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指出了砒砂岩与沙单独存在时均为自然界两种风化产物,且利用有效性较低,然而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将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配"成土"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长期以来通过人为的耕作施肥和再利用,已经使"复配土"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为了长期实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效应,介绍了"复配土"的新研究方向。主要从砒砂岩与沙复配的背景、碳库组分和碳库矿化的基础、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质量的评价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提高"复配土"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退化严重,土壤侵蚀剧烈,为黄河粗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出发,综述了砒砂岩侵蚀类型,砒砂岩地区采用油松、沙棘、淤地坝、植物柔性坝及抗蚀促生材料等常规治理措施的研究成果,并对砒砂岩的研究、治理、利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格尔木荒漠面积占市区土地面积的90%,由荒漠和半荒漠的戈壁滩组成。伴随草原退化,荒漠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气候、植被、地下水、土壤等方面分析了格尔木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梳理前人对荒漠治理的主要手段并借鉴乌兰布和沙漠与陕北榆林地区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提出了格尔木荒漠治理的方法:推广沙中添加黏性溶液造土技术、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培育当地野生植被,增加沙蒿等高覆盖度植被数量,培育流动沙丘上易于生存的白刺,加大乔木等强固沙植物的培育;积极推动光伏电站建设,合理选择荒漠土壤物理遮蔽物,有效利用荒漠土地,改善小规模气候,培育湿润土壤。  相似文献   

4.
沙棘柔性坝在砒砂岩地区沟道治理中的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毕慈芬  乔旺林 《沙棘》2000,13(1):28-34
根据野外试验资料,研究沙棘在砒砂岩地区沟道治理中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植树技术,以及形成沙棘活性植物柔性坝坝系的拦沙作用及淤积分布规律。为探讨沟道拦截泥沙和整体效应,同时研究沟道沙棘柔性坝坝系工程和刚性谷坊,骨干工程的联合拦沙模式。试验初步证明,在砒砂岩地区的沟道治理中,沙棘是一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拦沙筑坝框架材料,也是根治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严重地影响樟子松造林的效果。因此栽植坑的大小及其坑内的土壤类型在风沙区樟子松造林中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进行大坑换土与小坑不换土的对比试验,测定黄绵土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对比樟子松的保存状况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绵土的理化性质比风沙土的理化性质更好;大坑换土处理的樟子松保存率和生长量比小坑不换土的好。因此,进行大坑栽植和把坑内的风沙土换作黄绵土处理对樟子松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坑换土是毛乌素沙区樟子松造林的一项有效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和计算毛乌素沙地南缘补连塔采煤塌陷区和非塌陷区风沙土春季解冻前后土壤含水量,研究土体冻结对采煤塌陷区风沙土含水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土体冻结及有积雪时,2005、2004年塌陷区质量含水量比对照区分别降低了4.3%和3.5%;土体解冻后,2005、2004年塌陷区容积含水量比对照区分别降低5.2%和6.2%.说明土壤冻结与积雪有利于缓解采煤塌陷区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7.
《沙棘》1998,(4)
砒砂岩区是黄土高原剧烈侵蚀的中心,是影响黄河产沙的关键区位。但是由于砒砂岩区沟壑纵横,黄土流失贻尽,基岩大面积裸露,干旱少雨,各种植物措施在这里都难以奏效,以砒砂岩为材料治沟打坝,难度也很大。因此砒砂岩区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难点。 1985年,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突破口”的号召之后,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在该区积极开展沙棘种植试验和示范,先后开展了沙棘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砒砂岩沙棘育种、沙棘生物坝等沙棘治理和科研项目。经过当地水保部门和广大群众十余年的努力,在砒砂岩区成功种植沙棘5.33万hm~2,实现了黄土高原治理难点上的重大突破。现在砒砂岩沙棘种植区已是浓荫护夏,红果迎秋,鸟儿翔飞林间,沟谷溪流清辙见底,呈现出勃勃生机,生态景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砒砂岩沙棘治理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已拔出专款实施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全面掀起了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建设的高潮。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水土保持法》执法检查组赴伊克昭盟进行了专项检查指导。  相似文献   

8.
林业近讯     
中日合作开展综合治理利用毛乌素沙地的研究前不久,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我区“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与日本“国际技术交流会”、“中国内蒙古旱地绿化利用研究团”合作,决定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对毛乌素沙地进行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的研究。为了在短期内改变毛乌素沙地的生态条件,促进沙区经济的发展,一九八五年八月,我区“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与日本“国际技术交流会”签订了《浸透灌溉开发研究协议书》;同年九月,又与日本“中国内蒙古旱地绿化利用研究团”签订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沙化土地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制定毛乌素沙地建设重点及主攻方向,提出工程治理措施及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0.
浅谈毛乌素沙地治理与混交造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乌素沙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区域小气候,给营造纯林带来不利,因此,倡导在毛乌素沙地大面积营造混交林。文章概括介绍了毛乌素沙地的基本情况、历年的治理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重点阐述了在毛乌素沙地营造混交林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针对毛乌素沙地造林受到风沙危害、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动物干扰等多重环境胁迫问题,在榆林市开展“套篓造林”技术试验,并对其生长量和土壤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套篓造林保存率高达96.67%,比不套篓提高30%,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和地上生产力分别提高36.7%、42.37%、48.33%和292.59%,且该技术具有减轻风蚀沙埋、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阻止动物危害等多重功效,从而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论述了螺旋藻属一新种 .该新种采集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巴彦淖尔湖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 ,描述了这一新种的形态特征 ,定名为巴彦淖尔螺旋藻 (Spirulina(Arthrospira)bayannurensisB .Sh .LietC .Qiaosp .nov .) .巴彦淖尔螺旋藻的模式标本存放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选取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活沙障,调查并测定了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仅有封育措施时,流动沙丘没有物种存在。建活沙障后,7年和5年样地的行间和行下物种种类比生长3年样地多,1年生植物逐年增多。(2)随沙障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种子库中种子密度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3)在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方面,建活沙障的样地变化趋势不明显。封育3年后的流动沙丘无物种多样性,与其他样地相比相似性系数为零。(4)建活沙障后,各样地在物种种类和种子数方面逐年增多,认为建黄柳和羊柴网格状活沙障可以达到治理沙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浑善达克沙地灌丛植被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浑善达克沙地灌丛植被以群落建群种为基础进行了分类研究,将灌丛植被划分为11个类型,分别对灌丛群落的分布、生物学特征、灌丛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灌丛植被在改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对防风固沙、建立荒漠草地以及防治荒漠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浑善达克沙地草场生态系统重建和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高寒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性质改良效果的差异,探讨各植被区沙地土壤恢复过程的异质性和人工林木的可开发利用潜力。[方法]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寒沙区6种植被类型区(乌柳、青杨、赖草、柠条、沙棘、柽柳)以及3个对照区(农田、流动沙丘、丘间沙地)土壤的机械组成、p H值、有机质及全N、全P、全K等理化性质指标。[结果](1)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从黏粒和粉砂粒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质地改良顺序为沙棘(206.3%)柠条(108.5%)青杨(70.5%)乌柳(56.8%)赖草(54.1%)柽柳(42.3%);从全N、全P和全K增加的比例角度分析,土壤养分改良顺序为青杨(198.2%)柠条(166.7%)沙棘(155.3%)乌柳(82.6%)赖草(75.4%)柽柳(53.9%),土壤全P含量偏低,平均0.42 g·kg-1;(2)植被恢复生长51年后,柠条、沙棘、青杨、赖草、乌柳和柽柳林下0 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依次为20.19、18.25、30.81、23.57、22.13和10.62 g·kg-1,比流动沙丘或丘间沙地相应的提高了766.7%、702.4%、689.8%、517.4%、491.5%和343.9%。[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和养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土壤p H值的变异系数较小;各样地土层间有机质含量差距不断扩大,表聚性越来越明显,并且随深度增加各土层恢复效果存在滞后性。柠条和沙棘适宜在共和盆地推广种植,建议实施适当地抚育管理措施,以促进高寒沙区林场实现可持续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战略布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敏 《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1):54-56,62
根据呼伦贝尔沙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状况,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规划成3大措施区、5大治理类型区,在每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重点和主攻方向,并结合工程治理、休牧禁牧、生态移民实现沙地的全面保护和治理,消除沙害,使沙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几个沙地土壤理化性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0~60cm土层范围内,库布齐沙漠土壤容重平均为1.45g/cm^3,科尔沁沙地为1.50g/cm^3。科尔沁沙地各类土壤平均养分含量分别为:全氮0.042%,全磷0.018%,全钾2.706%,速效磷3.274mg/kg,速效钾35.190mg/kg,有机质9.095g/kg,pH值7.5;在库布齐沙漠:全氮0.014%,全磷0.035%,全钾1.808%,速效磷1.353mg/kg,速效钾67.360mg/kg,有机质平均含量为6.216g/kg,pH值为9;在浑善达克沙地:速效磷4.032mg/kg,速效钾67.247mg/kg,有机质含量为7.450g/kg,pH值为7.5。土壤微生物在沙地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平均数量在库布齐沙漠分别为:2.4×10^3个/g(土)、1.8×10^5个/g(土)和1.8×10^6个/g(土);科尔沁沙地分别为:6.6×10^4个/g(土)、3.8×10^5个/g(土)、1.3×10^6个/g(土)。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细菌大约占73.5%-91.9%,放线菌约占7.8%-22.5%,真菌数量最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子,二者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布局与生态区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沙地因子和以级别最高的因子土壤风蚀程度为标准,呼伦贝尔沙地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分等级为重要,生态敏感级为脆弱区,并针对呼伦贝尔沙地分布特点提出了沙地治理的合理布局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毛乌素沙地土壤盐渍化治理过程中,开展了樟子松栽培试验,分析了盐渍化程度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土壤水溶性盐总量、 pH值以及阴离子CO32-、 HCO3-、 Cl-和交换性Mg2+、 K+、Na+的质量分数随之升高,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地段的土壤含水率分别为9.38%、8.65%和5.92%,差异显著;造林保存率、林木生长量、树冠覆盖率和生产力随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下降,重度与轻度和中度之差存在差异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当土壤盐渍化达到重度时,樟子松的存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20.
在毛乌素沙地采用样线法调查了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分布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厚度分布不均匀,生物结皮厚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油蒿根部20 cm处,厚度值为0.84 cm,20 cm处向外生物结皮厚度呈环带状降低,距离每增加10 cm生物结皮厚度平均下降约0.07 cm。东南方向上生物结皮分布半径长于其他3个方向,西北方向生物结皮分布半径短于其他方向;距油蒿根部相同距离处东南方向生物结皮最厚,西北方向生物结皮最薄。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的分布与枯落物的分布关系密切,枯落物是影响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枯落物的分布又受到油蒿植冠形态和当地风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