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发掘耐受重金属的微生物资源和高效阻控重金属向蔬菜转移的修复生物材料,从生长于南京某矿区周边菜地的辣椒(Capsicum annuum)和圣女果(Lycopersicon esculentum)根际土壤中筛选耐重金属芽孢杆菌,研究其促生特性和阻控辣椒果实吸收Cd、Pb的作用。本研究筛选到7株耐Cd、Pb并具有分泌胞外多糖、吲哚乙酸和铁载体的芽孢杆菌,分别属于Bacillus megaterium、B.aryabhattai、B.velezensis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菌株在24 h时对溶液中Cd的去除率范围为30%~39%,对Pb的去除率在4.3%~25.6%。菌株L11、L15和L44能够显著促进辣椒生长,6株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辣椒果实中Cd和Pb含量。接种菌株B.megaterium L44使辣椒果实中Cd、Pb含量比不接菌对照分别降低39.1%和81.3%,Cd、Pb含量分别降低至0.07 mg·kg~(-1)和0.20 mg·kg~(-1)。研究表明B.megaterium L44是一株能够阻控辣椒果实积累铅镉的植物促生芽孢杆菌,具有阻控蔬菜吸收重金属、用于蔬菜农田安全生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淑芳  马桂珍  暴增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6-13886,13892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调整土壤pH值,播种黄瓜种子,一叶期灌根接种海洋生防菌L1-9发酵菌液.每隔3d,采集黄瓜根际土壤,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回收的L1-9菌落数量,分析pH值对L1-9菌株定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对生防菌L1-9定殖有显著影响,当pH为7.0时定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叶面接种褐球固氮菌(Ac63)在全红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和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叶际的定殖与促生效果,评估了在贫/富氮土培养且不/喷施接种Ac63处理下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a和b含量及叶片总氮含量的变化,设计了Ac63的nifD基因特异性引物并通过qPCR分析其在叶际的丰度。结果表明,接种Ac63明显促进了贫氮土培养的全红苋菜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a、b含量及叶片总氮含量增加(P0.05),但对富氮土培养的全红苋菜仅促进叶绿素a含量增加(P0.05);接种Ac63对贫/富氮土培养的小白菜均无明显作用(P0.05)。qPCR结果显示Ac63能定殖于全红苋菜叶际而不能定殖于小白菜叶际;此外土壤速效氮可能通过增加叶片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c63在全红苋菜的定殖数量及促生作用。说明固氮菌Ac63的叶际定殖具有作物选择性,对于能够定殖的作物具有良好固氮效果。  相似文献   

4.
间作对莎草与蚕豆体内铅镉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莎草(Cyperus glomeratus L.)和蚕豆(Vicia faba L.)间作条件下两种植物体内Pb、Cd、Zn化学形态分布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间作体系影响莎草与蚕豆对重金属Cd、Pb、Zn吸收累积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使莎草地上部生物量减少了54.55%,根部生物量减少了41.67%,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减少了33.33%与36.39%;间作后蚕豆地上部的生物量提高了11.71%。蚕豆根际土壤有效态Pb、Cd和Zn含量显著降低。Pb在两种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FNa Cl)为主,间作使莎草地上部乙醇提取态(FE)Pb含量显著增加了23.43%,根部各化学形态Pb含量增加6.92%~17.80%;间作后蚕豆地上部活性较强的FE-Pb和FW-Pb含量显著降低了16.00%和42.60%,根部各化学形态Pb含量降低了1.32%~44.76%。Cd在两种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以FNa Cl和FHCl为主,间作使莎草地上部残渣态(FR)含量显著增加了43.45%,根部FHCl和FR含量显著增加了6.26%和30.01%;间作后蚕豆地上部FHCl-Cd含量显著降低了26.37%,根部各化学形态Cd含量降低了6.09%~68.33%;在两种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以FHAc、FW和FNa Cl占优,间作使莎草地上部FE-Zn含量显著增加了12.5%,根部各化学形态Zn含量增加5.32%~23.54%;间作后蚕豆地上部和根部各化学形态Zn含量均降低。蚕豆地上部和根部Pb、Cd、Zn均与土壤有效态Pb、Cd、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间作降低蚕豆Pb、Cd、Zn的含量与体系植物根际土壤有效态Pb、Cd、Zn含量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组配钝化剂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组配钝化剂(纳米羟基磷灰石∶巯基化膨润土∶生物质炭=1∶2∶2)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以南京近郊某蔬菜基地镉(Cd)、铅(Pb)含量超标(Cd:0.89~1.37 mg·kg-1, Pb:441.9~707.8 mg·kg-1)的两块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钝化剂添加量(0、0.5%、1%、2.5%和5%)对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Cd、Pb有效态含量的变化以及小白菜富集转运Cd、Pb的影响。结果表明:组配钝化剂能够有效提高土壤pH和CEC,使两种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态Pb含量显著降低,同时降低了小白菜可食部位和根部对Cd、Pb的富集。与对照相比,两种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态Pb最大降幅分别为60.34%~63.83%和81.84%~85.19%,小白菜可食部位降幅最大值分别为64.44%~81.48%和80.07%~82.98%。小白菜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高于Pb,且2.5%~5%的钝化剂用量可同时显著降低小白菜对Cd、Pb的富集转运。添加钝化剂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重金属Cd、Pb有效性,进而降低小白菜可食部位对Cd、Pb的积累和转运。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中度污染土壤(土壤A)推荐钝化剂用量为5%,轻度污染土壤(土壤B)推荐钝化剂用量为2.5%。  相似文献   

6.
研究人参内生菌B69菌株在人参根、茎、叶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以及B69菌株对人参根腐病的防效,以期为新型人参根腐病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测定自然土与无菌土处理下B69菌株在人参植株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等方面无显著差异;B69菌株能够高效定殖在人参根部;B69菌株对人参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处理后的病情指数为25.41,对根腐病的相对防效为58.56%。说明B69菌株是有防治人参根腐病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为建立微生物-吸附剂联合钝化修复技术,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和蔬菜安全生产提供试验依据。在南京市栖霞区某矿区周边农田开展田间试验,探究了Bacillus thuringiensis P34及海泡石(S)对辣椒(苏椒五号)和茄子(苏琦一号)的生长、Pb积累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评估复配处理(P34+S)改良蔬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海泡石可显著降低蔬菜果实Pb含量,菌株P34和海泡石复配可进一步显著降低辣椒和茄子果实Pb含量(58%和26%)。与对照相比,复配处理可显著使辣椒果实生物量增加1.5倍,改善蔬菜的营养品质,还能提高根际土壤pH、芽孢细菌数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根际土壤DTPA提取态Pb含量,并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的比例、显著减少0.25 mm团聚体的比例。将B. thuringiensis P34与海泡石联合施用于Pb污染土壤,可显著阻控茄果类蔬菜积累Pb并提高其营养品质,显著改善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修复Pb污染土壤、保障蔬菜安全生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土壤中铅(Pb)污染的生物修复,在种植小白菜的田间Pb处理土壤中,接种1株耐Pb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M2菌株,研究其对小白菜吸收Pb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M2可以降低土壤Pb污染对小白菜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小白菜对土壤Pb的吸收,使接种组小白菜生物量和株高分别增加7%和12%,根际土壤Pb残留量降低7%左右;接种处理的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在小白菜整个生长期内均较未接种组高。结合前期盆栽试验结果得出,接种耐铅铜绿假单胞菌M2,可以促进小白菜对Pb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钝化剂对土壤镉铅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海泡石和生物炭两种钝化剂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南京某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海泡石和生物炭单施及配施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土壤Cd、Pb有效态含量的变化以及萝卜和小白菜两种作物对Cd、Pb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泡石和生物炭单施、混施均显著促进土壤Cd、Pb由酸溶态向残渣态转化,降低Cd、Pb生物有效性。其中,2.5%海泡石处理Cd、Pb有效态含量降幅最大,与对照相比,种植萝卜和小白菜的土壤Cd、Pb含量分别降低71.88%~75.44%和81.21%~84.52%。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显著,2.5%生物炭处理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最强,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未显著增加。添加海泡石和生物炭均减轻了萝卜和小白菜可食部位对Cd、Pb的富集,2.5%海泡石和1.25%海泡石与1.25%生物炭配施处理,萝卜可食部位Cd和Pb含量均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但小白菜可食部位Pb含量超出安全标准。研究表明,从土壤环境质量和作物安全角度考虑,一般采取海泡石和生物炭配施进行重金属Cd-Pb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而且在中度Cd-Pb污染的菜地土壤中优先考虑种植萝卜类蔬菜。  相似文献   

10.
运用2因素(Cd、Pb)5水平回归正交设计,采用根袋试验法,通过对比研究Cd、Pb复合污染条件下富集植物印度芥菜和参比植物油菜根际土壤的有效态Cd、Pb含量、pH值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初步揭示富集植物印度芥菜特有的根际特征。结果表明,印度芥菜对石灰性土壤中的难溶态Cd、Pb有很强的活化和溶解能力,其根际有效态Cd、Pb含量明显高于同处理油菜。随着重金属Cd、Pb增加添加,除处理4和处理11印度芥菜根际土壤pH值有所降低外,其余处理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并且显著低于同处理油菜,各处理印度芥菜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也显著高于油菜,放线菌数量二者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根际土壤中重金属铅(Pb)化学赋存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b处理水平(0、300、600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mosseae对旱稻(OryzalsativaL.)根际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接种处理下,旱稻根系侵染率以及根外菌丝量随着土壤Pb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Pb处理下根际pH;300mg/kgPb处理下,接种显著增加土壤球囊霉素含量,600mg/kgPb处理下,接种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球囊霉素含量(P<0.05);在Pb处理下,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可交换态Pb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以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却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Pb含量(P<0.05)。[结论]这说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旱稻根际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12.
园林废弃物堆肥对铅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园林废弃物堆肥(GWC)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小白菜盆栽试验,向铅(Pb)、镉(Cd)污染土壤中分别按0(CK)、1%、3%、5%的施用量添加GWC和泥炭,研究不同单一/混合处理对土壤酶活性,Pb、Cd在土壤孔隙水中浓度和在土壤中赋存形态的影响,并探究小白菜地上部和根部Pb、Cd积累转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3%和5%的施用量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5%泥炭对提高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更显著,5% GWC对提高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更显著。土壤孔隙水Pb浓度在第1~7 d时随不同处理的施用量增多而降低;5% GWC及5%混施处理在第1 d时的Pb浓度与CK相比分别降低了78%和56%。不同处理中孔隙水Cd浓度在第1 d时均高于CK,其中5% GWC相比CK增加了70%;泥炭处理中Cd浓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和5%处理下土壤酸溶态Pb、Cd显著减少,残渣态显著增加,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显著下降,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也相应降低,其中5%混合施用效果最显著。Pb含量在3%和5% GWC施用下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单一、混合施用GWC及泥炭对土壤中Pb、Cd有显著的钝化效果,且泥炭对于降低植物体重金属积累的效果好于GWC。  相似文献   

13.
混配铁肥喷施对小白菜镉铅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配比硫酸亚铁、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_2EDTA)和尿素混配铁肥对小白菜生长及小白菜地上部Cd、Pb和F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配比的混配铁肥对小白菜地上部干重及地上部Cd、Pb、Fe、Zn和Cu含量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叶面喷施FeSO_4混配肥提高了小白菜地上部生物量,喷施混配铁肥处理小白菜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24.63%~89.03%和34.78%~114.13%。喷施不同配比混配铁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白菜地上部Cd、Pb、Cu和Zn含量,提高小白菜地上部Fe含量。喷施2 mmol/L FeSO_4+1.8 mmol/L柠檬酸+0.2 mmol/L Na_2EDTA+0.2%尿素(处理9)后,小白菜地上部Cd和Pb含量降低幅度分别在50%和40%以上,Fe含量提高16.35%;是小白菜降镉铅效果最优混配铁肥组合。  相似文献   

14.
烟草黑胫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生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治烟草疫霉对烟草引起的病害,从不同烟田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筛选分离42株根际细菌,经平板对峙初筛、细菌发酵液115℃处理后复筛得到10株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芽孢杆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其分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3类。选取枯草芽孢杆菌GJ1、解淀粉芽孢杆菌GJ7和贝莱斯芽孢杆菌GJ11对各类芽孢杆菌进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分泌特性检测、烟草根际土壤、根和茎定殖能力检测以及田间试验,得出这3种芽孢杆菌均可分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均能在烟草根际土壤、根和茎中定殖,在根际土壤中定殖能力为GJ1GJ7GJ11,在根和茎中定殖能力均为GJ7GJ1GJ11。GJ1、GJ7、GJ11对烟草黑胫病田间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33.33%、80.00%、28.60%,初步确定拮抗芽孢杆菌田间防治效果取决于其在烟草内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天津农业科学》2017,(9):16-21
通过盆栽实验,探讨再生水中的Cd对蔬菜土壤酶和微生物的影响。设置4种灌溉方式:清水、清水+Cd、再生水、再生水+Cd,分析了小白菜根际土壤的磷脂脂肪酸的含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小白菜收获期的土壤微生物PLFA的含量表现为再生水>再生水+Cd>清水>清水+Cd;2.小白菜生长中期蔗糖酶含量中,再生水灌溉与清水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再生水灌溉>清水灌溉,且再生水+Cd处理下的蔗糖酶活性显著大于再生水灌溉(P<0.05);3.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小白菜生长中期和收获期差异不大,且在4种不同灌溉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用理化性质不同的废纸、木屑、脱水污泥等原材料在600℃限氧条件下热裂解分别制备了3种生物炭,继而利用根袋法盆栽实验研究了这3种生物炭的施用对生长于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小麦和玉米幼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有效态有害元素以及幼苗根系有害元素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这3种生物炭的小麦和玉米幼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CaCl2提取态、EDTA提取态和稀HCl提取态As、Cd和Pb含量均低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处理组,并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从0.5%增加到5%,3种提取态As、Cd和Pb含量降低更为明显,但生物炭处理对非根际土壤中提取态As、Cd和Pb的降低总体比根际土壤明显。施用3种理化性质不同生物炭的土壤中有效态As、Cd和Pb含量与有效态提取剂(CaCl2、EDTA和稀HCl)和被提元素种类(As、Cd和Pb)相关,但未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小麦和玉米幼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CaCl2提取的水溶态As、Cd和Pb无显著差异,而部分EDTA及稀HCl提取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害元素、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结合态As、Cd和Pb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和玉米幼苗根系As、Cd和Pb的富集量均低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处理组,并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从0.5%增加到5%,提取态As、Cd和Pb的含量降低更为明显。因而,施用生物炭有助于降低有害元素的植物富集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真菌内生特性对玉米苗期的促生抗逆效果,本研究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siana)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包括CK(无菌水施用土壤)、BB(球孢白僵菌孢悬液施用土壤)、TH(哈茨木霉孢悬液施用土壤)和BB+TH(球孢白僵菌与哈茨木霉孢悬液联合施用土壤),分析不同处理对玉米苗期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10 d, BB+TH处理玉米叶、茎中的菌定殖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39.80%和75.60%;而根部的定殖率仅次于TH处理,达82.40%,二者差异不显著。接种后20 d, BB+TH处理茎和根中的菌定殖率最高。接种后30 d, BB+TH处理叶、茎和根中的菌定殖率均最高。接种后10、20、30 d, BB+TH处理的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总生物量在不同采样期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BB、TH和BB+TH处理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长和叶宽、叶片SPAD值在不同采样期均高于CK,且均以BB+TH处理最高。接种后3 d和7 d, BB+TH处理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均显著高于CK,叶绿素b和...  相似文献   

18.
铅镉胁迫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云南会泽铅锌矿区Cd超累积植物—圆叶无心菜的根际真菌,对圆叶无心菜的生长和铅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2株根际真菌(YQ2F-5和YG2F-6)显著促进圆叶无心菜地上部的生长,1株根际真菌(YQ2F-5)显著增加盆栽圆叶无心菜的生物量。接种根际真菌对圆叶无心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Pb和Cd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银中杨各部位对Cd、Zn、Pb的富集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明银中杨各部位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特性。方法本研究通过用3种不同含量的镉(Cd,0.5、1.5、2.5 mg/kg)、锌(Zn,300、500、700 mg/kg)或铅(Pb,300、500、700 mg/kg)分别处理盆栽一年生银中杨的土壤,分析银中杨根、茎、叶对Cd、Zn和Pb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结果银中杨根、茎、叶对Cd、Zn和Pb的富集量均与土壤中相应的重金属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 < 0.01)。高含量Cd处理下的根、茎、叶对Cd的富集系数均不同程度的低于低含量处理;高含量Zn处理下叶对Zn的富集系数和高含量Pb处理下叶对Pb的富集系数也均不同程度的低于低含量处理,但根、茎对Zn的富集系数对Zn的处理含量不敏感,而根、茎对Pb的富集系数却对Pb的处理含量呈依赖性。银中杨各部位之间对Cd的富集量未表现出任何规律,但对Cd的富集系数,在低含量下一致,在高含量下根显著低于茎和叶(P < 0.05)。Zn低含量处理下的叶、根、茎和高含量处理下的根、叶、茎对Zn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均依次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b各含量处理均使根对Pb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显著高于茎和叶(P < 0.05)。结论说明土壤中的Cd、Zn和Pb含量影响银中杨对其的富集,且呈根茎叶特异性。银中杨各部位对Cd的富集情况表现为茎和叶的富集阈限高于根部;对Zn的富集情况在低含量时表现为叶>根>茎,在中、高含量时表现为根>叶>茎;对Pb的富集主要集中在根。   相似文献   

20.
研究Cd胁迫[0(Cd0)、5(Cd5)、10(Cd10)、20(Cd20)mg/kg Cd]下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CK)、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i)、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m)、Ri和Fm 1∶1混合接种(RF)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AMF-小麦共生体系对Cd胁迫的响应,为农田Cd污染钝化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接种AMF,小麦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Cd胁迫下3个接种AMF处理均可有效提高小麦光合生理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根际土壤酶活性,且在Cd含量较高时作用更明显。其中,RF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改善效果最好,但不同AMF处理对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根际土壤酶活性改善效果差异不显著。Cd20条件下,接种AMF后小麦比叶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Pn分别比CK最高增加14.56%、13.79%、13.68%、16.92%,C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