5)吸附量随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有效调控颗粒物的居住小区植物配置方式,将居住区绿地按照位置和功能划分为小区入口绿地、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3种类型,针对每种类型的绿地探讨了不同植物配置方式对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削减效应。结果显示:乔木数量较多且通风良好的小区绿地对居住区内颗粒物削减率较高;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搭配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作为行道树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能力较强,对TSP、PM_(10)和PM_(2.5)的削减率分别达18.87%、6.40%和6.02%;与开放式广场绿地和中心绿地相比,合理配置的半封闭式广场绿地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活动空间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以PM2.5等颗粒物为载体在大气中悬浮和扩散,植物叶表面复杂的微观形态结构可以吸附PM2.5等颗粒物,对消减近地表的大气重金属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对植物叶片吸附与吸收PM2.5等颗粒物中重金属的能力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1)深入探讨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其在大气—植物系统中的化学行为关系,进一步阐述植物叶面吸附和吸收重金属的相关机理;2)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小,附着的重金属含量越高,但关于亚微米级颗粒物(PM1)的研究十分有限,进一步探究植物叶面对亚微米级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有助于筛选更高效的城市绿化树种;3)需要从角质层厚度、结构组成等角度深入探讨角质层吸附和吸收大气重金属的差异,为实现大气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污染状况,并总结了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研究概况,从4个角度总结目前城市森林与PM2.5的关系研究,包括森林对颗粒物吸附机制、PM2.5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不同尺度下植被移除PM2.5的效果比较以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树种的范围、针对研究不同树种特异性吸附偏好及加强各尺度研究的结合等,以更有效地应用城市森林进行大气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5-20
为了解春季不同气象条件下北京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滞尘能力,文章以朝阳区5处绿地的4种植物群落为样本,采用水平同步监测法对样点和对照点进行3种大气颗粒物(TSP、PM_(2.5)、PM_(10))浓度测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K均值聚类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晴朗微风条件下,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消减大气颗粒物能力最高。2)阴天雾霾条件下,单层草本型群落对PM_(2.5)和PM_(10)阻滞作用最强,复层群落最弱;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最强。3)大风扬尘条件下,没有草本植物的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极低,有时甚至表现为负值;对PM_(2.5)和PM_(10)阻滞能力却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不同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衡阳市不同工业区大气PM_(2.5)微观形貌特征及化学组分,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采集了衡阳市两个典型工业区的56个PM_(2.5)样品,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SEM-EDX)分析了工业区冬、春季PM_(2.5)样品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化学组分。研究结果表明:衡阳市工业区大气PM_(2.5)污染整体呈现冬季春季的特点,且钢管厂和松木工业园冬季PM_(2.5)污染水平相当,但春季污染水平差异较明显。SEM-EDX法分析还发现衡阳市钢管厂大气PM_(2.5)主要为铁氧化物或烟尘集合体,而松木工业园大气PM_(2.5)主要为硅铝酸盐或硅氧化物,PM_(2.5)颗粒物属性差异可能与工业区燃烧工艺及周边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深入了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于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10个监测站点每小时PM_(2.5)和PM_(10)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武汉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异特征及与气象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和PM_(10)浓度均呈现出西部最低、东部居中、中部高低斑块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时间上各城区均呈现颗粒物浓度随着月份变化先降低后升高,1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且浓度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武汉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单位面积滞纳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大气颗粒物的量,从而区分出受树木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RLS)和不受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ULS),为探索城市树木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及优化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常用的6个绿化树种为对象,持续测定4个季度的叶片滞尘动态,以没有降雨影响的10天为1个试验周期,进行本底采样和颗粒物积累采样,并设置光滑塑料叶片(由自摩擦系数为0.04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对照试验模拟DULS,对采集到的供试样本叶片(含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PA),测定10天内各树种叶片单位面积滞尘总量、DULS和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结果】1)滞尘能力最强的侧柏单位叶面积总滞尘量为(124.76±19.27)μg·cm~(-2),是滞尘能力最低的元宝枫的2.24倍,其对PM_(2.5)的滞纳量为(16.92±2.61)μg·cm~(-2)。2)DULS占树木叶片滞尘总量的比例仅为19.65%~42.29%,DRLS所占比例为57.71%~80.35%。3)侧柏的DRLS能力最强,占其滞尘总量80.35%;元宝枫的DRLS能力最弱,占其滞尘总量57.71%;供试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DRLS占滞尘总量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7.42%和63.96%。4)针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13.83%±0.19%,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56.82%±1.07%;阔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8.09%±0.94%,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70.29%±3.56%。【结论】树木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具有特异性且作用效果极为显著;供试树种中针叶树滞尘能力显著高于阔叶树,针叶树对小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而阔叶树对大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本研究证明绿化树种对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有贡献,为合理选择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城市森林对PM_(2.5)和PM_(10)的吸附消减作用以及探究城市林带消减颗粒物的有效半径范围,选择紧邻交通干道玉古路的杭州植物园木犀专类园作为试验监测点,于2018年的4-5月(春季)和7-8月(夏季),在林缘向林内垂直于道路方向0 m,100 m,200 m处布设3个监测点,在春季和夏季对梯度点上PM_(2.5)与PM_(10)浓度的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与绿地斑块宽度及相关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内春季PM_(2.5)和PM_(10)浓度均显著高于夏季(P0.05)。春季两种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早晚偏高;春季PM_(2.5)浓度在林内100 m处最高,PM_(10)浓度在0 m处最高;夏季两种颗粒物浓度均为0 m处最高,200 m处最低,符合距离传播规律;(2)夏季绿地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消减效率显著高于春季(P0.05),且绿地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最高消减效率均出现在夏季200 m梯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聊城市徒骇河风景区10种常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叶面积指数、叶表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0种群落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刚竹、圆柏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较强,而白皮松、红叶石楠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圆柏、广玉兰对TSP吸附作用较强,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对TSP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叶面积指数和叶表特征对植物群落吸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观测冬季不同常绿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以及叶表面特征和群落冠层对其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在植物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了解福州市细颗粒物(PM_(2.5))的时空分布状况,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基于2016年福州市21个监测站点的大气小时PM_(2.5)数据,进行了插值反演连续空间的大气分布。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福州市夏秋季节PM_(2.5)浓度较低,春冬季节浓度较高。空间分布上,罗源县、永泰县、福清市PM_(2.5)浓度较低;福州市区、长乐市及闽侯县PM_(2.5)污染较严重;五城区中,台江、仓山PM_(2.5)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由于2017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深入精准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根据《大气颗粒物来源技术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文件,对2018年秀洲区污染源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采取了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协同控制措施,主要措施为控制关联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量和加强末端治理。通过控制化石燃料、扬尘源和移动源等综合措施,降低了PM_(2.5)和臭氧(O_3)浓度。臭氧和PM_(2.5)协同控制实施后,2020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为87.2%,PM_(2.5)浓度为28μg/m~3,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总结了3年来秀洲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实践的经验,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大气污染是近些年来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事情,大气污染中尤其是PM_(2.5)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国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PM_(2.5)与许多负面的健康效应有关。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PM_(2.5)的监测方法、PM_(2.5)国内外监测站网的建设、PM_(2.5)对人体及大气环境影响,以及PM_(2.5)污染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大气颗粒物被植物表面滞留以及被雨水冲刷的过程,是植物表面将悬浮大气颗粒物转移至地面变为稳定状态的主要过程。探讨植物表面对大气颗粒物削减过程及影响机制,有利于科学评估和筛选空气净化型园林植物,提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文中综合现有研究,阐述植物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和被雨水冲刷过程的原理,讨论植物表面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能力特征,探讨植物形态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颗粒物削减过程和能力的影响机制,最后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空气净化型园林绿地营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